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颜真卿字帖行书字体教程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颜真卿字帖行书字体教程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学习颜体行书如何入手?
颜真卿是行书大家,他的《祭侄稿》被称为天下第二行书,颜真卿的行书评价虽高,但是历史上专门师法颜真卿行书的并不多,其原因一是宋代米芾对颜真卿评价不高,米芾曾说:“真卿学褚遂良既成,自以挑剔名家,作用太多,无平淡天成之趣。大抵颜柳挑剔为后世丑怪恶札之祖,从此古法荡无遗矣。”二是颜真卿行书不好学,《祭侄稿》《争座位》等帖多为文稿,并不是有意创作的书法作品。其作品点画外拓,顾盼呼应,形散而神敛,行笔时疾时徐,左冲右突,欹正相生,一任真性挥洒。这些特点在艺术上成就很高,但是在学习上有很大难度。
具体来说,学习颜真卿行书主要是学习《祭侄稿》,学习《祭侄稿》要注意这样几点:一是《祭侄稿》不适合初学行书的爱好者学习,因为初学者主要是学习基本笔法和字法,而这些行书技术在《祭侄稿》中是以高级形式来表达展现的,学《祭侄稿》的目的不是通过它学简单的笔法字法,而是学高级的行书技法技术和这些技术技术在实践创作中的运用,把《祭侄稿》当成行书初级训练的对象就错了;
二是《祭侄稿》学的不是外在的形,而是内在的书写本质,《祭侄稿》是颜真卿在巨大悲痛情绪下写下的祭奠文稿,这样的书写是真实原始状态的书写,没有刻意的讲究字的完美和技法的巧妙,是长期艺术积累的自然表现。
三是《祭侄稿》不但是章法、笔法、字法的结合,更是融入了创作者巨大的悲痛和悲愤之情在里面,这种真情实感的投入是《祭侄稿》与其他风花雪月的书法作品所不同之处,学习者也要考虑到当时颜真卿的这种创作状态,体会情感与作品内容结合的创作过程,这才是学习《祭侄稿》的最高级目的。
颜体以楷书为主,行书的确是曲高和寡,习者寥寥。
一般而言,楷书学谁行书也学同一家,笔法、笔势相通,容易掌握书风特点。但颜体的行书特殊。一是行书作品留世较少,二是风格独特,极具个性,三是书稿难以入手,既是祭姪文稿,也并不是真正意义上学书的法帖。考虑到这些因素,我以为,颜体行书入手,可从以下几方面考虑。
首先,坚持楷书打基础。学颜真卿早期较规整一路的楷书,如多宝塔等。磨刀不误砍柴工,学好楷书再学行书,一定是不错之路。
据南宋《忠义堂帖》中,集有颜体行书数十种墨迹付工摹上石的宋拓本,这些颜体行书字帖,连同颜真卿的“三稿”,都可作为学颜体行书的参考。尤其颜真卿的“一叙三帖”。此四种均为墨迹,即:《送刘太冲叙》、《蔡明远帖》、《文殊帖》和《春田诗帖》。这四种墨迹的真伪,一直有不同看法,有人认为是摹本,也有人认为是后人之作,近人学者罗振玉先生认定为真迹。虽然真伪难辨,但从书风分析,颜体的雄秀、肥瘦兼而有之,尤其点画线条的韧劲和结体的宽博浑厚,非常符合“颜筋柳骨”之精神。同时,与颜体的“三稿”也有一脉相承关系。
颜体行书的笔法特点。与颜体楷书的粗肥多血肉、圆厚而雄强不同,行书变“二王”以来的“肤肌之丽”,多以遒劲而郁勃、开张而势强。以历来评价甚高的《刘中使帖》和《送刘太冲叙》为例,点画笔法沉着、古雅,似篆隶之意,既不露锋芒,又张力十足,铁画银钩,牵丝之处也气力满满,结体如龙蛇,跌宕起伏,纵逸莫测。有人认为,颜真卿行草之笔意,来之于王献之,似有一定道理,但其实主要得力于自成一体的颜体典型的笔法和非凡的功力。
另外,他的《湖州帖》的笔法更加灵动飘逸,似乎与米芾笔法如同一辙(历来疑为米芾所作)。但此帖以侧笔多姿著称,虽少了“屋漏痕”意,但不失颜体的“细筋入骨”,倒是非常适合作为颜体行书入门。从这点上说,学米芾的行书,也可以作为学颜体行书入手。
学颜真卿行书从哪一帖入手?
争座位帖。
争座位帖是颜真卿行草书法的代表作。
《争座位帖》原稿用唐畿县狱状磓熟纸写就,共七页,秃笔书,有夹行小注和勾改痕迹,短行不计共六十八行,全文计一千一百九十三字。颜真卿在信中直指郭英乂于安福寺兴道会上藐视礼仪,谄媚宦官鱼朝恩,致其礼遇高于六部尚书之事,字里行间洋溢着忠义之气。该帖随意自如,挥洒有度,为历代书家所重,与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并称行书“双璧”,
颜真卿字体是行书四大家吗?
颜真卿的字体是行书四大家之一。行书四大家通常指的是王羲之、颜真卿、苏轼和黄庭坚。颜真卿的行书风格浑厚雄健、气势磅礴,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他的代表作品如《祭侄文稿》《争座位帖》等,被誉为行书中的经典之作。
不过,对于行书四大家的具体人选,可能会因不同的评价标准和个人喜好而有所差异。除了上述四位书法家外,还有一些其他书法家的行书也备受推崇,如米芾、赵孟頫等。
总的来说,颜真卿是中国书法史上的重要人物,他的行书作品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广泛认为是行书艺术的杰出代表之一。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颜真卿字帖行书字体教程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颜真卿字帖行书字体教程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