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行书字体红字怎么写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4个相关介绍行书字体红字怎么写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行书横版书写的规范是什么?
古式:书写方式,竖式,由右到左排列,必须有列,可有行或无行(有行有列或无行有列)落款在左边,但上下不可超过正文!在右上角盖引首章(在第一之第三个字的右边,但不能高于正文!
软笔行书多为竖写,写作品的目的。横写行书的多为硬笔行书,实用性强、或随抄以自娱自乐为目的。
硬笔行书要有一种节奏感,好的行书,像一排山一样,是迭宕起伏的!或者说,要有收有放!
在字的收放、节奏上上,我也在学习中,但为了方便举例,就拿昨日的随抄示例了,如下:“每个人的笔迹都是其个性在纸面上的投影。”
“每、笔、都、其、投、影”这几个字,像高个魁梧的军人一样,自信神气!主笔要突出,架子更稳,写的要张扬,略大一点!
而“个、人、的、上”,这几个字,尽量写小一点,因为结构相对简单,像天生的小家碧玉,不适合跳蒙古舞蹈!
“在”字可大可小,写成行书时,可大一点,写成草书在时,可小一点,总之,这是需要你写字时的心情、手感的。刚才铅笔试写如下:
2.不论字的大小,每个字的重心,尽量是在一条线上,比如,有人会问,红字中的字有的并没有在一条线上,尤其是第二排,有点歪了。
原因很简单:我水平不到哈。我自幼写字姿势不好,离纸太近,所以到现在总是写的歪歪扭扭!
具体原因见下图:
根据书写者的水平和爱好,字可以写在每行的正中央,也可以写的紧临下划线。
综上,如果字的结体、笔画上没大的问题,个人以为,硬笔行书横写,需要注意的地方不多。整体上大方齐整,又收放自如,就很好了!你觉得呢?
关注我,为你提供最真实有效的练字经验和行书示范,一起学习进步!
硬笔行书可以纵着写,也可以横着写,这个没有既定法则。行书应是最能诠释真性情的书体,硬笔行书也一样。抱庸认为,硬笔行书只有先做到随性、质朴,才能顺畅、圆润,匠气太足反会扼其生气。
一般文字摘抄类的硬笔行书,横着从左右写即可,主要把握的是行间距,也就是毛笔书法上说的章法。总的要求是大小相宜、疏密得当。
如果是参赛作品,则要更讲究一些,一般要用硬笔书法专用纸,带红色横线的那种书画纸张。以便于更好的控制节奏、合于章法。我现在手头上没有这种纸,用白纸替代,道理上是一样的。
如果是写古诗和现代诗,要注意每句换行,这样主要是为了书合诗意,让读者看起来更直观。比较下面这首诗,写得就有点局促,行距小了,压在一起不够舒展。横着写硬笔行书最大的弱点就是每行之间写不直溜,上下左右对不齐就显得凌乱,毕竟不是楷书,这个度不容易掌握。
写旧体词的话,就是每首词有几阕就分几段,每段起首空两字。行书更重在整体美,字的味道、气势、衔接呼应关系,需要从一定篇幅的字集中体现出来,因此,硬笔行书写词比写诗更方便一些。
抱庸浅见,一家之言,仅供参考。
书法如何落款?款识有哪些称谓?怎样钤印?印章有哪些称谓?
款识和钤印是书法作品的一部分,它们有时不仅可以弥补正文的不足,而且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落款就内容而言,包括姓名、年月、地点,正文的来历及继正文而发的感慨。
从形式上,有单款双款之分,又有长款和穷款之别。
款的长短多少,与其说是内容文字的需要,不如说是构图形式的安排。留白大,款可长,留白少,款可短。
正文是骨骨文、金文,落款以楷书隶书为宜。正文是楷书,落款可用行书。正文是草书,落款也宜草书。
作品的印章有三种:起首印、压角印和名号印。
起首印盖在右上正文的起首处,压角印盖在右下角略高处,名号印盖在款识的末尾或左侧。
其中名号印是一定要盖的,起首印可盖可不盖,压角印用的较少,可根据作品右边空白考虑用不用。
印章有“用单不用双”之说,即作品中的印章尽量用单数。
总之,落款和钤章讲究很多,需要我们专门学习了解。
正文是作品的主导,落款应根据正文所留余地,视情况而落,余地多可多题几个字,如余地很少则只能落穷款,只写姓名。落款,在章法的处理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它不单是对作品作注,同时还有补救点睛的功用。但落款成功与否,会成为作品是锦上添花还是美人缺目的关键所在。
落款可对所书文意的出处作注释,也可写上创作体会,文章理解。无论那一种落款方式,都是整体作品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如作品是送人的,还应有上款下款之分,尤其是一幅对联则很名显,上联可上某某先生雅正,教可,等等。还有平辈,晚辈,长辈,同学,老师等称呼都不一样。要注意。
钤印和落款一样,一方面起到标明书写作者的作用,另一方面也起到增强作品艺术感染力的作用。
钤印一般有这样几类。一类是名章或书斋别号章,一般押在款字的下方或左方,这类印章的运用,最好小于题字。朱文,白文的运用则要视作品的风格而定,白文色重,朱文色轻,应根据作品的轻重关系和风格样式选用。另一类是闲章,它的用印位置一般在起首或押角。要视作品的要求而定,运用时不是越多越大好,要谨慎用之,以少而精为高。以奇数为好,用一不用二,用三不用四。
一切用印都要以提高书作的艺术效果为目的,使之与作品融为一体,增强书法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中国书法、山水画等艺术作品在最后落款(印章)有什么讲究?
约定成俗书法作品:落款铃印是一阴一阳,多数为一枚阳文;若是两枚,第一个为陰文…;且两章之间留一个字的距离;一枚章時.留两个字空余。山水画相同;但落款稍灵活些,有落上方.靠右边,可横.可竖,关键依据画面构图而定。
随着我国书法、绘画艺术的发展,时至今日基本上是由三部分组成,即书画部分、题款部分和印章部分。但是在书法、绘画的早期只有一部分,即书法部分或绘画部分。如晋代陆机《平复帖》是我国现存传世最早的名家法帖,但无落款,也无印章。如隋代展子虔《游春图》是我国现存传世最早的卷轴画,但无落款,也无印章。上述两件国宝之所以鉴定为真迹,均根据宋徽宗的题签。到了宋代既有像宋徽宗在《听琴图》中落有“天下一人”大字落款,也有像范宽在《雪景寒林图》中写在树干上,隐约可见的“臣范宽制”小字落款。上述两件国宝只有落款,而无印章。随着元代“文人画”的兴起,重视绘画中的书法趣味和诗、书、画的进一步相结合,在绘画作品中不仅有落款,还出现了长题和印章,如元代赵孟頫《鹊华秋色图》,不仅有落款,并且题写了近百字,还钤有印章。至此,我国的书法、绘画艺术作品的三个组成部分得到完善。
由于时代不同,书法、绘画的作者在题写“上款”和“下款”时各有不同。如在元代时题写“上款”有两个特点,第一是先写书画作者的名字,然后再写“上款”的名字。虽然“上款”的名字另起一行,但两行头一个字并列。这一点和明、清就有着明显不同,明、清时期是先写“上款”的名字,而后写书画作者的名字,并且书画作者的名字要低于“上款”的名字,此种写法以示对“上款”的尊敬。
至于落款(包括题句和题诗)的题写位置,要根据书法和绘画的布局而定,无法有统一的标准。题诗有作者借用他人诗句,也有作者自作诗,这与作者文化修养高低有密切关系。印章的钤用到清代中期有重要发展。因为金石学兴起后,使书画用印流派纷呈,金石趣味浓厚。尤其到近代,海派赵之谦、吴昌硕等人,对篆刻艺术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总之,因时代不同,书画作者审美不同等因素,故落款与用印无法统一。
唐代楷书大家很多,古代石匠刻碑对他们字体原貌有多大程度的保留?
悟空先生提了一个重大的书法问题,唐代楷书大家如虞世南的《孔子庙堂碑》,颜真卿《多宝塔碑》,柳公权的《玄秘塔碑》,还有欧阳询的《九成官体泉铭碑》,许多古代碑帖的精准程度与石匠有关,如***石匠刻的欧阳询的九成官石碑,就字体和书家出入不大,古代过去刻碑,先要书丹,即有直接在石碑上书写丹红字,欧阳询写一碑书丹十分辛苦,一次有一达官贵人给了几十匹绸缎润笔费,也有书家书纸后拓写的,石匠手艺在高,也有失真之处,对字体只能保留大部分原貌,细微处都会丢失,丢失最利害的是唐李北海的《云麾碑》,李写的是行书,那急弛婉转的笔峰怎能刻出,魏朝时的许多石碑文字的方笔都是石匠镌刻造成的,不全是书法家的书丹原迹,真加上后代用纸墨拓捶,也会失真,在有那时的石材没有今天的镜面磨,都是凹凸不平的,三十年前我刻过祖父廉樟的石碑,对先师启元伯说的‘透过刀锋看笔锋’深有体会,1940年代启先生在海王邨好多书堆上,买到了几块残破的唐人写经,唐人的纸和唐人的直接用笔一目了然,从一个角度说,是看唐朝真迹成就了启功这样承前启后的一代大家。所以说今天我们看到的所有石碑拓制的字帖,能有书家字体原貌百分之七十的近似就不错了。
书法家的字写啥样,刻工就刻啥样,虽然达不到百分之百的相似程度,但刻工也是竭尽全力。这是作为一名刻工最基本,最起码的职业素养。试想,请了著名的大书法家把碑文写了,还能随便找一个[_a***_]的就刻吗?把汉隶和唐楷对比一下就看出来了。
我看过木刻,2CM,4-5CM,10CM以上的字,几乎与原纸上的一致,阴刻阳刻都是。没看过石刻,我想对于石刻匠人来说,保真度不应该比木刻匠人差很多,甚至根本不差,术业有专攻嘛。我看到的木刻师傅刻字,不是什么著名的也不是所谓的***傅,应该能说明问题:碑刻就是手书。当然,明显瑕疵没有,更干净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行书字体红字怎么写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行书字体红字怎么写的4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