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行书书法字体涂鸦教程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行书书法字体涂鸦教程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历史三大行书,是扎实基本功背后的草稿,即兴创作该如此吗?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中国书法史上三大行书都是即兴之作,这句话是没有问题的。我们来看王羲之的《兰亭序》,颜真卿的《祭侄稿》以及苏轼的《寒食帖》都是属于这样的创作。
这是不是说中国书法最好的创作状态就是即兴之作呢?我认为是这样的,但是又不完全是这样。
首选,我们来说说,即兴创作的好处。
确实我们看中国书法史上所流传千古的书法作品,都是即兴之作,甚至在当时也很难称得上艺术作品。
即兴创作的好处就在于能够最大程度的给予艺术家、书法家充分的创作自由,让他们的艺术作品表达他们想表达的、自然而又真切的感觉。
这一点我们可以看看欧阳询的书法,就可以明白了。欧阳询楷书的碑帖《九成宫》和《化度寺》是他的代表作。
但是有意思的地方在于,《化度寺》虽然遭受毁坏,已经漫漶不清,但是历来评论家、书法家对这一碑帖推崇备至,甚至认为这一碑帖远比《九成宫》好。尤其是赵孟頫 那更是盛赞化度寺。
为什么会这样呢?其实我们仔细推敲就可以得出原因。欧阳询在写《九成宫》的时候,是给皇帝写的,因为这一书法创作的背景就是为了给皇帝唐太宗歌功颂德。难免会有紧张、被束缚的感觉。写不好,皇帝龙颜一怒,掉脑袋怎么办?所谓伴君如伴虎,笔毫未必挥洒得开。
但是《化度寺》就不一样了,是个一个民间寺庙写的,当然对于佛 ,自然不能怠慢,但是相比于给皇帝写会带来性命之忧,给佛歌功颂德就显得更为自由和虔诚多了,艺术家更容易调动感情,创作出杰作。这也是为什么艺术常常与佛、***等宗教分不开的原因,而宗教题材,也容易出好作品。
所以我们清楚了这一点,再来看三大行书 就比较清楚了。《兰亭序》是王羲之微醉的状态下写就的,《祭侄稿》是颜真卿血与泪以及家仇国恨的产物,《寒食帖》充满了苏轼的人生苍凉,这些书法作品,都是出自个人的经验和个人感情的书写,自然其思想和艺术价值高。
很多写字的人都有一种体会,偶尔闲窗自适,兴之所至,铺纸泼墨,随意挥洒,往往得心应手。一遇正式创咋,一意求好,却写不出如意作品。
这其实涉及到书法创作的一个话题:有意还是无意。
所谓“有意”即具有工的特点,一点一画,笔意精到,法度备全,十分规矩,创作态度比较严肃,以理法为尚,具有人工之美。比如欧阳询的《九成宫》。
所谓“无意”即具有不工的特点,一点一画,笔意潇洒,不求备全,但求意到,创作态度比较自由,以意趣为尚,富有天然之美。比如天下三大行书。
一个人在学习的过程中,不能太放,不能信笔作书,随手涂鸦,而应笔笔着意,字字用心,否则易滑入佻浮狂野一路。
而在创作过程中不能太拘,着意则滞,笔为意拘则死,贵在顺笔性,心手相合,意法交融,于“无意”中达到炉火纯青的境地。
题目中所言的三***书,其初非用意,随意挥洒,却百态横生,“无意”中不求工而工,达到了一种很自然的效果。
这些书稿,意不在书,在创作心理上完全超越了法度的束缚,从而达到了创作上的自由。看似无意却意蕴无穷,看似不工却不离规矩。
其实,“不工”“无意”只是一种***象,正是由于作者在深厚的功力中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境地。
“无法”不是没有法,“不工”不是不能工,而是意不在书,不设成心,因势变化,以成其妙。
并不是,《兰亭序>>是王羲之微醉的状态下写就的,当时酒醒过后,他想修改也始终没有这之前的好,《祭侄稿77是颜真卿血与泪以及名仇国恨的产物,《寒哈帖》充满了苏找人生苍凉,这些书法作品,都充满了作者人生的体验和情感。因些艺术来源于生活,超越于生活,应该是书法创作的真谛。
行书如何写出粗犷不羁的内涵?
关注老师的回答很久了十分钦佩老师的水平,因此来回答一下老师的提问,不当请指出。首先行书在明后期以前基本上是清媚流韵的风格,鲜有粗旷的打字行书作品,比较有代表的应该是米芾的《吴江舟中诗帖》,从这个帖就能很明显的感受出那种狂放不羁的感觉。其次当属明后期的王铎,王觉斯继承了米芾的衣钵而有所发展,所作行书给人一种风樯阵马,痛快酣畅的感觉。还有一个人那就是徐谓,他以画名为人知,但他的书法和他的画一样具有豪放不羁的特点。
那么如何像他们一样做到写出来的行书具有狂放不羁的特点呢?
首先是性情使然
书法是一个人的心性表现,所以什么样性格的人很大程度上就会写出什么样的字。如唐代张旭,其行为乖张不羁,写出来的草书也是狂放不羁的。又如欧阳询心性谨细严密,所以他才能写出法度森严的欧体。因此一个人要想写出狂放不羁的行书,首先要有一颗狂野的心。
其次精熟行书
要想在行书上随心所欲而不越矩,就要对它的规则了如指掌,这样在运用的时候就可以肆意妄为。还需将行书技法练至炉火纯青,如此方可将自己的狂加入其中,如果在书写时因为笔法不通,或是写法不畅达,就算你在有狂野的心也是没办法写出符合书法审美的粗旷行书的。
最后要对狂放不羁的内涵有了解
很多人以为写的流畅快速就是狂放不羁,其实不然,这只是狂放不羁的基础,要想写出狂放不羁又有格调的作品,还需要符合书法的理法。所以在书法上的狂放不羁还要清楚它的一个要求是什么,是不是只需快或者说只需一口气写完也不去考虑字形、章法等因素,只有对这些问题考虑到位才能对写出粗狂行书有个方向。
以上为个人浅见,欢迎交流。
行书写出粗犷不羁的内涵可非易事!
咱们说历史上的人物,那个书法家写出了粗犷不羁的内涵?真的没有几个!
王铎一定是一个,还有谁?颜真卿似乎也算!再数就难了,傅山可以,徐渭可以!我只能之处这些了!
所谓的粗犷不羁的内涵,绝不是败笔丛生的那种,那是没有书法意义的粗犷不羁,也无所谓内涵。有内涵且粗犷不羁真的不易!
需要书者有娴熟的书法技巧,以及强悍的笔力,还需要有快速书写的能力,没有达到这种状态,我奉劝大家还是不要去追求粗犷与不羁,也不可能有内涵!
无他秘籍,只有刻苦地练,练,再练!悟,悟,再悟!
书法的灵魂是书者的思想,书者的思想是通过书法的点画质感(线条,西人语)变化来表现的。如传统书学中的,万岁枯藤,如锥画沙,屋漏痕等,都是书法的点画质感的运动轨迹,给人形象化的再现。
书法的线条本质没有碑帖之分,一切都是人为划分。碑帖都有阳刚之美,也有阴柔之美,即壮美和秀美。碑帖都可有粗犷之美,如颜鲁公的行书(三稿),张旭的古诗四帖,明徐文长、傅山的行草,以及汉代“三颂”,北魏龙门二十品,商周秦汉的,金文铭品等经典碑帖,都给人以雄强粗狂豪放之美。近现代书家,如康南海,沙孟海,林散之,王遂常,徐生翁等人行草都给人以大气豪迈之意象。
由上可知,书者欲追求粗狂之线,建议可在这些碑帖中,寻找自己喜欢的,适合自己的碑帖进行有***,有目的临写训练。不管写啥,欲求苍茫,用笔一定要涩行之,裹绞入纸,中锋行笔,增大笔锋和纸面的摩擦力,增大阻力用笔,阻力愈大,其笔下点画的质感愈高,同时注意运笔要做变速运动,速度反差愈大,其笔下点画愈粗狂厚重,切忌匀速行笔。
下图是笔者拙作局部供参考之
我是一人。行书为什么会有粗犷不羁的内涵?
行书写出粗犷不羁的内涵,这个想法是错误的。
历代名帖到底靠什么,让你有各种感受和情绪的?最主要的不是通过写出来的字是什么样的,而是这个帖的文字内容和书写时候的背景。
比如天下第二行书,颜真卿《祭侄文稿》。
有不少人初看《祭侄文稿》,这个帖怎么就天下第二行书了。
有不少人初看《祭侄文稿》,这个帖怎么就天下第二行书了。
有不少人初看《祭侄文稿》,怎么能体会到颜真卿的内心非常悲痛、悲愤,压抑不住的澎湃情感。
说句实在,如果我不认识《祭侄文稿》中的文字内容,我不了解颜真卿在写《祭侄文稿》相关故事,我也体会不到那么多。因为帖子的文字内容和当时颜真卿的状态,才让我觉得这个帖子有那么多情绪。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行书书法字体涂鸦教程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行书书法字体涂鸦教程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