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莲字草书字体怎么写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1个相关介绍莲字草书字体怎么写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如何理解书法草书中的“一点二连三交代,四墨五紧六飞白”这句话?
草书中的“一点二连三交代,四墨五紧六飞白”这句话还是第一次听说,估计是因为我没有练习草书的缘故吧。但这句话其实也不仅仅是说的草书,对于其它书体也是如此,例如行书或者行草书等。下面我来分别谈谈我对这句话的理解。
这里的“点”不是我们常说意义上的点,而是指的“点画”的意思。唐代著名书法家孙过庭在其草书《书谱》中云:
草书的书写节奏比较快,更能凸显书家的情感表达,书写的时候笔画之间的连带很多,因此在笔法上以使转为主,所以孙过庭说“使转为形质”。而点画的顿挫、跳跃,遒润、迟涩等,就成了草书的情性,可以说“点画”就是草书的灵魂。
写草书时,很多笔画都是以点来代替,例如上图中的“上”就是三个点,“口”做为部首的时候,往往就是两个点。这样处理可以加快书写的速度,达到简易笔画的目的,同时增加了草书章法中的虚实、揖让的空间关系。
我们一般俗话说行书是连笔字,那么草书就更是连笔字了,我们看看唐代狂草***张旭和怀素的字,一行下来几乎都是从上连到下面。
草书为了保证运笔的连贯性,因此点画之间、字与字之间大多数都是连接的。有笔画上的实连,也是中间断开的意连,总之保持笔势的连贯,行气的贯通。行与行之间讲究穿插避让,整篇章法形成一个整体,因此说,草书的章法布局体现在一个“连”字上。
草书不是潦草的书写,草书的法度丝毫不比楷书弱,草书的很多字的写法,字根的写法都是约定成俗的,是有规矩可言的,不是自己随便创造的或者一时兴起瞎写出来的。
草书中很多字的写法极其相像,一点点的变化可能就成了另外一个字,因此要求我们在写草书的 时候每一笔必须交代清楚,否则很容易让别人看了产生误解。
另外就是,草书虽然是在快速中完成书写的,但是对于每一笔的处理要求很高,起笔收笔必须交代清楚,每一笔有来处、有去处,不然就容易形成滑俗的毛病。
墨法在草书中要熟练应用是一个很高的境界,没有非常熟练的用笔技巧,也很难掌握好墨法的应用。草书行笔快速,作书之时,笔落墨染,运笔开来,轻重缓急、提按顿挫,使得笔尖上流淌下来的墨与纸形成不同的艺术效果,或浓、或淡、或润、或燥,这就是“墨法源于笔法”。
草书创作的一点,二连,三交待,四墨,五紧,六飞白的说法还是第一次见到这样的说法,仅就个人创作时的一些感受谈一点看法:
一点是大草的灵魂,孙过庭《书谱》云:“真以点画为形质,使转为情性;草以点画为情性,使转为形质。”我们从这里不难看出点画的作用:A是点在画前;B是有些笔画可用点代替组字,如“上、下”等;C是最重要的作用,也就是草书是用点画忬发出作者的至情至性为草书的神***!且要做到一幅大草作品“点点各异,笔笔不同”。
二是连。小草字字独立,大草是上字之末牵丝映带连接下字之首,偶有不连处,笔断意连而成为气韵生动的一笔书。
三是交待。既起笔运笔收笔的节点都要在疾速的书写中交待清楚,丝毫不能马虎,稍有不慎交待不清就会“差之毫厘,谬之千里”……。这里本人感受颇深的是写草书一定要有楷、行、隶、篆的基本功,特别是楷书的功底至关重要,正如孙过庭《书谱》云:图真不悟,习草将迷。有了楷书的功底在草书的书写交待上就会提按分明,字与字之间运笔节点交待清楚。草书连绵数字为一笔,线条牵连不断,有时两三字连在一起,难以断字,形态变化极为强烈,各种俯仰、疏密、向背、迎让,参差的对比可以夸张到惊人的地步。问题不在是否连绵,在于连的过程中在转折等处是否有断的意思,贵在能似断似连,故明末清初大书家王铎的草书虽常十数字连绵不断,而因其笔笔有交代而仍为后世所重。
四是墨分五色。浓、淡、枯、湿、干。这里是要有以水破墨的功夫,有时也可用宿墨,最重要是运用娴熟,书写自然,以期行云流水,乃“草贵流而畅”矣!
五是紧。大草要大开大合,收放自如,轻重搭配,动静结合,行距亦可左右摇曳,字与字也有扶老携幼,但不偏中轴线还必须要紧凑,连贯,形成气势如虹……。
六是飞白,飞白即运笔过程中墨枯或笔疾而出现的“薄如蝉翼”的字或笔画,逆进涩行的运笔方法形成黑白相间,虚实交替的苍茫雄浑气象,表现一阴一阳的大千世界自然现象。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莲字草书字体怎么写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莲字草书字体怎么写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