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草书常用字体写法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草书常用字体写法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草书可分为哪三类?
草书三大种类
【导读】狂草即大草。怀素的《小草千字文》与《大草千字文》,不仅是字大字小之别,更主要的是大草比小草更加纵逸奔放。大草用笔流畅跌宕、笔势驰聚,字与字多连绵,即使不是笔笔连续,却也笔断意连、一气呵成。其运动感与节奏感都极强,有震撼人们心灵的力量。
草书的种类:随着书体的演进,草书可以分为章草(隶草)、今草(小草)、狂草(大草)三类。
1、章草
关于草书的起源有种种说法,但一致认为它与隶书同时产生,工整地楷写即为隶书,急
速地草写即为章草,这一点可从《居延汉简》中得到印证。章草主要特点是字形扁方,取横势,结体简约,虽有牵引钩连,但字字独立,并且兼取。
篆隶,特别是横画、捺画、右钩仍保持隶书“雁尾”笔法,字取横势,字与字连接不多,是规矩和简约兼得。
2、今草(小草)
今草是从章草衍进而成的。它与章草的不同处是:章草还保留着隶书的“尾巴”,而今草已完全去掉隶书的“雁尾”笔法,结体也由扁方趋于长方,横势改为纵势,字与字之间也偶相连续,打破了章草每个字不相连续的规矩。汉张芝是最早的今草书家,又是狂草的创始者。今草发展到二王时已达到完全成熟的境地,特点就是 “流而畅”与“简而动”。
3、草(大草)
草书有章草、今草、狂草。
章草,是篆书演进到隶书阶段相应派生出来的一种书体,它属于草书由胚胎时期逐渐走向规范化过程中的一种体段,是早期的草书,始于秦汉年间。与“今草”的区别主要是保留隶书笔法的形迹,上下字独立而基本不连写。
今草亦称“小草”,始于汉末。今草是一种在继承章草的基础上,适应隶书向楷、行体发展趋势和形体上的变化,进一步省减了章草的点划波磔,成为更加自由便略的草体。
狂草,出现于唐代,属于草书最放纵的一种,笔势相连而圆转,字形狂放多变,在今草的基础上将点画连绵书写,形成“一笔书”,在章法上与今草一脉相承。
哪位老师,推荐一下比较好的行草字帖,或草书入门字帖?
既然这么问了,说明楷书基础已然打好,但是问题需要修正,你应该想问行书和草书,而非行草。既是为了入门,那就纯粹些,时而行书时而草书并不利于你的学习。
看到不少人推荐一堆名家字帖,殊不知有些并不适合入门,一上来就学《书谱》没几个能写好,书法要讲究循序渐进。以下来自《书道拍案惊奇》推荐的行书和草书入门字帖(行一草二),仅供参考。
这是被历代公认的行书入门最佳范本,虽然是碑刻,上面的字的确来源于王羲之。碑字由怀仁借内府所藏王羲之真迹,历时25年集募而成,故为世所重。
碑文选自王羲之各帖,功夫深的人会发现,如知、趣、或等字皆取自《兰亭序》。由于怀仁对于书学的深厚造诣和严谨态度,致使此碑点画气势、起落转侧,纤微克肖,充分地体现了王书的特点与韵味,达到了位置天然、章法秩理、平和简静的境界。且勒石、镌刻皆当时高手,故此册成为历代书家学习王字的最佳范本。
刘熙载《书概》评曰:“《怀仁集圣教序》古雅有渊致。”康有为则赞曰“位置天然,章法秩理”,尽管有“结体无别构,偏旁多***借”之疵,但微疵不足以伤其大雅,在王氏书迹流传稀少的情况下,此册弥足珍贵。
王羲之《十七帖》
王羲之草书代表作,因卷首由“十七”二字而得名。原墨迹遗失,现传世《十七帖》是刻本。唐宋以来,《十七帖》一直作为学习草书的无上范本,被书家奉为“书中龙象”。它在草书中的地位可以相当于行书中的《怀仁集王羲之书圣教序》。
唐蔡希综《法书论》说:“晋世右军,特出不群,颖悟斯道,乃除繁就省,创立制度,谓之新草,今传《十七帖》是也。”南宋朱熹说:“玩其笔意,从容衍裕,而气象超然,不与法缚,不求法脱,其所谓一一从自己胸襟流出者。”
智永《真草千字文》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草书常用字体写法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草书常用字体写法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