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草书是古代字体吗吗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草书是古代字体吗吗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汉字为什么没有从“草书”演化成字母型文字?
字母型文字就是拼音文字,而汉字从一开始就不是拼音文字,而是由象形文字发展成的表意文字,草书只是汉字形体上的简化,和拼音一点关系也没有,所以无论汉字书写形式如何变化,都不可能是拼音文字。
汉字为什么没有从“草书”演化成字母型文字?
首先草书是从楷书,行书演化出来的,没有固定的格式,而是随着书写者理解而变化。也就是每个书法爱好者,都有自己书写风格。有时候讲究字随意动,意随字变,每个字都体现书写者对字的创意。
为什么有草书呢?就是写的比较快,省略写,减少笔画,能快速的写出一句话的意思。这就是很多书写者喜欢草书的原因,简单,好写,可以随意发挥,而又有规律可循。
***如草书非要以固定格式来写,这有不能体现草书的便捷。规规矩矩和写楷书有什么区别,也就失去了草书的意义,草书是以写快为主,虽有规律可循,但主要还是书写者自己发挥为主。这样不仅书写方便,还能更好的发挥书写者的创意或意境。
一是书写的格式,二是书写的工具,三是最重要的就是汉字的内涵,一个汉字可能有多层意思,不像字母只是组合在一起才有意思。而且汉字是由会意,象形组成的,其本身就是由简单的符号开始的,当然再不会回到符号的老路上去。
汉字为什么没有从“草书”演化成字母型文字?
首先我们要梳理一下汉字的起源与演变过程,从而看看“草书”的父亲和儿子是谁。据目前已知的资料和考古出土的相关物件,我们可以比较准确的梳理出汉字的起源与发展的先后顺序。汉字从早期的刻画线条——发展到甲骨文——钟鼎文、金文——大篆、小篆——隶书,从隶书开始就两条腿走路了,一个方向是:隶书——楷书——行书。另外一个方向是:隶书——章草——大草、小草。从中我们可以看出章草实际上是由隶书的快写和简写慢慢演变而来的。而章草进一步的快写、简写就形成了大草。也就是说,草书的父亲是隶书,但没有儿子,草书作为一种书体从出现那一刻就基本定型,只有一些小的变化,没有太多本质上变化!
其次是通过以上的梳理,我们可以看到,不管哪一种书体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线条。汉字完全是由线条构成,只有长短、曲直、粗细之分。而这些线条从出现的那一刻就有特殊的含义,基本上都代表着自然宇宙中的具体物象。因为汉字是象形表意文字,不是西方字母的表音符号。每一个汉字都是一个场景、一个故事、一件具体的物象。
最后是因为汉字是象形表意文字,不是字母的表音符号。所有的线条不管在任何一种书体中,经过合理的腾挪、增减、断连都可以互换。都可以找到彼此。现在可以借助动画手段。把每一个汉字的前生今世都演绎的清清楚楚。其中我们能很清晰的看到笔划线条的腾挪、增减、断连的各种关系。同是更能明白每一个汉字后面是一个什么样场景,什么样故事,什么样的物象!
由于汉字这种独一无二的属性,决定了它一定是最高级的文明,也是最高级抽象艺术。不会向简单低级、没有艺术性的符号发展!
汉字为什么没有从“草书”演化成字母型文字?
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汉字没有演化为字母,这就是书写的格式。
中国古代的书写格式,是由上至下写。草书由上至下,笔势能够贯穿,而由左至右的横写,则无法连接。字母由左至右的书写格式能连接贯通,但由上至下便不能。
连贯很重要吗?是的。在手写的年代,书写连贯,能够快速的书写,节约大量的时间,提高办事效率。文字一步一步的简化,就是为了提高书写速度。那么现在的汉字也是由左至右的横写,为什么不变化成字母呢?前面就说过,草书横着写无法使笔势贯穿。因为造字之始,就是按竖写的格式设计的。
有人会说,日本人不是做到了,我们为什么不能?日文的确使用了草字符号做他们的文字,但并非字母。它仍然是独立的字符,和西方拉丁字母有着本质的区别。
中文横写的格式,是六十年代才开始的,五十年代以前的出版物,仍然是竖式。在六十年代,硬笔已经完全取代了毛笔,毛笔的神韵,是硬邦邦的硬笔无法体现出来的。很少有人用硬笔来写草书。草书基本上退出了大家的日常书写。识草的人,只局限在很少的一部分书法家中,怎么可能把认知度很低的字体改革为大众都不认识的字呢?当时国家正致力于扫盲,这么一改,盲没有扫成,让本来识文抓字的人又成了文盲。你说能改吗?
古代的官方文件是否会用行书或者草书来写,你怎么看?
“正书”是官方书体,是相对于“行书”、“草书”而言的,一般官方文件都是使用正书。正书不是楷书的概念,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官方书体,秦统一六国之后,小篆成为官方书体。
后来出现了隶书,最早据说是奴隶写的文字,但是到了汉代,成了官方书体,也属于正书。当然后来的楷书,就更是正书了。官方的正式文件,乃至刻碑立传,基本上都用正书。
行书草书最早叫做“草稿之作”,就是不太正式的书体,主要是为了书写便捷,一般是用于非官方正规场合,写给自己看,比如抄书,做记录,写诗稿;写给朋友看,比如书信往来等等。当然,后来才演变成为行草艺术。
当然这种考试不是考行草书法,而是考正书,实用性的。比如唐代国子监有书学博士,科举考试要考书科,就是写字。士子在登科之后,吏部选拔官员的时候还要进行书法等级考试。这种制度下的正书到后来,逐渐演变成为著名的“馆阁体”(也叫台阁体),附图为馆阁体代表人物沈度的楷书。
有的,这种一般出现在一些地方县衙的告示当中,也许是远离中央***,管理的松散一些,也许是一些地方官吏的写字水平相对较低,写字为文也没有那么严谨,在一些告示中会出现夹杂着个别一般人都能看懂的行书、甚至草书,这只能算作特例。
总结来说,正规的***公文是不会出现行书草书的。
古代的官方文件是否会用行书或者草书来写?这种情况有,但很少,这样写会冒一定风险,有可能翻了欺君之罪,还很可能会误事。
古代的官方文件是以皇帝或朝廷其他大员的名义,向外界颁布的各种类型的公文,主要包括诏令、奏章、告示、册书、诰书、官府往来文书,等等,这些文件主要作用是用来传达命令,或颁布政策、法规等,因此,必须使用通用字体书写出来,才能达到让别人阅读、理解的目的。
连古代书生参加科举考试进行答卷时,也必须用官方字体来写。
毕竟,古代识字的老百姓很少,如果写的公文大家都不认识,岂不是做了无用功。如果还让皇帝或朝廷的命令没有传达到,耽误了大事,那不是闹着玩的。
因此,作为朝廷的书记官,不敢随随便便用行书或草书来书写公文,必须使用“正书”来传达上边的意志。
何谓“正书”?正书实际上是正式场合下使用书体的简称,也叫官方文字。
“正书”的叫法是随着汉字和书法的岩画,而不断改变着的。
在秦代以前,公文都用金文书写,国家的法规政策,皇帝的命令,都会镌刻在青铜器上,供大家阅读、领会。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草书是古代字体吗吗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草书是古代字体吗吗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