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偏旁部首行书字体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偏旁部首行书字体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练习行书为什么要掌握偏旁的写法?
书法讲究的是起笔、运笔、收笔和和字的结构,行书不光光是要写好偏旁部首,整体的每一笔都得协调,因为有些字的主笔不一定是偏旁部首,所以要认真写好每一笔,建议从楷书练起,因为楷书是行书和草书的基础。
众所周知,汉字中笔画少丶结构简单丶不可再分的叫独体字,独体字只占汉字的极小部分,点比更多的是由偏旁部首所组成的合体字,左右结构丶左中右结构,上下结构丶上中下结构,包围结构中又有半包围全包围结构,半包围又可分为上左丶左下丶上右的两包围和上左下丶左上右、右上右及左下右的三包围结构,其实还有许多更复杂的,像森丶器,攀等。我曾经建立过汉字结构模型,并申请了国家专利,其功能之一就是五种模块和边框四來组合认识这几十种结构,很是方便。其次,既然知道了很多汉字是由偏旁部首组成的,那么必须把这些部首偏旁学好了写好了,才能进一步组织好丶写好汉字了,其理是明白自然的!但偏旁部首的量是极其庞大的,常常要费时费力地一个一个去认识去练习的,使书法的难度很大很难快速掌握。经過我长时间的研究,发现其是可以系统化规律化处理的,掌握了这些,可以快速学好书法,主要是弄明白三向话:苐一句,左旁左放右收、右旁右放左收、字头上放下收丶字底下放上收。由此还推导出汉字结构的根本规律是"内收外放”,从理论上解决了汉字结构的本质,解释了古往今來的经验之谈。苐二句是,(由独体字变为偏旁)左旁右旁,变窄变长;字头字底,变宽变短。苐三句,左旁右齐丶右旁左齐丶字头下齐、字底上齐。为的是不碍事又不散。用这些教学克服了以往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少慢差费的老办法。^详细见我近期由新华出版社出版的新作《楷书新法》,这是书中的一部分。
任何字体都要先掌握偏旁的写法,在此基础上才能谈得上字迹整体的变化和简易化,不然只能让别人认不了此字,或让人别扭。
字由偏旁组合而成,写好偏旁是基本功,基本功扎实才能把偏旁组织和结构好,成为一个合理的行书体。
行书偏旁与楷书不同,人们要认真临摹古今名人行书体才能规范自己的书写习惯和字的正确形体。
中国的书法,是几千年文化底蕴的表现,书法中讲究的是起笔、运笔、收笔和字的整体结构,就行书而言,顾名思义,重在一个行,不仅是要写好偏旁部首,整体的每一笔都得协调,类似于盖房子必须框架结构扎实,也就是说,要写好行书,必须从楷书着手练习,要认真写好每一笔的基本上,才能着手于行书的书写。
行书的偏旁和楷书的偏旁有什么不同?
行书与楷书在笔法和结构上虽有很多相同之处,但毕竟是两种字体,其偏旁还是有很大不同。
1、行书偏旁多符号化。比如“纟”“月”等偏旁。
2、行书偏旁笔顺改变,比如“忄”“王”等偏旁。
3、行书偏旁更活泼灵动,楷书偏旁端庄稳重。
4、行书偏旁弧多于直,楷书偏旁直多于弧。
5、行书偏旁多圆笔圆润,楷书偏旁多方笔棱角。
6、行书偏旁多牵丝引带,楷书偏旁点画独立。
更多文章,敬请关注千年兰亭。
行书可分为行楷和行草。行楷使用的笔法基本是楷书笔法,偏旁部首的点画略有连带。行草则大量的使用了草书笔法,点画变形利害,有的则符号化。上下左右偏旁部首连在一起写的情况很多。而楷书点画间虽存有呼应关系,但是点化安排都是一笔一画,左右上下偏旁部首不存在连带关系,都是分离的。
【麓风轩】书法公益课堂,写字经验分享
1、楷书的偏旁大小、位置、高低、收放、具有较为严格的约束,有很多的规则和法度,自由发挥的空间较小(但也不是死板不变的,只是空间较小);
2、行书的偏旁书写则不同,第一,可以在大小、长短、高低、位置、宽窄、收放、崎正等方面有丰富的变化;第二、行书的偏旁增加了笔画的连接与呼应,甚至可以借鉴草书的写法,一个偏旁可以有多种不同的写法;
图1为《清 · 姚孟起 · 临九成宫》“彼”字;在楷书中双人旁的写法基本上大同小异。
图2为《晋 · 王羲之 · 金刚经》“彼”字;在行书中,双人旁除了这种写法,还有多种写法,见下列字形:
图3:《晋 · 王羲之 · 兴福寺半截碑》“行”字双人旁写法:
图4:《晋 · 王羲之 · 兰亭序》“得”字双人旁写法: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偏旁部首行书字体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偏旁部首行书字体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