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竖行行书字体下载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竖行行书字体下载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书法作品章法***用竖行,是因为传统习惯、缺乏探索、还是横行真有局限呢?请示教?
书法作品一般来说是***取竖行排列,这既是传统习惯,也是形式上的一种美感。古书上的文字基本上都是***取的竖式,在纸没有产生前,我们的祖先在兽骨鱼甲上刻写文字,后在竹简上刻写。竹简按顺序用绳编结成书,一卷一卷的,编辑由此而来。而竹简上的字合在一起成了纵向。那么在纸出现后也延续了这种形式,人们写文章抄写文献也自然***取这种形式,这样书法作品便以这种形式出现了。它的特点便于反映书者的情绪,抽象表达万千景象,特别是草书。如高峰坠石,飞瀑直下,行云流水,最能把草书的精***画面神韵表现出来。
我浅见是,由于中国书写长时间是直行自右向左写,书籍也是直行排印自右向左,这使得书法直写随之成为传统,连带形成了直写的审美。也要看到,民国时期,这种传统开始打破,从我们现在能看到的毛泽东各种手札有不少是横写的,是自左向右的横写,由此便可见一斑。横写的审美并不次于直写。然而,在纯书法领域直写的传统并未动摇。何时横写书***风行起来,就不得而知了。顺便说一句,毛体很适合横写,原因是毛体字具有向右倾斜的特点,类同罗马字书写的形体,适合自左向右书写。所以毛体字直写横写都很美。其他字体横写则需要探索,否则似乎不太好看。就说到此,不知对不对。
谢邀!此问已见诸友所答,各有侧重。余以为“天道酬勤″、“春雨如酥“、“抱庸斋主″及“字趣硬笔学堂“所论尤为精彩!今就所问补充愚见如左:
汉字的诞生、六法的完备,产生了许多形声字。古人因限于书写工具和材料,尚且凿刻文字于竹、石之上!试想,书写材料有限、形符声符又多,横式肯定没有竖式书写优越!即便造出了纸,书写汉字应该亦然为竖式一一必竟,千百年形成的习惯是不好改变的。(纸的产生,也给书信的传递提供了方便一一右为尊,受信人必置于右。)
随着时代的推进,汉字的横式印刷也成主流一一书信,当然就遂之出现了横式。那么,作为以文字为载体的书法作品可否与之并行呢?答曰:与时俱进,可!但必须遵循书法艺术的规律。
从审美和实用性两方面考虑,匾额就适宜用横式。报纸、杂志的刊头,用横式未亦佳。比如毛公所题《人民日报》的刊头、齐白石先生所题的《八十七神仙卷》一一总的来讲,这类书法作品的横式尽量要落穷款。不然,很难称美。至于行书、今草,因其特殊的布白、墨色、气韵等艺术元素的限制,断然不可用创横式去搞“探索″和“创新″的!
谢谢邀请。
书法作品的横排和竖排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话题,我的个人看法是:
1.竖排是传统习惯,但这种习惯是中国汉字的自然适应书写所形成的。也就是说中国汉字的审美天生就是更适应纵向书写的。(请看后文我的一些浅薄的尝试)
而且汉字书写发展了1000多年,竖排的艺术表现已经被我们的前人玩了个遍。所以使用竖排进行创作的时候我们可供参考的资料非常丰富。
这会导致我们在书法创作的时候自然而然的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2.横向书写的发展是从实用和规范接轨的角度提出的。更大的一个原因是为了科学发展普及的需要。因为很多的数学、物理、化学公式它是没有办法纵向排版的。所以在1951年提出这个观点的时候,很快得到了支持。
那么横向书写章法是否缺乏探索,我相信肯定不是的。但因为横向确实有局限,而且我们的横向书写发展时间太短,与1000年的纵向书写相比,会需要一个时间。
说汉字的横向书写对于书法有局限性,个人理解最主要的应该还是横向的重心行气远不如纵向的轴线行气那么自然。
我做了一个简单的对比,把一副横向的作品逐字改为纵向的作品(1图),又把一副纵向的作品逐字改为横向的方式(2图)。
一对比你就会发现1图中横向的改为纵向的,尽管只是简单的摆放但是看起来毫无违和感,甚至比横向的还要显得自然。
书法与写字不同,书法是艺术,也是文化,既然是艺术、文化,就有艺术的一些固有的特征!书法讲究笔法、字法、章法、墨法!我们通过这几个方面探讨一下本问题中的竖式书写在艺术中有什么意义?
一,书法是一门向古人学习临帖的艺术!这一个特征与其他艺术有所不同,是有独特性!至于为什么要学习临帖古人的经典?理由有很多,有流传才能区别了普通书写;有流传才能区别于印刷体;有流传才能学到艺术规律;有流传才能升华艺术高度;有流传才能学到古人如何在书写中融入厚重的文化底蕴;有流传才能传承核心艺术价值与艺术元素………等等,等等,无一条不是告诉我们,写字与书法是有区分的!所以,从上向下书写的缘由确实是跟流传有关!
二,既然有了第一条关键因素,我们就很好理解第二条,竖式书写与古人的书写载体有关!竹简,是卷起来,一根一根串起来再卷,第一代使用者的使用方式已经成为惯性延续下来!另外一点,古人的书法是用竖式书写的方式完成连贯的,不妨试试,能不能用横式书写完成连贯,好像非常别扭!同时,章法上的字距变化对比,行与行摇摆与直线的对比,等诸多变化对比,横式书写实现不了!如果一定要横式书写,书法的艺术性会大大降低!
《祭侄文稿》誉为“天下第二行书”,多处被涂改,是故意为之吗?
天下三大行书《兰亭序》、《祭侄文稿》、《黄州寒食诗帖》有两个共同点,就是都有涂抹或修改的痕迹,这是其一。其二是这三部经典都不是一幅严格意义上的书法作品,因为作者写时并没有把她当作一幅书法作品来写,而是序稿、文稿、诗稿,说白了,就是打的草稿。
书法讲究“无意于佳乃佳”,正是因为作者无意于创作作品,只是想临时打个草稿,这种不着意才成就了经典。
《祭侄文稿》是颜真卿为自己的侄子颜季明所写的一篇祭文,属草稿,涂抹与修改是必然。颜真卿书写时肯定是满怀激愤与沉痛的心情,将对侄子颜季明之死的沉痛与对逆贼安禄山的愤恨倾注于笔端,所写的不是书法,而是心境,这大概就是物我两忘,书法的最高境界。
颜真卿的《祭侄文稿》是为数不多的当今存世纸质书法真迹,距今已经1260年之久!很遗憾目前还保存在台北故宫博物院。说他是“天下第二行书”,应该是从书家在中国书法史上的地位及书法水准出发而界定的,但其实祭侄文稿应该才是“天下第一行书”,因为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已经下落不明,也许早已经灰飞烟灭。我们如今看到的不过是古人你临摹我,我临摹他的***品,王羲之真迹啥模样,都没人见过,怎么能说天下第一?从这个意义上讲,《祭侄文稿》是最具史料价值和艺术价值的墨迹原作,没有之一。
1、创作背景
祭侄文稿的创作背景,想必人人都知道,我简单概括一下。唐玄宗天宝十四年,“安史之乱”爆发。颜真卿联络其堂兄颜杲卿起兵讨伐叛军。不久,颜杲卿及其少子季明被捕并先后遇害,颜氏一门被***30余口。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年),颜真卿派人去河北搜寻季明的首骨携归。就在这样极为特殊的时刻,颜真卿悲痛万分,挥笔行文,详细追叙颜杲卿父子面对安禄山叛乱,英勇抵抗,取义成仁的事迹。
2、情感自然流淌
颜真卿当时的心境是极其悲痛、极其愤怒的,书法呈现出来的直观感觉就是气势磅礴,一气呵成。《祭侄文稿》自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书法作品,作者当然顾不得笔墨之浓淡、用词造句是否规范合理,纯粹依靠书家个人书***力,任凭情感自由流淌,错误之处甚多,时有涂抹,这实在是极其自然而然的事情,绝非故意而为之。我甚至都不理解题主为什么会问“是否故意为之”这个问题。
好比是断臂维纳斯女神之美,正因为《祭侄文稿》有涂改、不完美,才显得整个作品波澜起伏,凝重峻涩,随心所欲,雄奇横生。作品所含蕴的真挚情感震动着后世无数观赏的人,我觉得这才是真书法的美,这才是中国书法的美。
谢邀请:《祭侄文稿》誉为“天下第二行书”多处被涂改,是故意为之吗?
《祭侄文稿》是颜鲁公51岁时为逝侄写祭文。感情激动,含悲而书,不是故意涂改,而是写到日期时而改错,写到悲愤处而改的。所以笔笔中锋,牵丝映带,愤发流畅,才能称为天下第二行书。
首先感谢悟空的邀请。
《祭侄文稿》被誉为“天下第二行书”,多处被涂改,这当然不是书家故意而为的啊。
《祭侄文稿》被称作“稿”说明它就是一篇文稿,我们都有记笔记、写作文或者写提纲的经历吧,写的时候都是一边想一边写,有时候难免有写错的地方或者是写完之后又有了新的想法,然后勾掉重写。写完之后还要反复斟酌一下,不合适的用词或者句子,我们会勾掉然后在上面或者下面重写一下。
所以,你像《兰亭序》《祭侄文稿》多是有多处涂改,但反而被誉为“天下第一和第二行书”,为什么呢?就是因为这是古人最真实的自然书写,这种真实地自然书写状态是最容易表现书家的个人情感和精神的,所以古人对一幅书法作品的好坏的判断是:“书之妙道,神***为上,形质次之,兼之方可绍于古人。”
所以,我看那些名家的法帖的时候,我最喜欢看的就是这些名家的手札,这些都是书家日常的自然书写,是最有味道的作品。你看王羲之留下的各种作品,没有一个幅作品是为了写而写的。
有为前辈说过一句话很有道理,他说:“古人书法是有话要说,今人书法是有字要写”。古人书法是为了表达内心的感受和情绪,是为了表达自己的一些想法。今人书法是纯粹为了表现书法而书法,更多地是刻意为之,这种情况下自然不会有什么涂抹、修改的地方。
《祭侄文稿》是颜真卿为了纪念死去的侄子,在安史之乱的时候,他的哥哥和侄子被叛军***,他是后来过了很久,收复了失地之后才找到了侄子的头颅,身子都没找到。后来,为了祭祀侄子写的这篇文稿,写的时候是面对装着侄子的头颅的匣子而写。写的时候情绪非常低落、悲痛、愤懑,这种情况下还要想内容,还要写,自然会有很多失误的地方。
有时候一气愤写的话会比较重,回过头之后又觉得不妥,自然要修改一下。例如上图中“贼臣拥众不救”后来改成了“贼臣不救”,我想应该是为了后面四字一句形成骈文“贼臣不救,孤城围逼,父陷子死,巢倾卵覆”,为了文章的通顺做的修改。
所以,文章中的多处涂抹修改并不是刻意为之,是因为很多原因造成的,这是书家自然书写状态下难免产生的问题,而这种涂抹也反而更加真实地再现了书家在创作的时候的情绪和情感。因此我们通过这样的一幅作品,一千多年以后,欣赏作品的时候仿佛就看到了颜真卿的那种悲愤情况下的奋笔疾驰,仿佛时光进行了穿越一般。
我是翰墨今香,专注分享传统书法文化,希望得到您的支持和关注。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竖行行书字体下载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竖行行书字体下载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