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黄庭坚行书字体创作特色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4个相关介绍黄庭坚行书字体创作特色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黄庭坚的书法的特点?
黄庭坚的用笔特点可以归纳为四点:即变长为短、变断为连、变直为曲与刚柔兼济。
1、所谓变长为短,就是把横竖撇捺变为点。
2、所谓变断为连,就是把字中一些互不连贯的笔画用牵丝钩挑连接起来,使点画的呼应关系变得更加明显。从黄庭坚的行书作品来看,用牵丝只是偶尔为之,大多为两字或三字相连,且牵丝较细,绝无连绵缭绕使人眼花缭乱的感觉。
3、所谓变曲为直,就是把横竖直线变为曲线。行书的章法非常注重行气贯通,筋脉相连,如果有过多横平竖直的长画,极易截断脉络的流通,因此,可以把横画缩短或倾斜,也可以把它们变成略含弧意的曲线。
4、所谓刚柔兼济,就是把枯与润、轻与重、曲与直、浓与淡这些互相矛盾的东西有机地统一起来。因此,书家用笔往往刚中有柔,柔中有刚,似柔非柔,似刚非刚,以拔山扛鼎之力,为***插花;化百炼之钢,为绕指之柔。
黄庭坚擅长行书是宋代唯一的草书大家?
黄庭坚与苏轼、米芾和蔡襄齐名的宋代四大书法家。其行书与苏、米、蔡三大家不分高低。但黄山谷书《诸上座帖》草书在宋代应为第一,直追唐朝之颠张(张旭)醉素(怀素)及孙过庭。
黄庭坚擅长行书是宋朝唯一的草书大家。黄庭坚,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晚号涪翁,洪州分宁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书法方面,与苏轼米芾蔡襄合成“宋四家”。擅长行书,后学习书法家学怀素的狂草体,笔意纵横,气势苍浑雄伟,字法奇宕,如马脱缰,无所拘束。
黄庭坚草书为何惊艳古今?
魏晋时期草书的体势逐渐形成,而到了唐代更是出现了张旭、怀素,把草书推上了一个后人无可企及的巅峰。而黄庭坚的草书惊艳古今,一改张旭,怀素的连绵大草,另辟蹊径,点画摇曳,欹侧多变,自然率真,草书于他又一变也,故后世对他推崇备至,山谷书法,晚年大得藏真(怀素)三昧,此笔力恍惚,出神入鬼,谓之‘草圣’宜焉!可见评价之高。
黄庭坚草书廉颇蔺相如章法分析?
黄庭坚的草书是继唐朝“颠张狂素”之后,草书史上的又一座高峰,高在了他在用笔和结字上的独树一帜。对于黄庭坚的草书,他的《廉颇蔺相如列转》远在其它草书作品之上,在技法和章法上极其丰富。
看黄庭坚的字写得特别开合,这可能和执笔方式有关,我认为他执笔位置应该是比较高的,不像苏轼那样,抓住笔的下端。
因为执笔高了,更容易写出开合的气势。仔细观察黄庭坚的草书,他的线条是比较率性,比较有弹性的,而出现这样的形态,和用腕、用肘用力有关,这样必须是悬肘,而且可能是高腕执笔。
注意点二:行笔缓慢,一波三折。
黄庭坚作品里很多长笔画,长横、长撇、长捺,而且这些长笔画抖动得比较厉害,人称“荡浆振橹”。
这是黄庭坚有意为之,还是用笔不稳,不得而之,反正呈现出了这种艺术效果。而实现这种效果,肯定不是疾速用笔使然,仔细观察分析,应该是行笔速度缓慢。
注意点三:中侧交替,方圆并济。
中侧交替,中锋为主;方圆并济,以圆为主。这一点不算是他用笔的特点,因为其他书家草书也有这个特点,应该说这一点是草书的普遍规律或内在要求。
但我们学习时应该注意到这一点,比如在这一点上,他比怀素用了更多的侧锋,比王铎用了更多的圆笔。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黄庭坚行书字体创作特色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黄庭坚行书字体创作特色的4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