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人间不值得草书字体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人间不值得草书字体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草书体有些字写法完全和字本身形态脱离,导致多数人辨认困难,能够给以更改吗?
谢谢邀请!这个问题说:"草书有些字的写法和字本身形态脱离,能更改吗?"回答是不能。因为草书已经约定俗成,为历代懂书法的人认可的写法。我们当代人没有能力,更没有资格去修改经历代书法家研究好的草书写法。
草书的难以辨认,古人早有定论,并不是现在人才有的想法。所以才有了"草圣最为难,龙蛇竞笔端,毫厘虽欲辩,体式更欲完。"
有句话叫"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用到草书发展史,也是适用的,我们只知道草书脱离容易辨认的楷书形态,但不知道,它的脱离,就是为了实现草书的简化,书写流利,由历代***们总结改良,归纳,而逐步走到今天的草书形态的。
其实草书发展到今天,已经达到了非常完善的标准,我们之所以不好辨认,是因为它和楷书有一定的距离,但草书本身时有很多规律性的字根,偏旁部首的统一标准,如下图"贝"还有"车"字旁写法都是有规律性的,把握住规矩,一切都会迎刃而解。
所以,如果要想学草书,辨认草书,只要认认真真学习一段时间,把握草书的规律,是完全可以达到熟练书写,容易辨认的程度。我们不能因为自己不好辨认,就要推到从来,搞得天翻地覆底朝天,原来的都不认识,改了之后岂不更不可能认了?
再说,篆书自古有之,也不好辨认,也不好再把篆书改变一下?
其二修改简化汉字不太成功的先例,也给我们一个启示。就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为了辨认方便,书写方便,我国进行了一次简化汉字的改革,最后的结果是虎头蛇尾,用了一段时间。反映很不理想。于是不了了之,草草收场,取消了改革字体方案,还按原来的汉字书写字体。简化字都如此寸步难行,更何况纷繁复杂的,根深业茂,博大精深的草书字体?
还是那句最得人心的话"不折腾",现在的书法创新改革开放,已经把书坛搞得鱼龙混杂;还有好好的字体,整的歪七扭八,丑不可认。只剩下草书这一片净土,由于要求书法家的书写要有很深的基础功力,才能驾驭,所以,目前还没人敢在草书上进行改革,来个草书丑写,如果打开这个闸门,进行上面说的草书更改,那么估计就更乱了。群龙无首,不但改不好,还会整体毁了草书的规范书写格式。
最后想有个建议:"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所说的改变,古今许多有识之士,书法家都已经做了多次探索,也得到了大家的认可,如王羲之的《草诀歌》,明代韩道亨《草诀百韵歌》,于右任的《标准草书》,还有近代大家王世镗编的《稿诀集字》《章草歌诀》,当代人乔兆奇发明的《草字符号祖根释义》,于右任秘书任汉平编的《草字符号基本研究》等等书籍,如果有兴趣草书辨认和学习,建议任选前人为我们总结的学习草书的方法,规律,"有志者事竟成"。要比"更改草书"更合理,更科学,更具可操作性的。
你如何看待“草书即随便连笔”这个观点?
肯定的说持这种观点者是完全错误的,要想把这个问题说清楚,我们首先要了解书法史,认识什么是真正的草书?
纵观整个中国书法艺术的发展历史,就可发现草书的兴起意义重大,这是因为草书极大丰富了书法艺术本身的表现形式和发展空间,也是书法艺术百花园中的奇芭。
晋代卫恒在《四体书势》中说:“汉兴而有草书”,明确指出了草书的兴起年代。草书在书法史上经过一定的演变,形成三个阶段:(一)章草,亦称“急就草”。它的特点是字字独立,不相连属,行笔波磔显著,犹带隶意。存世最早的章草纸本墨迹是西晋时期陆机的《平复帖》,现存于北京故宫博物馆,被列为国宝。
(二)今草,欧阳询说:“张芝草圣,***八绝,并是章草,西晋悉然,迢乎东晋王逸少与从弟洽变章草为今草,韵媚婉转大行世,章草几将绝矣。”了解了章草和今草,那么两者的区别何在呢?两者的区别主要在于有无隶法。今草已完全脱离了隶法,变为今草,它是连点为画,以点画为性情,笔势流畅险峻,纵任牵逸,韵美婉转,使转有楷法,取纵势。时有牵丝萦带,血脉不断。(三)大草即狂草,因其书体极其放纵姿肆,有如颠狂而得名。唐代张旭可谓“狂草”开山鼻祖,他的草书独树一帜,其书任性达情,挥毫直下如流星,并且首尾连绵,有时数字相连。飞动的笔势如笔走龙蛇,气势奇宕,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
草书不是潦草的写法,而是一种规范写法的独立的书写形式,更不是随便连笔。草书以有高情逸韵为上,潦草粗俗为下。草书是典型的线条艺术,不论中锋、侧锋、方笔、圆笔,都要内含情致,外具形质。
草书看似龙飞凤舞、自由奔放,其实暗含法度。没有法度的草书是真的潦草书写,不是真草书。而草书法则在使转上,使转随意了,可能字就写错了,至于点画,可以自由一些。没有法度,自己都认不出来,何况别人。可见草书法度的重要性,千万不要以为草书就是随意自由写,那就大错特错了。
草书不宜连笔太多,多则缭乱,有刻意造***病。草书宜笔断而后起,转换的位置重筋节。蔡希综说:"始下笔须藏锋转腕,前缓后急,字体形势,状如虫蛇相连,意莫令断,仍须简略为上,不贵繁冗。至如棱侧起伏,随势所立,大抵之意,圆规最妙,其有误发,不可再模,恐失其笔势,犹高峰坠石,从天而下,笔意如放箭,箭不欲迟。″
草书结字宜险,多欹侧之势,草书形态变化虽然多,质是不变的,追求笔力、韵律、气势、意蕴。草书宜刚柔相济,刚健含婀娜,内含清雅刚正气息,兼临楷书可得其骨力,兼临篆隶得其朴茂。
草书的章法,宜叁差变化,错落有致,妙合自然。
(个人浅见,仅供参考。不当之处,敬请包涵。上图草书作品《王昌龄诗》为王宠所书。)
书法的定义有很多种,有一个比较直白的定义就是“汉字书写的法度”,草书不是潦草的书写,草书是中国书法五种书体之一,是中国书法的重要组成部分,既然是书法,就有着固定的书法方法和法度,所以说“草书就是随便连笔”这种观点肯定是不正确的。
草书有着固定的发展历史
书法中的草书就是一种书体,不是草写,古人为了书写简单方便,把隶书进行了简化,由汉代的隶书发展而来,到王羲之时期发展成熟,后来又经历历代书法家的完善,才有了现在的草书,它有着固定的发展历史,并不是随便就可以写出来的。
草书有着固定的类别
草书按照大的分类可以分为两大类章草和今草,章草由隶书直接发展而来,受隶书的影响比较大,有着隶书标志性的燕尾,字和字之间的连带也很少,基本字字独立,十分古朴,代表作有皇象的《急就章》、陆机的《平复帖》等等。
今草又可以分为两大类,小草和大草,大草又叫狂草,小草代表作有王羲之的《十七帖》、孙过庭《书谱》、怀素《小草千字文》,狂草的代表作有张旭《古诗四帖》、怀素《自叙帖》、黄庭坚《诸上座帖》等等。
草书经过近2000年的发展,出现了多种多样的风格,从秀美到古朴,从大气到内敛,同时也涌现出很多代表性的书法家和代表作,如皇象、张芝、王羲之、王献之、张芝、怀素、张旭、黄庭坚、文征明、王铎、林散之等等。还有像《平复帖》、《急就章》、《古诗四帖》、《自叙帖》、《诸上座帖》、《书谱》、《小草千字文》等等之类的代表作品。
草书有着成熟的技法和理论体系
草书有着完善的技法和理论体系,这些技法体系正是基于上述的代表作品只上的,我们今天学习草书的技法,就要练习以上这些经典的草书作品,同时草书还有固定的写法,几乎每一个汉字都对应着一个草书的写法,它是固定的,不是随便的乱写。
草书理论就更多了,崔瑗《草书势》、卫恒《四体书势》、赵一《非草书》、索靖《草书势》、杨泉《草书赋》、萧衍《草书状》、蔡希综《法书论》、米芾《论草书帖》,等等,还有很多的草书理论分布于其它各大书论里,共同组成草书完善的理论体系。这些理论正是草书技法和规律的总结。
由以上这些特点,我们就可以知道,草书是有规范的,这些规范都是在书法史上通过很多幅书法作品、很多位书法家共同总结完成了,它有固定的笔法、字法、章法,并不是随便的连笔,甚至每一笔每一画都有着具体的技法要求,不是把字写潦草就是草书。
所以我们学习草书书法,就是要去学习古代的书法经典,就要去临摹古代***的书法字帖,通过古代的草书经典训练我们对于草书的书写和欣赏能力,学习古人的草书经验,练习熟练并为我所用才是问题的关键,而不是靠自己的想象去理解和书写草书。
你觉得草书是随便连笔吗?谈谈你对草书的看法。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人间不值得草书字体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人间不值得草书字体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