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行书字体什么样子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1个相关介绍行书字体什么样子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有人说《兰亭序》的第一个字是楷书,但最后没有成为一个楷书作品,而成为了行书作品,这是为什么?
我们都知道,王羲之做《兰亭序》的时候,正在半梦半醒之间,走道都腿拌蒜了。别看他是书法大家,但酒量确实不行。他提起笔刚开始写的时候,是准备写楷书的,——永和九年,岁在?刚写到这里,酒劲上来了,他把今年是什么年给忘了,经旁人提醒,硬是现改了个“癸丑”,经过这么一改,这文章的就显得不那么耐看了。得了,王羲之一想:“都他妈这样了,也别装高雅了,该怎么地就怎么地吧?”正好这时候河边小风一吹,酒劲上来了,王羲之抡开膀子,就“唰唰”的甩开了,一篇《兰亭序》一气呵成,楷书也就变成了行书。
王羲之第二天醒了酒,一看,怎么?楷书变成了行书,这可难行。他一本正经的把昨天写的这篇《兰亭序》用楷书写了好几遍,怎么看也不如昨天现场写的耐看。又请些亲朋好友加以评判,都说昨天酒后写的好,醒酒之后写的都不行。后来,王羲之把《兰亭序》当做传家宝,一代一代往下传,共传七世,到智永手中,智永出家无子嗣,传给徒儿辨才。唐太宗李世民酷爱王羲之书法,用计取得原本,加以临习。据说死后《兰亭序》作为陪葬品,真迹埋入昭陵。演出了一段“天下第一行书”的***故事。
所以说,《兰亭序》楷书变成行书,是因为烧酒惹得祸。因祸得福,王大书法家喝大了,成就了“天下第一行书”。
历史上的事,琢磨透了也就是那么回事,别听专家的,专家的太深,我说的事直白。
一件作品中以行书为主,夹杂少量楷书或楷书笔意,称为行楷。一件作品中以行书为主,夹杂少量草书或草书笔意,称为行草。
但行楷、行草都归入行书类。
书体的夹杂是为了寻求变化,比如《兰亭序》中二十多个“之”字,其中有楷书、有行书丶有草书。
有时我们在一件楷书作品中,还可见几个行书甚至草书,比如杨凝式的《韭花l帖》,这可让整件作品更加活泼、灵动。
再者,作品中的字体也会随着作者创作时情绪的波动出现变化。比如《兰亭序》,开篇时作者心情尚平静,字迹较工整,后来越写越激动,中篇时***迭起,热情洋溢。
又如《祭侄文稿》,开篇时颜真卿尚能压制情绪,后随着感情的起伏而书写加速,最后两行行笔的节奏达到***,由行书发展成气韵生动的草书。
说到颜真卿,不得不提他另一件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作品《裴将军诗帖》,楷书、行书、草书夹杂在一起,也只有颜真卿敢这样写。
回到《兰亭序》,其主体是行书,虽然它夹杂着少量楷书,但仍属一件行书作品。
更多文章,敬请关注千年兰亭。
很多行书作品第一个字都是用楷书写,这既符合书法的基本法则,也符合书写者的情绪运动规律。
《兰亭序》是王羲之酒后随性之作,用行书最符合当时的状态
兰亭序是王羲之到会稽任长官,组织地方名流聚会雅集、修禊***时,即兴为当时与会的41位文人雅士所做的诗集写的序言。
当时,王羲之已经酒至微醺,如果用小楷一笔一画的书写就不符合当时的心境,也不会跟得上他的才思喷涌。用行书写,无论是书写的心情,还是书写的速度都同即兴作文的节奏相吻合。
无论什么样的书法作品,第一个字和最后一个字往往会写的大一点且端庄一些,这即是对书法作品的重视,也符合我们文化里“有头有尾”、“善始善终”的理念。
同时,一幅书法作品是凝结了书家情感因素的,而情感的调动需要一个过程,不可能一下子就达到***。从《兰亭序》的整体结构来看,王羲之的书写速度也是经历了一个起行转合的过程,中后半部分明显要草一些。
结语
《兰亭序》第一个字“永”,虽然用的是楷书形态,但严格说还是行楷范畴。因为其笔画之间的呼应很明显,没有完全按照楷书的笔法来写,应该说属于庄重的行楷书。而王羲之这样的操作同通篇章法毫无违和之感。
谢谢邀请!对于这个问题,我是这样看的:
首先,“永字八法”是王羲之用了十五年的功夫创造出来的,而《兰亭序》的第一个字正好是“永”字,王羲之不但对“永”字情有独钟,而且书写起来还得心应手,所以就在《兰亭序》开篇第一个字写了个楷书“永”字,而且把“永”字写得颇具神韵。
(上图为王羲之行书“永”字)
第二,根据汉字演变和发展过程来看,楷书早于行书。按照常规,在行书创作中,作品中不但可以出现楷书,而且还可以出现楷意。
(上图左侧上下有两个王羲之楷书“永”字)
第三,王羲之在书《兰亭序》时,属微醉状态,且创作欲望极强,加之书技非凡,一篇文章一气呵成,就是这幅无意之作,却被后世传颂,并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关于这一点,就连王羲之自己也不会知道是此结果。
(上图为 《兰亭序》局部)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行书字体什么样子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行书字体什么样子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