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瘦金体书法行书字体推荐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瘦金体书法行书字体推荐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为何有书法高手说三年行书六年楷,瘦金十年未入门,得其形而不得其味?
首先,先说一下瘦金圈内瘦金体最有代表性的一是邱金生老师,二是其学生蒯法易道长,这是圈内公认的瘦金最好的两位。瘦金体铁画银钩,小字瘦硬,大字肥劲。练习瘦金有书法基础事半功倍。其笔法和传统的有不同之处,从握姿来讲就不同。其次是笔画练习,不要急于写字,要耐心练习笔画。临帖瘦金首先是瘦金体千字文,每个字用米字格写50到100遍,直到写的很像为止,会形成肌肉记忆性,日后写起来得心应手。当然,还要强调笔法和结构,找对方法才能练下去。最后一句还是不断练习。本人通过邱金生老师的书籍自学了三年,进步也是很明显,硬笔和毛笔同时练习,几乎每天都练习两个小时,付出才有收获。还要啰嗦一句,一定要有笔法,不仅写的好,动作也很雅观看着舒服。
说这话是有道理的,我对今人仿古人书法有点兴趣,发现行楷辩别较难,而仿宋金体一眼就可以看出真***,形象神不似,要写出古人金书神韵似乎是不可能的,这就是中国书法的奥妙。
首先,能提出这种观点的肯定不是什么书法高手。简直是个笑话。
其次,瘦金体是一家之体,也不足以和楷行体并列而论。就好比论证苹果与水果孰甜,你觉得能得出有价值的结论么?
瘦金体是画家字,作为历代书法风格的一枝,个性鲜明,但是不值得专门效法,不必去放大推广,学起来很容易匠气,庸俗,类美术字。
至于楷书与行书,楷书的高峰在唐代,唐之后也就赵孟頫一人而已,直至清代碑学兴起,楷书才打破唐楷笼罩的局面。楷书相对易学,但是难出个性,当代楷书能与古人较量的,仅孙伯翔几人而已。
行书相对于楷书,还是比较容易推陈出新的,宋元明清以及当代,行书创作百花齐放。艺术贵在继承,更贵在个性。所以,历代书家,艺术成就多体现在行书方面。
无论何种书体,都要一生追求的。每个人天分、工夫、学问、门径都不相同,怎么可能用几年之类的时间标准去衡量呢?学习三年比学三十年写得好的社会上比比皆是,这点没什么可争议的。
此视点,验证多久能造行、楷之魅力,实为因人而异,而瘦金体,其形能著,其意难进,说的有至理。
凡是古人之字,都有其形,而都难入意情,其一历史背景之墙,已无法逾越,而古人之情感更是无法克隆。
历史为过往云烟,其真象,只能通过遗留的文字记录而达及,文字记录不可概全之。且有不同叙述人有不同的意性,局限性大,甚而以***传***,真***难辨。
故,今人只能凭着慧性而研究古人之作。作为赵佶,宋代首长,玩书画不爱江山。
瘦金体,灵动快捷,笔迹瘦劲,瘦不失肉,风姿绰约。因瘦硬,法外露,运转提顿明显,
赵孟頫这样评价宋徽宗的瘦金体:“所谓瘦金体,天骨遒美,逸趣蔼然。”
可见,今人怎能有徽宗赵佶玩墨之逸,也无其墨情鬼才。更不可能临出真神。
没有听说过这种观点,这个不应该成为共识的观点,但是,楷书相对其它书体要学的时间较长这个是必须的,五年的,十年的,二十年的,甚至终生的都有,这是因为它是基础,它要求用笔正确,结构合理,脱帖能形真神似,甚至有个性的发挥,楷书写好了写行书就很自然些,用笔结构变化不是特别大,瘦体字它也有楷、行,只是线条细瘦,应该不是很难练。
行楷和行书的区别是什么?没有练正楷练了瘦金体可以直接练行楷或行书吗?
谢邀。行楷是楷书的快写,笔画略有连带。其字的大小、章法布局完全同与楷书。行书介于楷草之间。唐.张怀瓘在《书议》中给它下的定义是:“夫行书,非草非真,离方循圆,在乎季孟之间。”瘦金体也属楷书。由于笔画纤细,点画位置要求特别到位。只是运笔要求过于谨细,把胆子练小了。改练行书和草书完全可以。只是把笔画忽然加粗,由轻提改成重按有些不适应。慢慢会好起来的。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瘦金体书法行书字体推荐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瘦金体书法行书字体推荐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