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草书的字体唐的写法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1个相关介绍草书的字体唐的写法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柳公权的楷书在书法历史上的地位是如何的?为何柳体在唐后几无大家?
在书法当中,从古至今,自从王羲之之后,影响力最大的当属颜真卿。这不单单是他的字写得好,除了他的字写得好之外,还有他的人格魅力。他忠实于唐朝皇室。自从安史之乱之后,各地节度使拥兵自重。颜真卿遭到奸臣的陷害,派他去劝说叛军首领李希烈降唐。颜真卿明知道,此去有去无回,但是皇帝听信谗言,依然派他前去。最终导致颜真卿被叛军杀死。颜真卿明知道有去无回,却毅然赴死。源于一颗忠心。这也是他的人格魅力所在。
然而柳公权能够与颜真卿并驾齐驱。合称:颜筋柳骨。不单单是在书法方面,而在气节上不畏强权,敢犯颜直谏。这也是他的魅力所在。他曾经借书法来劝谏皇帝:“用笔在心,心正则笔正”。这一段劝谏被后世称为笔谏,而津津乐道传诵千年。无论是书法界和非书法界,几乎是无人不知。柳公权在世的时候,他一字千金,但凡是王公贵族,如果家里面有先人去世,必须要请柳公权来书写碑文,否则被称为不孝。可见柳公权当时在世人的影响力。柳公权的书法,流传千年,哪怕你没有学习过书法,也知道柳公权这个书法家。可见他的影响力之大。哪怕在当代在国际上,最起码在汉字文化圈比如韩国,朝鲜,日本,柳公权的大名依然能被他们所熟悉。他的地位之高。影响力之大,不单跨越当时,也跨越国际,而且跨越时空,影响当代,经得起千年的考验。柳公权是唐代最后一位书法名家。
柳体在唐后,学的人虽然也很多。但是学习欧阳询的更多。这是因为欧阳询的楷书比较秀丽,更受士大阶层的宠爱。因此欧体成为了科举的考试字体,而柳体字被排除在外。这也导致了学习柳体字的人少。再加上柳体字非常难学。一旦写不好就非常丑陋,这又令一部分人望柳体生畏。而且柳公权之后,后世学柳体者,再也没能出一位与他功力相当的书法家。学的人又少,后人的功力又达不到。所以柳体在唐后几无大家的原因。
柳公权的楷书书法是唐朝书法的代表人物,他的书法清劲挺拔、俊秀深厚、七分颜三分欧、自创一格,人称“柳体”。
据说柳公权小时候字写的很差,常常因为大字写得七扭八歪受先生和父亲的训斥。柳公权为此练习了整整一年,这时候柳公权的字大有长进,和一起的小伙伴相比之下,略胜一筹,柳公权也因此常常炫耀。有一天柳公权和小伙伴在一起比较书法,自己的书法在小伙伴中独占鳌头,这时候过来一个卖豆腐的老人,柳公权让老人欣赏自己的书法,不曾想老人却把柳公权批评一顿!
这时候柳公权很不高兴,让老人写一下,老人说:我是一个粗人,写不出什么书法,可是有的人用脚都比你写的好。老人告诉柳公权去城里看看人家用脚写的书法,第二天柳公权就去了城里,找到了老人所说的用脚写字的奇人,柳公权大吃一惊,跪在写书法的老人面前。要拜老人为师,老人说,我也没有什么特殊的写字方法,就是多练习,在柳公权苦苦哀求之下,老人用脚在纸上写了这样一句话:写尽八缸水,砚染涝池黑,博取百家长,始得龙凤飞。这虽然是一个故事,但是从中可以看出,一个人的书法与勤学苦练是分不开的,柳公权把这些要求牢记在心,后来终于称为一代书法家。
唐推崇王羲之,宋推崇颜真卿,明清推崇欧阳询,民国推崇赵孟頫……,但是历朝历代为就是没人推崇柳公权, 历史上学柳体的确实远少于欧、颜、赵,如今书法展也很难看到柳楷踪影。
其中原因,大致有如下几点:
1.客观原因。社会主流引导的结果。在书法界,唐推崇王、宋推崇颜、明清推崇欧、民国推崇赵,这些原因在客观上促进了王、欧、颜、赵的发展。
2.主观原因。柳体较难入门。学柳体,需要较好的掌握欧体、颜体以及王体,方能表现其精神。初学者很难掌握这点。如果较好的掌握了欧体、颜体以及王体,则尽可不必费劲不讨好的学习易学难精的柳体了。许多有成绩的书法大家,在研习柳体后,也知难而退。
3.社会原因。在效果上,楷书柳体的墨迹效果不如王、欧、颜、赵的墨迹效果具有冲击力,这点大家可能有争议,但确实存在这点;但是,柳体楷书的碑刻效果特别好,这也需要承认。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草书的字体唐的写法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草书的字体唐的写法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