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方的草书字体教程字帖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方的草书字体教程字帖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方”字的第三笔是什么?
横折钩
这个可以从汉字的发展过程中看出来,从隶书,或者篆书中都可以看出来,比如篆书中的方字,首笔画点是和横折钩连在一起的,隶书中也可以看出来。
不过上学的时候老师教的确实是先撇后横折钩,不知道什么时候改了,不过从书写角度来看的话,先横折钩也是有道理的,古时候书写是按照上下来写的,而我们现在写字是按照左右来写的,按照古时候的书写习惯上下来写一句话的话,后撇有利于整句话的书写过程。
但是也有书家认为,笔顺这个问题,主要在于自己书写习惯,个人认为怎么样顺手怎么样书写。但是为了有一个书写规范,所以文字有了统一的书写标准,比如笔顺,读音,结构,都进行了统一。比如有很多繁体字每一位书家的写法都不一样,书写字体不一样同一个字写出来也不一样。直到近代把文字的笔顺,结构,读音,书写规范都进行了统一。这也是为了方便学习和统一。
当我们写文章时,一张纸是从左往右写的,不会横着往左写的,古时人用纸写文章是右边开始往下写的,不会有从下往上写的,这个推理是不是有错?因此方字的笔顺应该是:一笔点,二笔横,三笔撇,四笔横折钩。说成三笔横折钩这是习惯上的差别,不足为奇,只要写得好看,漂亮就好。不必拘泥,你可以那样写,但我可以这样写,字不错不就了啦,不必强求。
王冬龄的狂草,万题方的颜楷!谁是正统?
谢邀。对待这个问题,以我经年的书学经验,我的判断是:王冬龄的草书和万堤方的颜楷没有可比性。谁正统谁不正统,很难判断。为什么这么说呢?
从题主提供的两张照片看,王冬龄是在创作草书,而万堤方是一纸颜楷的临作或是一个楷书技法的示范课件,并没有提供自己创作的作品。两者的审美范畴不在一个等级,失去了前堤条件,也就无从说起。
***设万堤方提供的图片就是其创作的作品,即使写到以***乱真的地步,也只能说明你把颜体《多宝塔》,从点划到结构,从形体到气韵临到高境界了,但没有或者看不出属于万堤方自己要表现的特有意向。颜真卿还是颜真卿,颜真卿没有演变成何绍基,而万堤方更不是第二个何绍基。
再说王冬龄,现在虽被大众批为”丑书“的始作蛹者,但从提供的照片看,无论是其背景的草书,还是正在挥笔书写的作品,从书法艺术的审美角度看,无论点划,还是结体,无论是笔法,还是精神气韵,(仅以本题图片而论)公允地说,是专业的,是从传统中写出来的,换言之,王冬龄的草书是有古代名家血脉和基因的。
纵览中国书法史,给人启示最核心的一条,就是文字是在传统基础上创新而演变和发展的,按照这个规律,你能说王冬龄的草书不正统吗?你能说万堤方(仅以图片而论)只是重复颜楷而没有出新的“作品"就是正统的吗?如果颜真卿之后,历代书法家们都像万堤方这样重复重复再重复,不说别体单论颜体一系,中国书法史上,还有柳公权、蔡襄、苏东坡、钱沣、何绍基、谭延楷以及当代的舒同吗?
所以说,正统并不等于死守传统,而固步自封才是正统的大忌,只有在传统上的创新才是书法艺术发展的金钥匙🔑,才是正统之道。
我是晋风愿与大家在书法艺术诗词楹联及人文知识等方面同学习互交流共进步!
今人的书法大多只继承了古人的一点皮毛,有谁敢说自已的书法是正统的?恐怕没有人站出来指认,那么王博导的狂草和万题方的颜楷是不是正统的呢?调侃一下。
首先说说狂草是怎么一回事,我们知道,狂草也叫大草,是在"二王"今草(小草)的基础上,通过张旭、怀素两位书法大家的努力发展出来的一种新的书体,实际上是小草的快写,而张旭丶怀素本身也是狂草大家,所以狂草当以颠张醉素为正宗,即正统。后世狂草写得比较成功的只有傅山一人,而王博导的狂草似乎别具一格,很难像傅山的狂草那样找到颠张醉素的影子,除了金蛇狂舞的线条,还是线条…可见王博导的狂草不是正统的。
颜楷是楷书的一种,不错,颜楷本身是正统的,而我们通常所说的正统是品评某某书作的时侯能看出此人的书法出自某家某派,并有自已新的东西,并非抄袭。显然万题方的颜楷也不是正统的,只是抄袭正统的一个"书奴"而已。
如果大脑正常,只要不是丑书就是书法。
所谓丑书,如吼书、盲书、射书、拖把书等
书法应该都是有传承的,而且是被历史认可的书法传承,不是所谓自创的毛笔字,这是明确的。即便,今人再吼叫也还不是书法,
关于这两位的书法谁是正统的问题,不妨我们先了解一下什么是正统,然后再回过头来看两位的书法,您就知道是不是正统了。
那到底什么是书法的正统呢?书法的正统就是以二王为代表的魏晋书风、魏晋笔法。魏晋风韵。为什么这么说呢?
二王一脉历朝历代都受到文人的喜爱,二王至今将近两千年了,尽管他们的作品真迹几无存世,但有关作品的拓帖、摹本却从未中断过流传。从唐太宗大肆搜购王羲之的书法作品开始,二王的作品就为人所重。当然在这之前,南北朝时二王的书作一样受到历代帝王和文人的重视。武则天开始官方就开始推出二王一脉的法帖集锦《万岁通天帖》。到了宋代,我国最早的一部书法丛帖《淳化阁帖》也是以魏晋二王一脉为主,然后再汇集历代一些名家的作品而成,而《澄清堂贴》更是全部都是二王的法帖。到了明清,无论官家还是私人所作刻贴都是以二王为宗。
历代书家不论启蒙是学谁的书体,但只要想深造,几乎都要上溯魏晋,向二王求法。这个书家名单随便列列都是一部书法史,隋唐的智永、虞世南、褚遂良、欧阳询、薛稷、陆柬之、孙过庭、张旭、怀素、颜真卿、柳公权,五代的杨凝式,宋四家,元代在以赵孟頫的复古思潮的推动下,更是书法必学魏晋。明、清书家更是如此,直到康有为等提出的碑学的兴盛,以二王一脉的帖学书法才低调了几年。
从以上两点来看,两千年的书法史造就了二王一脉为书法的正统,这是两千年历史造就的,不是某一个人说的算的。而王冬龄的狂草显然不属于二王一脉的书风,正统书法肯定称不上。万题方只是书法临摹的多宝塔,并不算是他自己创作,所以也不能算。
我是翰墨今香,专注分享书法资讯,感谢您的关注。
书法无所谓正统不正统。只能说谁写的字离传统技法风格近些,或远一些。即便如此也不能说明谁优谁劣:规规矩矩临帖,只是入门之初;而看起来离传统远者,他或许是师古而化,独辟蹊径,独创一格。你说谁优?更不用说两种不同的书体,楷书和行草,本身有着不同的评判角度。如一个是100米短跑,另一个是1500米中长跑,能在一起评估谁跑得快?
书法的横平竖直是怎样写出来的?
书法的魅力在于文字的千变万化,加之丰厚的功底,才能独创一派。为【家】奠定基础。书法以变化胜万变,万变不离其【宗】。写之如行云流水,赏之似美若天仙之境。如写横平竖直那是小孩玩玩而已,无技可谈。
首先,放弃“横平竖直”就是好字的错误观念。因为钢笔字不是印刷体,横画必须略微向右上翘一点才好看。
其次,选一本自己喜欢的字帖,持之以恒地临摹一个月以上。千万不能不当回事,一日曝十日寒,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最后一事无成。
其三,学以致用,树立信心,别人能写好,我也一定能写好。继而努力培养自己对钢笔字的浓厚兴趣。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真正感兴趣了,你才会用上心钻研。古人说“艺痴者技必良”就是这个道理。
其四,多向写得好的人学习请教,不耻下问,对于点画、结构,要多看多练多揣摩分析。三人行必有我师。
还有就是楷书行书要结合着练,但是不能心浮气躁。静下心来,耐住寂寞,不要才写的有点进步就骄傲自满了,这样的人不会有大进步的。
最后一点是,不要只是散练,要能组合起来,比方说写一首唐诗宋词,或者一篇短文,要有[_a***_],布局,学着形成作品,能这样做的时候,进步就更快了。
横平竖直是不对的,书法里面就不应该有横平竖直
你这个问题就是错误的,我们平时接触横平竖直,可能都是以前上学的时候,老师说的。要写字的时候横平竖直。所以这种横平竖直的思想深入我们的骨髓。但实际上那是从写字的工整程度来考量的,真正从书法艺术上来说真的写得很平直,会缺少变化美,没有艺术感。你看到横平竖直应该还是有微缩的变化的吧,如果是绝对的横平竖直,略有审美的人都能觉得死板。
启功***曾经说过:
“笔画都是弯的,也不知道什么时间大家都说要有横平竖直啊,这个人人都知道写字要横平竖直,但是呢。真平了非常难看。我们看古代这个字,比如楷书的一,两边弯。隶书的一,一边弯一边凹。不管隶书还是楷书,笔画都是弯的。
还有王字。每一笔都是弯的,直也是弯的。竖也是弯的,没有真正笔直的。由于弯,就出现S形。唐代欧体 往里面凹,颜体柳体,往外鼓。虽然笔法不同,但都不是直的。人字也一样,笔画都是弯的,绝对不能够真的平,或者真的直,还有报纸上的铅字印刷体,都不管任何一笔竖画,都在尾部有一个斜缺角。这当然也是为了避免完全直线给人造成审美上的问题,也就是说,书法里的笔画也不能写成完全竖直竖直的,也是有变化的。”
在我们的书法实践中,有点变化才好,有个词语叫“一波三折”,通常用来形容事情的发展不顺利,或者故事情节比较复杂,而用在书法上通常是指捺画,大多是长捺画在处理上的变化,其实,在横画和竖画的处理中,也有这样的变化,所以说横平竖直不仅不对,而且真的写成了横平竖直会很丑的,
所以就别问怎么写横平竖直了,要问也是问怎么才能不横平竖直。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方的草书字体教程字帖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方的草书字体教程字帖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