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启功行书字体字典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启功行书字体字典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惊人芳讯领春开,笔底奇馨入座来。过岭首逢佳惠早,傲他先发一枝梅出处?
这是启功先生题自己的画行书题丛蕙图 镜心 纸本。款识:惊人芳讯领春开,笔底奇馨入座来。过岭莫逢佳蕙早,傲他先发一枝梅。新春羊城题友人丛惠图。启功时年七十又七。
启功(1912—2005)书法 水墨纸本 镜心 释文:惊人芳讯领春开,笔底奇馨入座来。过岭莫逢佳蕙早,傲他先发一枝梅。 题识:新春羊城题友人丛惠图,启功 钤印:长庆、启功之印、己巳、元伯 尺寸:63.5×77 cm. 25.00×30.31 in. 约4.40平尺
启功先生说“楷书如行,行书如楷”,我们该如何理解?
最近有朋友问我如何理解启功先生所说的楷书如行书,行书如楷书?
实际上,启功先生是在说行书和楷书之间的共同点,也就是说,行书和楷书之间有没有什么样的相同内容。
我认为启功先生作为一代书法大家,它对于楷书和行书的认识还是比较深刻的,因为楷书和行书的确是具有相似性的。
但是为了更好地说明他们之间的形似性,我想我们还是先来说一说他们俩之间的差异,也就是楷书和行书到底有什么样的不同,何去辨识出它们之间的不同。
在长期的书法实践中,我们逐渐意识到,很多非专业性的书法人士对于行书、楷书两种书体往往是分辨不清楚的,因为他没有办法非常清楚的认识到这两者之间存在的不同,很多时候他们只是笼统或者模糊的认为这是楷书,或者说这是行书,实际上,他们对于楷书、行书本质上的区别认识并不是很清晰,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楷书和行书之间的相似性,正因为他们有一定的相似性,所以我们在分辨的时候才有可能会非常的困难。
因此,它们的相似性是造成了这样现象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那么,好多人分不清楚行书和草书也是如此。行草书在一定程度上也是相似性的,这个相似性也为我们分辨造成了相当程度的困难。
而我们要想区分两种书体之间的区别,我认为比较好的一个方式就是我们去比较这两者他们在书法的三个要素之间的区别,而书法的三个要素是最为直观,也是最能够反映两者书法本质区别的重要因素。
我们知道书法的三要素是笔法、结构和章法。而行书和楷书之间的区别,实际上主要是在笔法上的区别,草书和行书之间的区别,实际上就是在笔结构以及章法这两个层面的区别。
而行书和草书之间的共同点,实际上就是他们的笔法基本上是一致的,然后他们的章法有一定的相似性,有也有一的区别,行书的章法较为规矩,还更相似于楷书的作品布局,但是草书的章法布局就比行书的要更为随意,也就更为洒脱。
楷书行书之间的区别就在于他们的笔法上,尤其是楷书的笔法和行书的笔法,我们会发现,它们二者在笔画形态上呈现出非常不同的姿态来。楷书是一板一眼,横平竖直的。而行草书是游丝引带贯连的。楷书行书之间的相似性主要体现在他们的框架结构上,他们在框架结构上的布局呈现出了一定的相似之处。
楷书如行,说的是虽写楷书,但是要有行书笔意,点画要灵动,不能死板。
行书如楷,说的是虽然行笔速度快,但是根基要稳,骨架要正,如挑芭蕾舞,无论一只脚尖儿还是两只脚尖儿着地,无论空中绕几圈,都得“稳”。
行书如楷,楷书如行,这是水平提高的必然结果。
行草书基础不错后,其行笔节奏势必影响正书,点画不可能再和以前那样规规矩矩写了,一横会很随意,所以比平常死板的写一横,会更加灵动自然,整体也就有动态,有生命力。
启功说的:楷如行,行如楷。这句话不是一个目标,也不是一个追求,而是到一个水平之后的必然结果。
启功先生说的"楷书如行,行书如楷。"主要是指书写的节奏快慢问题,有疾有涩。冯武在《书***传》中说:"八体之中,有疾有涩,宜疾则疾,不疾则失势,宜涩则涩,不涩则病生。疾徐在心,形体在手,得心应手,妙出笔端。”能把握好书写节奏的字较生动。
意思是指书写楷书多行书笔意,少刀刻味。笔势生动,字势有凌空飞动之意。董其昌道:"作书最忌位置均匀,古人神气淋漓翰墨间,妙处在随意所自成体势,故为作者。字如算子,便不是书。"
例如唐代大书法家褚遂良的楷书《阴符经》。以行入楷,有一些行书的特点,从速度、笔画的牵丝映带和呼应关系方面可以看出。点画挺拔飞动,用笔精妙,结构熟练,优雅婉丽。
(褚遂良楷书大字阴符经)
写行书如果速度过快,易产生飘浮油滑的毛病,写行书应有楷书笔意,速度适当,(但笔速始终还是比写楷书时稍微快一些,不能生搬硬套。)笔笔书写到位,才能入木三分,遒劲有力感。写行书适当用楷书法有可取之处。
例如唐代书法家李邕所书的《李思训碑》,以楷入行。方笔和折笔在此碑中应用较多。注重骨力的表现,书写速度不是很快。康有为称其"寓奇变于规矩之中。"这个"规矩"也包涵有楷书法度的这层意思。
行书的笔速对行书的风格形成有影响。和书家的性格、作品的意境、书写时的情绪有关。如米芾的笔速较快,但也沉着。
(米芾行书致伯修老兄尺牍)
(米芾行书晋纸帖)
直白点说,快写楷书慢写行书,其实启功后面还有一句,并无绝对。
启功先生是这么解释的,我个人也是这么认为的。楷书字法严谨,一笔一画,没有过多的相连,楷书当行书写,虽然还是一笔一画还是单独,但无形中有了一种似断不断,似连不连,首尾相映的意连韵味。赵孟頫的赵体楷书把这个意连直接用线条画了出来直接表现出来,接近行楷。
而行书由于书法速度比楷书快,那么许多细节就不能表现的很好,所以就要慢写,如楷书般慢慢表达出它的韵味来。
楷书以点画为形质,点画需要精到,比如唐楷种种规则,但笔画组合成汉字不是简单乏味的堆砌,而应该贯通以血脉,经络,正如武林绝学,打通任督二脉,怎么打通呢?掌握好书写顺序与节奏,领会二王的“疾涩”,明白汉字之中笔画的连贯性自然书写,则一气呵成,笔笔通畅,字字生气。
同样行以楷写,则需要合乎规范,虽贯以性情,加以草法使转,十迟五急,十起五伏,但还要十藏五露,十曲五直。如跳动音符,虽美,但需要有它本身精美的点线造型,即行书点画需楷法之精致,然没有楷法之精到点画无以成书行之美妙。要如行云流水般骏马奔驰,又要潺潺流水、细嗅蔷薇,放得开,擒得定!阴阳也!此乃楷、行互为法则也!
启功的书法怎么样?
启功的书法,可以说根基扎实,楷书行书草书顺手拈来,皆是上品。在当代书家中,引领潮流,追随者众。尽管启功先生为人低调,对自己的书法艺术并不自满,但是清秀、遒劲、扎实、有力的书法,让人学而难得要领。故,有人评价,启功的字虽然写得好,但不是随便可以学来的。
为何启功的字难学?因为,启功饱学书贴,临摹不断,加之用心揣摩,功力深厚,因此,许多后来者在根基不实之基础上,一味模仿,让人感觉是在画字,仿佛得了“软骨病",其中缘由便是缺乏功力的积累。厚积薄发,才是书法***达到随心所欲、收放自如、独具特色之境地的必由之路。
谢谢邀请!
对于这个问题,我的观点是:启功先生的书法是在毛泽东书法之后,近几十年又出现的一位***级书法家。启功先生的书法在传统书法文化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的风格,笔法精湛,结字优美,刚柔并济,神彩飞动,字字珠玑,幅幅实属精品力作。
上图为启功先生的书法作品。
有人说,启功先生的字就像一捆干柴,这个说法我不认同!说启功先生的书法好摹仿这是事实。因为启功先生说过这样一句话:“什么是好字?好字,就是别人看到后就想学,就想临摹。这样的字才算是好字。”
上图为启功先生的书法作品。
我们评价启功的书法时,一定要客观,一定要实事求是,不能一味的把启功先生的书法说成是一捆干柴。事实胜于雄辩!大家试想一下,如果启功先生的书法不好的话,为什么书画市场上会出现那么多启功书法的仿品呢?
上图为启功先生的书法作品。
谢谢你的提问。启功的书法是现代书法家独树一帜,清新矫健的一股书法清流。
书法是雕虫小技,也是精神灵魂。我们正是要通过这个“雕虫小技”来看书法的灵魂大道的,所以,书法也就具有很高的欣赏性了。
但是,不是所有的“书法”都叫书法。
对于启功先生的书法,也有种种不同的评价,有的说,启功的书法是现代馆阁体,有的说,启功的书法柔媚,也有的说启功的书法开一代风气,还有有的说,启功的书法是从清代乾隆时期的御用文人梁诗正那里翻版出来的,毫无创造性的书法,也有人说启功是一位“诗书画印”四绝的大书法家。
启功的书法究竟怎么样?其实老百姓还是非常喜欢启功的书法的。
他的书法吸收了晋唐传统的精华,以深厚的书法造诣,创造了自己的书法新面貌,我们一看都能看出来启功的书法,这说明启功的书法确实是独树一帜的。
其实,启功一开始是学习画画的,但是,有一次,他给同学画了一幅画之后,为了表示自己对同学情意的重视,还在画上题了诗,当他非常满意的给同学送画以后,哪知道这同学并不买账,说,你画画就可以了,不要题字多好。
启功一听就明白了,原来是同学批评他的书法不好。
于是,启功才下定决心要把字写好。这样,本来是著名画家陈少梅***的启功,却成为一个书法家了,他的绘画才能却被我们忘记了。
书法,可以激励你奋进,也可以使你消沉。
笔画有力度是书法家追求的目标,通常说的“有劲”,比如,怀素的草书,近代的舒同的字,等等。这与运笔速度和节奏有关。但过分强调有劲,就往往缺乏血肉之美,只有骨感,这就形成了一对矛盾,如何在这两者之间找到一个结合点,就是书法家的课题了。赵孟頫就是过媚而乏劲,个人认为,这方面王羲之是最到位的。启功在这方面吸收了王羲之的精华,兼收了董其昌等长处,形成了“启功体”,在中国书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不会像现在某些所谓的***级的,只能是昙花一现,很快就会被淘汰的。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启功行书字体字典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启功行书字体字典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