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二王草书是什么字体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二王草书是什么字体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二王的草书规范吗?你怎么看?
“规范”这个词一用到书法上,就很容易误导很多人,认为规范的就是要必学的,是标准。我们现在太相信***的讲解,相信“名人”的话,可书法、绘画恰恰是要有自己独立判断的标准,只是我们抛不开一个范畴,但是绝对不能把一个人写的字作为标准。我讲的我明白了,希望大家也明白。哈哈
二王的草书基本规范了,既承前师之精华,又有本人之创新。那个时代书法(当时可能没有法书这概念,只是把字用最优美的形态表现出来)在二王笔中有了质的飞越,大方向大规模地形成了。以后在二王的基础上没有翻天覆地的变化。只是少微有些更新,万化不离其宗,大体精髓未改变的,所以二王草书还是比较规范的,学书法的还是要拜访书圣的。
历史上有三次对汉字立下规范,分别是篆书,隶书,楷书。按照这个标准,二王不规范。二王处在汉隶向唐楷的过度时期,打破一个规范建立另一个规范,二王也可被视为规范之母,他们有自己的规范。
第一,篆书美化并规范了象形文字,为文化传播打下了统一的文字基础,无奈秦立国太短,篆书影响不大。
第二,隶书进一步提高了汉字的书写速度和传播效率。大汉立国400余年,汉隶影响深远。
第三,楷书法度严谨,体现了大唐作为超级大国,在文化上的完美追求。
总之,规范总是不断被创立,又不断被打破的。只有在社会规范和内心规范之间寻找到契合点,才能成为伟大的书法家。
从历史上看,规范字是楷书。行书和草书,都是楷书的***书法。草书虽不像楷书那样大众化,但也是人们普遍认可和喜欢的。也就是说,行书草书是为楷书服务的。是为了楷书写的更快一些。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行书、草书从来也不是规范字。古代如此,现代也是如此。这是事实。
二王的书法,是唐代以后逐渐成为大众学习的书法规范的。而事实上,大家学习的二王书法,主要是行书。因为行书是日常最便利的书法。一是活泼可爱,二是书写比楷书效率要好,三是行书介于楷书和草书之间,比草书容易辨认,为大家乐意接受的学习。但是,行书事实上也是***字,而不是规范字。
因而二王的草书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规范字。
我们都是学字写字,二王的草书是规范的样本。但后者的草书有很美草,有很多新草,皆尊二王的规范原体。
草书保旧创新,但不造字。用现在文方四宝,难写出二王的草体皆同,总会有差异,只原版印刷是不变样的规范,不然就成活二王了!
草书是很受人喜爱的,想象书者就尤如眼前,看手看笔看字,印象是草书修养也,文也!
王羲之和王献之并称“二王”,他们在书风和技法上有何不同?
谢邀:王羲之和王献之的笔法不同之处,有资料显示:王羲之把笔从外往里转,启功、溥心畬的笔法也是这样;王献之则是两边都转,这里可以称之为“公转”与“自转”,即拿指转笔、拿腕和臂来转。
从书法风格上看:差异不大,觉得献之的书风比王羲之的略有夸张,还是一脉相承。现代人看二王书法技巧与书风,也许是因为审美倾向或理解的差异,来自我确定观察角度,有不同认知很正常。
不过学习二王系列,要系统的观察每个书家与年代的流行感官,综合理解,这样可能会更有助于自己的研习。
一己之见谬误请见谅!
谢观复书院问。元月十三日,我在问答三千里马提问“王献之的草书为什么特别精彩?”(电脑又把回答错成问答)一文中已经把"二王"的不同书风及其内因作了明确回答,请阅读。
写字写了好些年了!自己一个人自娱自乐,有没有下苦功。以至于书艺没有长进。甚至不解笔法。
笔法在书法学习中占有无比重要的位置!其实历史上每个书法家笔法都有所不同!可能与个人习惯,审美,爱好以及师承都有关系!
邱振中老师是研究的一天的书家!我觉得从王献之就开始了变化!无非是……
羲献父子“二王”是魏晋书风发展的里程碑,深刻影响着中国书法艺术走向。父子二人其书风和技艺,有继承,有发展,同时也透露出新的气象。试从草书、行书、楷书三种书体的角度作一个比较,供参考。
王羲之的草书数量最多,大都写于成名之后,即“今草”,代表作品有《寒切帖》《月半帖》《远宦帖》《逸民帖》等。其特点:笔短形密,笔势蜕祛了章草的横张而改为纵引连绵,开始出现“字群结构”,用笔明快简练,一拓直下,格调古雅遒劲。王羲之行书的代表作显然是《兰亭序》。起笔变化多端,正锋与侧锋转换灵动,收笔或藏或露;结体摇曳多姿,韵味无穷;章法上,行气贯通,疏密有致,虚实相生。总体上不激不厉,平和自然,遒劲健秀。
而王献之多以行草兼体居多,如《鸭头丸帖》《舍内帖》《授衣帖》《十二月帖》《中秋帖》等,笔画婉曲奔张,柔中寓刚,结体欹侧,揖让错落,笔势宏逸,开辟了“一笔书”的样式,呈现出俊逸***的书风。
再看楷书。義之的楷书流传最广的代表作品是《乐毅论》《黄庭经》《东方朔画像赞》。其笔法一改锺繇楷书的翻为敛,运笔速度前缓后急,字形也改横扁为纵敛,呈现出端装精致规整风格。而献之楷书在得其父真传基础上透出了新的气象,如《洛神赋》(又称《十三行》),主要表现字态上,疏密有致,正斜互见,忽大忽小,却显自然天成,毫无造作痕迹,透露出散逸风姿。
总之,羲献二王,王義之重在变革创新,书风上“骨气”多于“逸气”,王献之重在抒写性灵,“逸气”多于“骨气”!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二王草书是什么字体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二王草书是什么字体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