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颜体字帖行书字体***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颜体字帖行书字体***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颜真卿行书全部作品?
颜真卿行书有《祭侄文稿》、《祭伯父帖》、《述张长史笔法十二意》、《裴将军帖》、《刘中使帖》、《湖州帖》、《与郭仆射书》、《刘太冲贴》、《蔡明远贴》、《鹿脯贴》、《鹿脯后贴》、《朝回贴》、《峡州贴》、《捧袂贴》、《与夫人贴》、《乞米贴》、《守政贴》、《蔡州贴》、《南来贴》、《华严贴》等。
颜真卿是我国著名的书法家之一, 他创作的行书字体被后人称为天下第二行书,有非常高的艺术地位。现如今,颜真卿的行书作品得到人们大量的学习。
颜真卿的行书具有什么特点?
颜体行书是“二王”行书系统以外的风格流派,成就了非常多的书家。学颜真卿行书,就要把握它的风格特征。颜体行书的特征可以总结很多,但最为核心的我认为就是三条,对照千差万别的颜体行书,都脱离不了这三条特征:
王羲之行书多用骨法用笔,切金断玉,起笔收笔多见锋芒(如图《兰亭序》清字)。而颜体行书的用笔多用裹锋,运笔时将笔尖裹藏于笔腹之中,入纸钝而无芒角,行进如推磨,如圆锥体一般在纸面上滚动,笔势潜转,不见笔尖。如下图《祭侄文稿》清字:
再与下图骨法用笔的《从天竺归隐溪之南冈诗》中“清”字相比,则更能说明问题:
在颜体行书的转折当中,更多地化方为圆,而方笔常常只用来作为点缀。如下图《唐 · 颜真卿 · 祭侄文稿》“祭”字、“毒”字,方折笔画全部写成了圆转:
颜体行书沿袭了颜体楷书结体宽博的结构特征,字形不同于王羲之的往内收,也不同于黄庭坚的长枪大戟,而是像“鼓”的形状,往两边凸出。
王羲之与颜真卿,中国书法史上的两座高峰,他们共同创造了行书发展的两条主线。
如果说王羲之开创了妍美秀雅、俊朗飘逸的行书创作潮流,那么,颜真卿则开创了雄强沉厚、宽博端庄的行书创作格局。
颜真卿在书法史上能够与王羲之分庭抗礼,甚至从某种意义上说,颜真卿实现了对王羲之的超越,在于他早年深受“二王”影响,后深悟大令外拓笔法,同时大量借鉴民间书法的“自然形态”,更重要的是唐代审美风尚与其书法特点相融合,形成了独特的颜体行书体系。
颜的《祭侄文稿》也好,《争座位帖》也罢,其特点在于:
一、将篆隶笔法融入行书,用笔圆劲雄媚,突破二王流畅丶灵丽丶洒脱的特点。
二、吸收民间书法的特点,去媚增雄,朴茂厚重,完全不同于二王的飘逸温雅。
与王羲之比较,王书纤瘦而妍媚,颜书肥腴且雄强;王书墨色温润,颜书墨色苍涩。
颜真卿的这两件行书,自然随意,毫不做作,具有强烈的节奏感和震撼力。
书之妙道,神***为上,形质次之,通俗的说,古人学书,笔法技术是一脉相承的,然而能做到寄情于书,就完全超越了单纯的技术层面了,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是欢畅悠闲之余慨叹人生的,纯属闲情雅致。颜真卿的书法大多是悲愤激昂,一腔热血,充满庙堂之气。苏东坡的寒食帖又是凄凉寂寞的。虽说文以载道道有异,然而寄情于书亦相通,能从古人书法作品中寻情探道,才是现代人传承艺术的意义所在,而单纯的探讨书家的技法未免狭隘。
谢谢邀请。颜真卿的行书,总体上的感觉,是大气厚重,,用笔沉稳,富有思想,充满感情。祭侄文稿被誉为天下第二行书,在悲愤之下,焦墨渴笔,如泣似诉,声音都沙哑了,还在控诉安禄山的罪行。、圆转遒劲的篆籀笔法。即以圆笔中锋为主,藏锋出之。此稿厚重处浑朴苍穆,如黄钟大吕;细劲处筋骨凝练,如金风秋鹰;转折处,或化繁为简、遒丽自然,或杀笔狠重,戛然而止;连绵处,笔圆意赅,痛快淋漓,似大河直下,一泻千里。颜真卿争座位碑同样在用笔、结体、布局上率意自然而富于变化的,加上用笔具有篆书的特点,以中锋、藏锋为主,很少露锋,线条圆转遒劲,在浑厚雄伟中又带有灵巧,显出一种“沉郁顿挫”的郁勃之气来。湖州贴虽然有人说是米黼所作,从湖字,常字看的确与米黼特点相似,但从凑字,年字等看,米书中似乎找不到类似的笔意,因此我还是觉得属于颜真卿所作,米黼中的一些笔法或许正是出自鲁公。这幅字如大江奔流,气势磅礴,用笔仍然是以中锋为主,在环绕的笔画里调锋自然生动,不激不厉,富有揉劲,趣味横生。总之颜真卿的行书以沉稳厚重,朴拙大方为主基调,具有篆籀味。结体布局自然富有变化。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颜体字帖行书字体***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颜体字帖行书字体***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