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楷书行书的字体特征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楷书行书的字体特征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楷书和行书区别?
楷书和行书是有区别的。所谓楷书,又叫做真书,是把隶书点画的波磔(zhe)改为平直,把形体的扁平变为方正,这样点画清楚,结体端正,既便于书写,又易于辨认,所以楷书一经形成,字体便长期保持稳定,一直沿用至今。在漫长的中国书法史上,群星璀璨,涌现出许多楷书大家,三国时期的钟繇被称为楷书之祖。此外还有比较著名的四大家,欧阳询(欧楷),颜真卿(颜楷),柳公权(柳楷),以及元朝的赵孟頫(赵楷)。所有这些楷书大家为我国书法普及教育做出了巨大贡献。除楷书外,又在楷书基础上产生了行书,行书简化楷书的点画,又兼带草书联绵笔势,既不象楷书那么工整,又不象草书那么潦草,既比楷书易写,又比草书易认,最切合实用,因此它和楷书一样通行至今。天下第一行书当属王羲之的《兰亭序》,颜真卿的《祭侄文稿》被称为天下第二行书。总之,楷书易写易认,是学习书法的基础。行书比较实用,是平时工作学习的实用书体。
行书和楷书之间没有任何联系。行书和楷书的根本区别是用笔和结构布局不同。虽然楷书早于行书。
上图为行书创造者、东汉时期的刘德升的行书作品。
根据汉字演变和发展过程,楷书早于行书而晚于草书,所以说,行书和楷书之间是没有一丁点儿联系的。近年来,有不少书友总是把“只有写好楷书才能写好行书和草书”当作学书练字的真理,实际上这是对初学书法者的误导。行书的笔法和结体,与楷书的用笔和结体是完全不一样的,这就是行书与楷书的区别。用行书的用笔去写楷书,是行不通的。用楷书的笔法去写行书,也是行不通的。
上图为王羲之的老师卫夫人的楷书作品。
王羲之学行书,师法的是东汉时期刘德升的字。王羲之学楷书,师法的是楷书鼻祖钟繇和卫夫人的字。王羲之学草书,师法的是草圣张芝的字。由于王羲之学书刻苦,且天尊和悟性极高,他的草书,楷书,行书,都形成了自己的风格。通过王羲之学书的经历可以看出,行书和楷书之间是没有任何联系的。
上图为王羲之的行书作品《兰亭序集》局部。
1、用笔上
行书在用笔上有了很大关键性的改变,比方说变楷书的方为圆,并去掉了顿笔。
楷书在用笔上是非常复杂的,除了斜捺之外,起笔和收笔都需要顿笔,尤其是在转折处都需要顿笔。
2、字形上
行书在字形上还借鉴了草书的写法,很多笔画可以简省和替换,这样不仅仅可以提高书写的速度还可以增强表达的元素,起到一种简省笔画,以简代繁的作用。
楷书也叫正楷、真书、正书。由隶书逐渐演变而来,更趋简化,横平竖直。《辞海》解释说它“形体方正,笔画平直,可作楷模”。这种汉字字体端正,就是现代通行的汉字手写正体字。
楷书是我国封建社会南北魏到晋唐最为流行的一种书体。在楷书产生之前,我国的书法已产生了大篆、小篆和隶书三种书体。大篆是相对小篆而言的,一般把小篆以前所有的古文字统称为大篆,包括甲骨文、金文和战国时期除秦国之外的六国文字。
小篆是秦统一中国之后通行的文字,它是以秦国的文字为基础,参照其他诸侯国文字,为便于书写而删繁就简、规范统一的,这是中国书法史上最初的规范化书体。隶书是继小篆之后出现的又一代表性书体,它是在小篆的基础上产生的。
唐代的楷书,亦如唐代国势的兴盛局面,真所谓空前。书体成熟,书家辈出,在楷书方面,唐初的虞世南、欧阳询、褚遂良、中唐的颜真卿、晚唐的柳公权,其楷书作品均为后世所重,奉为习字的模范。
我想要搞清楚行书和楷书的区别及联系,就必须明白中国汉字的产生、演变和发展。
汉字是世界上唯一的流传至今从未中断的文字,汉字历经几千年历史的发展,其演变过程如下: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草书——楷书——行书。
中国早期文字为甲骨文,刻在龟甲和动物骨头上的;金文是在钟鼎和器皿上的;篆书分大篆和小篆,大篆据传为周朝史籀所创,故又称籀文、籀篆、籀书等,大篆是古字向小篆过渡的一种汉字字体书。秦统一后,书同文,就是小篆,秦后期开始出现隶书。传说是一***程邈在狱中创立,也就是秦隶,汉朝进一步发展和完善(汉隶)。
隶书的出现是汉字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它基本奠定了现在汉字的格局。随着经济的发展,书写的需要,隶书开始向楷书演变,最终确立了楷书,三国时期魏国的钟繇被称为楷书的鼻祖。后来发展到行书,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是书圣王羲之的《兰亭序》。
说一下草书,草书是隶书发展演变而来,分为章草、今草、狂草。章草是在保留隶书笔法形成,今草又叫小草,小草继承章草,狂草最为奔放洒脱,与小草一脉相承。
回到行书和楷书的区别和联系上,行书是以楷书为基础的一种快写方式,也是楷书的延伸。
区别就多了,简单的说两种字体发展演变直至成熟时间不同,结构特点、运笔方式不同。
一家之言,多多指教。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楷书讲究严谨的法度,笔法规范,端装正危,结构求形质。而行书则是简洁流畅,讲究韵味,结构求灵变。以军人队列训练为例,楷书就是正步,齐步走训练,要求令行禁止,整齐划一,步调一致。而行书好比战术训练,求变,求活,出奇制胜,以战胜敌人为根本。部队上有句老话叫“队列没有对,战术没有错",这句话很够品味。中国汉字的特点是横划多,在王羲之的《姨母帖》,横划很少雷同。
行书的韵味在于精气神。笔法多变,起承转合连贯性十分强烈,是书者性情,审美,笔***力,文化沉淀,阅历积累的集中表达,书法的乐趣也体现在行草书中,书法家于右仁讲,我在写行草书中才体会到书法的美妙,乐此不彼。对书法爱好者而言,还是不要只停留在楷书阶段,要勇敢的向行草迈进。看王羲之的正楷书传下来不多,王羲之是在中年三十多岁写的《兰亭序》和《黄廷经》,可见,他没有在楷书上停留很长时间。
练习行书还是以二王为宗,依《圣教序》《姨母帖》《二谢帖》再配以得圣教序笔法明显的杨凝《韭花帖》,遂步走向创作之路,享受书法的奥妙与乐趣。
书法中楷书,行书,草书有什么区别,学习它们有什么意义?
楷如立、行如走、草如奔,楷书呈现的是一种静态美而行草书则是动态美,他们在艺术形式上各有特点,但又有内在进你的联系。
楷书成熟于魏晋鼎盛于唐代,而行草书也在楷书之前就在隶书的隶书的基础上初见端倪,他们都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核心,经过了古文字发现时期到了魏晋时代经过钟繇、王羲之这些书法大家的总结创新,使得楷书和行草书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就是在这个历史时期诞生的。应当说这三种书体是伴随着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走到今天的,时至今日仍然是我们最常用的书体,仍然具有很高的的艺术性和实用性,这充分说明这三种书体承载着我们悠久的历史文化,并且而且在每个历史时期呈现出不同的风***,晋韵、唐法、宋意、明态,三种书体都都对历史做出了不同的哲学解释。
从艺术的品鉴上说,楷书——安静、庄重、规范、严谨;行书——灵动、多姿、生机勃勃;草书——奔放、热情、畅达。三种书体呈现出了三种生命状态,也从中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和哲学思想的博大精妙,同时三种书体互为渗透相互交融,楷书的严谨庄重里包含着生动和韵味,行书的灵动中也蕴含着楷书的严谨和草书的畅达,而草书更是具备楷书的谨严和行书的灵动,三种书体心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滋养。王羲之《兰亭序》天下第一,小楷更是楷书成熟时期的传世经典;颜真卿唐楷博大雄浑而行书《祭侄稿》更是被誉为天下第二行书;张旭(颠张醉素)《古诗四帖》天马行空纵横捭阖而楷书《郎官石柱记》又是谨严妥帖,动静之间无不都能让我们叹服。
学好这三种书体除了上面的艺术价值外,还能对自己的工作生活有很大帮助,“字是人的脸面”无论你是学生还是职员,楷书和行书都具有很强的实用性,而草书则可在业余时间里让你抒***怀畅叙幽情,中国人离不开汉字更离不开书法,更时时刻刻要用到“真行草”,因为他们是我们的文化符号性格标签。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楷书行书的字体特征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楷书行书的字体特征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