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比的草书字体临摹入门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比的草书字体临摹入门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学习草书,临摹什么字帖好?
草书,不是潦草的写法,而是一种规范写法的独立的书法形式。草书有章草、小草和狂草的区别,章草是最早的一种草书,是在秦隶的基础上演变而成的,小草是在章草的基础上产生的,狂草是小草之后最恣肆抒情的写法,那么学习草书,临摹什么字帖好呢?
学习草书首先要练习草书的基础写法,认识草书,并学会怎样下笔、怎样运笔。初入门者,取法乎上,最好从王羲之的名帖和孙过庭《书谱》入手,要反复练习,打好基础。在学习草书有了基础以后,可以悬肘练习张旭《古诗四帖》和怀素《自叙帖》,以增加控制笔墨、书写复杂线条的能力,并练习中锋行笔的力度、速度和质感,
当然了,在学习草书之前要打好楷书的基础,也要练好行书,这样是为了能够控制点画,因为没有楷、行的基础就写草书容易放纵无法,对于篆书和隶书最好也有些基础知识,因为有的草书直接来源于篆书,所以学习草书很耗费时间和精力,而且还要持之以恒。
书法家于右任学草书值得借鉴,他曾说:“余中年学草,每日仅记一字,两三年间,可以执笔。”练习草书要在左右上下复杂的线条运行中,坚持中锋运笔的基本原则;同时,又要体现转、折、顺、逆、留、提、按等笔法变化。
可供选择的很多,因为历代留下的草书佳作以及草书取得大成就的书家太多了。
如果初学草书,建议王羲之《十七帖》和孙过庭《书谱》。这两个可以同时学,因为风格接近,都是二王一脉的正宗。《十七帖》因为是碑刻拓本,学起来不太直观,与《书谱》互相参考,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十七帖》
《书谱 》
为什么首先要学二王的草书?因为草书的对于初学者难点在于草法,就是认识、记住草书的写法。草书,不是将笔画连起来就可以,而是书法在书体发展过程中,逐渐演变过来的、具有造字规则的书体,草书字法要准确,必须从正脉入手。草书发展到明清,许多大家的草书字法已经变得不太严谨了。为准确计,须先明白什么是正途。
“取乎其上,得乎其中;取乎其中,得乎其下;取乎其下,则无所得矣”。个人喜好更重要,初学建议:
1、从魏晋王羲之学起,先学王书《圣教序》,再学王羲之手札,再《十七帖》、《兰亭序》
2、可广泛涉猎古人历代经典名帖名碑,博***众长。
怀素《论书》
颜真卿《祭侄文稿》
苏东坡《黄州寒食帖》
米芾行书
黄庭坚手札
黄庭坚《廉颇蔺相如列传》
书道贵有恒!
想练好行草,必须先弄清什么叫行草书,这里既含有行书部分,又有草书的内容,行草书既是二者组合体。我认为先把行书写熟丶写好,再把草的内容渗透进去,反复地练,最后达到协调一致,通畅和谐,便就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这才算是行草书。练行草书得分三步走,不能急于求成。第一步:先练行书,书帖如《:怀仁集王羲之圣教序》,巜兰亭叙》`丶颜真卿《祭姪文稿》、巜争座位帖》。这些都是行书的根,根不扎实,其他行书都是空琰。第二步就是草书。行书有行书的书写规律,草书有草书的书写规矩。练草书要摸清草的规律,先练习草书口诀,如王羲之的草诀巜百韵歌》,还有于右仁关于标准草书论述等。结合口诀练习王羲之的巜十七帖》,和孙过庭的巜书谱》。这两部分要精练、熟练、反复练,待上手之后,再练张旭、怀素的大草,再结合后来的苏、黄、米、蔡、等人的草书,愽众家之长。第三步就是把行书和草书的有机结合。要结合在一起,就要练习王羲之的行草书帖,如快雪时晴帖、二谢帖丶`得示帖等书信帖,这里也有行的部分,也有书的部分。待这些练得上手后,再练后来大家的书贴。只有这样日积月累,才能练出超凡脱俗的行草书来。。
草书的难度,比楷书的不同。楷书的难,在于工整。草书的难,在于通篇的局势。楷书步步为营,草书气韵流畅,贯穿全局。所以,要练习草书,就要训练自己的整体布局能力。单字练习,是认识草书的第一步。这一阶段,以集王羲之草诀百韵歌和智永真草千字文练习。主要学习草书的字形结构和部首代用方法。掌握了草书的基本书写结构后,再进一步加强布局的练习。这时期应该广泛的多看传世经典的书法作品,丰富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不只局限于一家一体。利用已掌握的笔法基础和结构书写方法,加上自己对草书的理解,进行创作。书写的内容一定要烂熟于心,使书写的过程中一气呵成,气韵相连。
请问练行书,草书临谁的帖好?
说一下我的经历吧。我起初谁的贴也没临,胡画。为什么?手僵呀,握笔指头僵,手腕僵,手还抖,下笔没轻重,找一些废报纸,胡画了一段时间,手不抖了,能控轻重了,然后又胡画了一段时间,感觉写毛笔字很熟练了,但那时普通家庭哪见过字帖?后来才接触到一些,看到什么帖一看就能写出来,象模象样,主要是笔受手控制了,手能随心。然后才是选帖,行书优先考虑文征明和赵孟頫的,先别挑王羲之的,先易后难,草书不用选,等你行书练到一定水平了,自己就知道草书选谁了。然后说硬笔,首选庞中华,因我我们平常人写字总是容易写歪扭,要么挤成一团,要么松松垮垮,庞中华的字专治这些毛病,并且容易学,用不了多久就能出效果,并且还存专门的描红帖,然后转换现在流行的,比如吴玉生,硬笔楷书帖多,行书没几家可选,都是靠自己领悟。
不可一概而论。
当然起始阶段,行书,一般推荐王羲之的《圣教序》;草书,还是王羲之的《十七帖》。主要是字体、笔法等较为规范,合乎法理,避免走弯路。
有一定基础后,可依据个人喜欢,选择就较广泛,如行书:赵孟頫《洛神赋》、颜真卿《祭侄稿》、还有苏东坡、文征明、智永和尚、米芾、王宠等,帖子很多哦。草书分大、小草,亦可根据兴趣选择,如小草有孙过庭的《书谱》、怀素《小草千字文》等;大草有怀素《自叙帖》《大草千字文》、张旭《古诗四帖》、黄庭坚草书《诸上座帖》等。
供参考哈。
学习行草书练谁的好,选择比较多,这里给出我的建议:需要根据您自身的情况来做出选择。
如果您书写的手感尚可,草法储存量不够,建议您写孙过庭书谱。书谱属于书论,文字常用,重复概率较大,写书谱对于草法辨识和记忆的提升速度非常有利。
如果您基础比较薄弱,感觉直接写书谱辨识困难,可以写一点二王手札作为过渡。
如果您的草书线条线质不过关,尤其是长线条,那么可以加强对于怀素自叙帖的[_a***_],加强篆籀绞转笔法的运用。
如果想加强字轴摇摆,那么黄庭坚草书是很好的范本。
如果对于单字空间希望有所突破,颜真卿、米黻、二王等都在字内字外空间的分布上有独特的魅力。
总之,可取法的范本很多,关键的问题在于您是否可以认清当前自身的情况,然后再有针对性的做出选择!
希望能够对您有所帮助。
学习行书,草书有很多好的碑帖,我觉得,学书法得有一个主导思想,不能什么都学。那么我们学习行书该如何选帖呢?
这个我们看下现在很多人学的就可以了,学习行书,我的建议是:
1、学二王
可以先学二王手札,再去学习王羲之的《圣教序》
2、学宋人
宋代是行书的又一个高峰期,学宋人可以学宋四家,宋四家里面我认为先学米芾《蜀素帖》最好。为啥,米芾集古字出身,我们学米芾可以得到很多古人笔法,米芾书法蜀素帖比较规矩,这也很适合入门。
3、学颜
颜真卿的行书脱胎于王羲之,在继承中又有所创新,可以学祭侄稿,然后学争座位。
草书:
1、学二王系列草书
如果想临行书、草书的帖子,分别推荐以下两位书法家,供您选择。
梁诗正: 清朝最美行书
清雍正年间,有个风流探花,被誉为“当世书法奇才”,深得雍正皇帝喜爱。后又是乾隆的御用书法家,且很喜欢组织一些半官方的书法交流活动,所以被今人戏称为清朝的“书协官员”。他就是清朝大名鼎鼎的书法家——梁诗正。
梁诗正擅长书法。清人吴修在《昭代尺牍小传》称“诗正工书”。清人李元度《国朝先正事略》书中说到梁诗正的书法:“公书初学柳成宫(柳公权),继参文(征明)、赵(孟頫),晚师颜(真卿)、李(北海)。”后人对梁诗正的书法评价很高,启功先生多次提起“二梁”(梁诗正和其子梁同书),启功先生的书法也受到梁诗正的影响。
梁诗正,字养仲,号芗林,浙江杭州人。雍正八年探花,官至东阁大学士,卒谥文庄。书法初学柳公权,继参赵孟頫、文徵明,晚师颜真卿、李邕。在王羲之《时雪快晴帖》后面有一幅跋作十分精彩,正是梁诗正行书跋作。
黄庭坚:宋代草书的标志
宋代时,楷书已成为一切书法技巧的基础。这对于行书来说,尚无大碍,但与草书的要求格格不入,所以书法家通常只能在草书和行书之间作一选择:精草书者少作行书,以行书知名者多不谙草书。这种态势一直延续到今天,但也有少数人越出常规,如王铎、傅山,但他们的草书、行书基本上各成家数,有时竟像是不同作者的作品。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比的草书字体临摹入门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比的草书字体临摹入门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