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正楷字体教程小篆字帖大全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正楷字体教程小篆字帖大全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古代用篆书笔法写的楷书字帖有哪些?你怎么评价?
严格意义上说没有!篆书形成、发展到推广成熟,竹简、帛、绢流传下来的可能性?
之后的古人能依据的出土(挖坟掘墓)铭文、摩崖石刻、碑文(拓片)书写,只能说千百年来,书写过程中后人制定各种法,楷书形成及实用价值随时代发展的产物!远古象形符号、甲骨文、金文、汉隶、魏碑皆入楷法!
古代篆书名品很多。从大篆到小篆包括甲骨文、金文以及楚简名品。
给您推荐的有《石鼓文》《秦泰山石刻》《秦琅琊台石刻》《秦峄山石刻》《开通褒斜道刻石》《袁安碑》《袁敞碑》《祀三公山碑》《李阳冰三坟记》等等。
对于篆书的笔法,其一:左不见撇,右不见捺,基本上是用点、直、弧三种笔画组合成字。起止必藏锋,力求粗细均匀。
其二:体正势圆,曲笔弧线。务求笔笔中锋,横平竖直。以圆为主,方中有圆,大小均匀。
其三:外散其形,内聚其力。不能写的太紧,也不能写散架。如锥画沙,捏破管,书破纸。力透纸背,入木三分。
推荐字帖是上海书画出版社出版的《中国碑帖名品》此书集百家经典,合璧呈现,印版装订精良。希望回答有所帮助。
感谢您的邀请!我是杨志勇。
以篆书入楷书的书法名品是《瘗鹤铭》。传为山中宰相书陶宏景所书。(亦传为王羲之书)其字融篆入楷,高古浑穆,又简淡空灵。如那雄宏的悬崖峭壁上,飘来悠悠袅袅的白云。让人耳目清新,没有半点俗尘。
观此书即有此感,结体宽博舒展,字形大小相间。如风舞落花,似云鹤翩跹。似神朗气清之高人,若凌波微步之天仙。
未有烟火气,唯觉品不完。欲看欲妙,黄庭坚诗云:大字无过瘗鹤铭。黄师在此碑用功极勤,终得大成。令一个是郑板桥,亦精研过此碑。
可见《瘗鹤铭》在书法史上的影响,有多么深远!
对联书法,你喜欢哪种字体(篆书、隶书、楷书、魏碑、行书、草书)?哪种书体更好看?
对联是一种文化的传承,结婚的时候对联是一种喜庆,过年的时候对联是一种趋吉避凶,平时对联是一种言志的表现,无论对联以什么书体的形式都是一种喜庆祥和!但是我觉得还是楷书和行书更加的端庄大气!
我是喜欢用颜体行书来书写对联或春联,也曾尝试用楷书或魏碑书写对联,但无论用何字体,都必须用大楷或大号斗笔写大字做榜书。
写对联或春联,忌用小笔和细线条写的小鼻子小眼的对联,讲究用大笔、蘸浓墨、写大字,力图写出厚重的气势,给人以视觉的冲击力,达到笔力遒劲,醒目壮重之美。
写对联或春联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与中国书法血肉相连的姊妹艺术,是书法这一高雅艺术贴近民众,走入寻常百姓家的重要载体。所以写对联和春联,最好选择楷书,写出的字端庄、规矩、易懂,便于各阶层的人们欣赏。
写对联除了注意选择书体的好看外,一定要注意书写用纸选择。除参加一般书展可用白宣纸外,参加庆典.,庆寿,写春联等喜庆活动时,必须用红纸书写。
以下为本人写的春联。
对联书法,看见很多,最喜欢的字体当属魏碑体,其次是行书还有楷体。
草书因为会有些字因为笔画是一笔带过,难以辨认,会觉得太深奥难懂,只能欣赏到流云似水的笔画,要是在朋友面前读起来,会因看不懂字而比较难堪或者尴尬。
对联写出来是给大家读或欣赏的,要能一看就清清楚楚的,就是平常的老百姓也能认得字或看懂,所以一般以魏碑体和行书比较多见,也受人喜欢,不需要去琢磨就能知其义,得其体。
对联书法适合除魏以外所有字体的展示,篆 、隶、楷、魏、行,草这点种字体中,魏碑是专用字体,用它写对联贴于门上,不适合,其它五种字体写对联,都合适,都喜欢。
中国字,不仅意思深邃,也有美感,一个字,就是一幅画,写的好否,实际上是画好不好看,美不美。篆书,每一个字,形意融为一体,布白勻称,笔画均匀,多弧线,表现出中国人做事圆滑的风格。很美!隶书,笔画平展少有折角,如箭似刀,潇洒大方,美哉美哉!楷书,中规中矩,布白合理,便于识别,横平竖直,撇如刀,捺如招,亭亭玉立,正统极了。草书,行如流水,活灵活现,龙飞凤舞,跃然纸上,自由奔放,使人酣畅淋漓。
我写对联多彩用行书。正而不呆,活而不乱,笔画之间,形断意相连,连绵不断,生生不息。很适合年文化的寓意。所以,我常用行书书写对联。
在篆书、隶书、楷书、魏碑、行书、草书的书体中,我认为行书这种书体更好看。
行书的特色是介于楷书、草书之间的一种字体,有行云流水,书写快捷,飘逸易识的特点。行书不仅实用,而且也很有艺术性,其结构、笔法自然形成一套规律。行书的这种特色和艺术素质,吸引了许多书法爱好者。同时,行书比较容易学,掌握也快,可以自由发挥自己的个性。因此,我比较喜欢行书。
从楷书过渡行书最好的碑帖是什么?
开宗明义,既然是楷书到行书的过渡,那就应该兼具楷书和行书的特点,即为行楷。
我推荐以下三本经典碑帖
第一,《怀仁集王羲之书圣教序》
圣教序全文共1904字,是弘福寺和尚怀仁经过24年苦心经营集字而成,是保留王字最多的碑刻,因为是从内府中王羲之真迹集字而成,所以,此碑出处正宗,***王书之众长,摩刻也非常精到,堪称行书入门典范。
此碑入手有三大好处,1、取法乎上,直入王字正脉。2、初学行书笔画最易轻薄单挑,而此碑以行书刻石,充满金石气,以此入手恰可规避这一问题。3、此碑集字时楷行草三种字体兼备,临习此碑可以同时掌握三种字体。
学习此碑应该注意以下几点:1、透过刀锋看笔锋,通过碑刻揣摩运笔轨迹。2、集字作品都未免缺少连贯,略失自然,缺少一气呵成之势,通临时注意避免。3、此碑中重复字很多,可以把同一个字的不同写法汇总对比练习,能收到事半功倍之效。4、可以参考后世名家临摹的墨迹本,比如《赵孟頫临圣教序》。
第二、陆柬之《文赋》
楷书学习的是柳楷,那么从楷书过渡到行书最好的碑帖,我的建议是选择学习赵孟頫的行书碑帖。原因有以下三点:
赵孟頫六十岁以后曾经取法[_a***_]的楷书结体,这在他的楷书《妙严寺记》、《昆山淮云院记》上都能体现,只不过是变柳楷的森严法度为随和典雅。这种取法的方法我们在启功先生的书法当中也能看到,启功先生也曾取法柳楷,但并没有被束缚,最终的风格也是端庄典雅之态。
赵孟頫《洛神赋》
学习赵孟頫的行书,一方面是结体与柳体有相同之处,另外就是可以去除唐楷法度太过的问题。
启功先生曾经说过“半生师笔不师刀”,就是因为碑刻版的书法,很难搞明白它的用笔。特别是对于没有什么经验的初学者,学习碑刻很容易形成错误的用笔习惯。而赵孟頫的传世范本都是墨迹本,对初学者来说,可以更好地研究笔法。
赵孟頫《秋声赋》
很多人都建议说学《集字圣教序》,但是对于初学者来说《集字圣教序》并不见得最好。因为:一是年代久远、风雨侵蚀即使是现在最好的拓本也失真严重,初学者缺少辨别力,容易走偏;二是《集字圣教序》虽然集的王羲之的字,但有相当多的都是怀仁写的,说实话可能是反复拓刻失真的缘故,里面很多字真的不好看,但好像大家碍于面子都不说。
书法圈里有句老话:“书不入晋终是野道”,特别是学习行书,最终的学习目标一定是二王。但二王留下的作品已经没有真迹了,大部分是石刻拓本。有些墨迹本也是后人摹写的,最好的也是唐代的版本也是唐代的硬黄纸双钩廓填的,虽然号称“差真迹一等”,但是这样的范本都很少。
赵孟頫可以说是后世对二王的书法继承最好的书家之一,而且是最顶尖的几人之一,因此拿赵孟頫的行书作为范本,然后过渡到二王是个很不错的选择。
谢邀。根据本人学书法经历和体会,推荐《智永真书千字文》。从楷书到行书有一个大的飞跃,学行书的必习王羲之《兰亭》和《圣教序》,但从楷书直跳而练多不适,用笔难以把握,而智永真书能让楷书和行书相联,其书既集王书之宗,又展书法之美,有天下第一法书之称,是习书的好范本。
从楷书向行书过渡,我个人推荐怀仁《圣教序》。
一、《圣教序》是王字的精华。此帖是怀仁费时24年,从1500多本王羲之法帖中拼凑而成,可以说字字珠玑。
二、《圣教序》字数多,近2000字,相当于王羲之的字库,能全面地学习王字。
三、历代临习《圣教序》的书家较多,为我们留下了大量的临作,这可以作为我们学习《圣教序》的参考。
临习《圣教序》的同时,一定要同时学习王羲之的其他法帖。因为《圣教序》毕竟是集字,行气稍差,可参考其他法帖解决这一问题。
更多文章,敬请关注千年兰亭。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正楷字体教程小篆字帖大全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正楷字体教程小篆字帖大全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