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四十不惑行书字体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四十不惑行书字体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学习草书要有什么基础?
也有楷行没练好就练草书的,但是走不远,功底不足,又回头练好楷行,再练草书。我认为,楷行练耐心即功底,草书练精神即通畅,即如行云流水,一气呵成,不拘一格。
学习草书需要行书的基础,学习行书需要楷书的基础。我们说,行书是楷书的简化形式,而草书则是行书的简化形式。
从情感上来说,草书是情感的宣泄,主张的是疯狂,淋漓尽致。而行书则是河流之水,哗哗流淌,既自然流畅,又粗细流兼有,情感平和地有节制地流出。而楷书则是细细的表露。
从书写速度上来说,楷书一笔一画,是慢速;行书笔画连贯,是中速;草书纵横捭阖,是极速。
学习草书要有什么基础?
草书,特別是狂草,作为最能表达性情的书体,只可学,只可赏,只可悟而不可临,为什么?因为各人的性情悟性、心智才情、胆识魄力、学识修养、精神境界各不相同。为什么张旭怀素的的狂草,千百年来无人超越?就是因为,后人达不到他那样的精神境界的缘故。
所以我说,草书(狂草),只可学而不可临,有人说,咱就偏偏不信这个邪,那么,我告诉你,你最多只得其形,难得其神,只得其形,难得其意。
那么,可学又是怎样解释呢?可学,是学习他的笔法,学习他的结体的形态和气势,而不是学它的墨迹,或照着他的脚印一步一趋的走,这叫活学活用,而不是机械的模仿,机械的模仿那是死学,那叫作不会变通。怀素学颜真卿,颜真卿学褚遂良,最后的结果不是一个人一个面貌,一个人一个风格吗?答案就在这里。
那么,学习草书,要有什么基础呢?
一,要有正书的基础。楷书隶书篆书行书都是草书的基础,这就和小孩子学习走路是一样的道理,从爬行→站立→走→跑→飞舞(武)→十八般兵器→三军统帅,级别越来越高,本领越来越大。草书以动为美,但它的根基是宁静的,这叫作运筹帷幄之中(静),决胜于千里之外(动)。篆隶楷的功底扎实,笔法墨法线条结体形态气势掌握的得心应手,写起草书来,自然就能随心所欲。
二,要有深厚的文化基础。这个文化,是一个大概念,是一个诸多庞杂知识的高度提纯后的精华,它的核心就是一个“变”字,能把它们归纳整合,融汇贯通,最后以笔墨的形式,写进书法里,这才是本事,这才叫能耐。
三,要有丰富的生活基础。这个生活基础可不是物质的,而且精神层面的东西,那就是深刻的人生感悟。子曰,四十不惑,五十知命,七十随心所欲而不逾矩,能达到随心所欲而不逾矩的境界,人书俱老,道始成也。
书法,作为修身养性的一种最好的方式,同时,也是修身养性的一种最好的文化。所以,学习书法,本来就是一种修行,一修书,二修身,最后修成一个完美的自我。岂不美哉?
以我们的经验来说,学习草书最好要有篆隶楷三者任意一种的基础,然后要有一定的行书基础。
不过这样说有些人又会抬杠,说草书出现在楷书以前,为什么要有楷书基础呢?其实不能这样理解,从今人练习书法的角度,并不一定要以书体出现的先后顺序来定。要有篆隶楷三者任意一种的基础,这样写草书才不至于油滑。
再以当代草圣林散之先生的经历来实证说明。林散之并不是一开始就写草书的,而是从16岁开始写唐楷、魏碑,现在看他的临帖写得非常好。三十岁以后林散之开始学习行书,六十岁以后才开始学草书。
林散之总结认为,若没有六十岁以前的楷书、魏碑和行书基础,他的草书肯定达不到这样的成就。为此他告诫初学者:“学楷书之后,应由楷入行,不能一步就入草书。不然易于狂怪失理,钉头鼠尾,诸病丛生。”
喜欢草书的朋友,应该打好以上基础,然后再入草书,估计更能得心应手。
附图分别为:林散之临《张迁碑》局部、林散之楷书题字、林散之楷书
更多书法技巧文章,欢迎关注【麓风轩】书法公益课堂
草书在漫长的书法史上能占上一席之地的书家寥寥无***,掘指数来也只有十多位。是草书难写吗?话说回来天下事都是难者不会,会者不难。会者伸手拈来,飞飞扬扬,大起大落只是倾刻。此等功夫不是一时半刻能修成的,是经年累月的沉积,而成的厚积薄发。草书是会集各种笔法和娴熟的技能上才一挥而就。
草书要不要基础不言而明了吧!创作草书要一吃呵成,整篇融会贯通,对比强烈,章法大气才为佳品。书法史上二王精通诸体,草书才精美绝伦。张旭不但狂草如神,楷书精妙。还有黄山谷,文徵明,董其昌诸位***巨匠无不是精通数体。
可以这么讲草书是可以融各种书体基础的集大成书体,练过各种书体都对练草书有帮助和提高。练草书还要性格豪放,文化修养,艺术综合,生活阅历。写草书要有诗人的情怀,上乘草书本身就是一首无声的心声艺术表达!通草书者也是生活集大成者。草书虽有难度,而看你敢不敢攀爬……
大道至简,顺其自然的思想该如何融入到书法的笔法和章法中?
谢谢你的提问。大道至简,顺其自然。这是一种很高的境界。
大道本来并不简单,自然也不尽如意。我们学习书法,有一个从不自然到自然,从不自然到自然的过程。
这个过程,就叫认知、学习、创造的过程。
初入书法之道,不知其有几千里几万里,所以有一种望不尽天涯路的感觉。
在这个过程中,你会感到书法太神秘、太高深、太可望不可即了。
比如说,一个笔画,我们需要几十年才能精通,这是常人无法想象的。
所以,这几十年,你不可能有大道至简的感觉,更不可能有“顺其自然”的感觉。
你的感觉只有一个,就是唧唧复唧唧的漫长复杂。
这就是认识书法的过程,也是学习书法的必要学习成本。
我们应该清楚,没有一个漫长的学习过程,我们会学到什么呢?
自古至今,凡大道都是朴素显浅的。正所谓一理贯之。那些过于复杂冗长,教人半懂不懂,云里雾里,玄之又玄的都不算大道。对于书法用笔和布局而言,能简而不繁,顺其自然,不矫情做作,大方得体,耐人寻味,这应是经过千锤百炼后的结果,灿烂之极复归于平淡。这是书者最自然的情感表达。乃真性情的流露。当然,简也要合乎情理,符合传统审美习惯,让人看得明白。节外生枝,或无中生有,随心臆造,都不能说所谓的率意。愚见。
如何将大道至简和顺其自然的道学理论应用于书法创作中?其实既复杂也简单,初学分布力求平正,既知平正,务追险绝,既得险绝,复归平正。艺术有其发生,发展的自身规律,化繁为简,非朝夕能至。唯打牢基础,深悟笔法,结构,布局谋篇,***以时日,百炼千锤,自能以简代繁,且于创作时任笔为体,聚墨成形,顺其自然,其书自美。
大道自然的书风要想彰显于书画作品中,首先功夫弟一,运用自如,达到胸有成竹的忘我境界,多读临名家精帖,配上不可或缺的风观梦远融万卷的文风,刻意求工总不成,却将拙笔改流行,无如挥洒得神韵,云天一角任纵横。
大道至简极具东方智慧,删繁就简,去粗取精,突出表现最核心的内核。比如中国画的写意。
书法演进本身就是形式上由繁入简的历程。从篆到楷,由楷到草,体现得很明显。能一笔写出的不费两笔,以极为简练的笔法成就书法大象,这才是高手中的高手。
喜欢米芾、董其昌的人,看田英章的书法就是狗屎一泡;追逐田英章的人,看米芾、董其昌的字可能会感觉笔画结构都不合格。谁的层次高?不一定。审美角度不同,并非水平的高下。
所以,大道至简的道理,对于抱着兰亭序练了大半辈子的人,以及奉田英章为欧楷圣人的人,是无法体会的。这一撇一定得写这么长,这个折一定得要拐到这个角度,这一捺必须够长够实够饱满……已经程式化、教条化,大道至简与之绝对是格格不入的。
草书者就会好一吗?不尽然,比如皇帝的帝字,米芾把横折钩绕了两个圈,有的临过米芾字的,写这个“帝”字他一辈子都会绕上两圈。因此,大道至简,不论书者所习练的是何种书体,都一样存在,关键是能否真正的领悟。
大道至简亦有度。我的理解,很多江湖书法在点画上就是花里胡哨、画蛇添足,单字点画之间交错堆迭乱打架就是违背大道至简。但凡是写字力求其简,笔画结字严重脱离法度的,也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大道至简。抱庸以为,简约而不失法度,或者在不背离法度的情况下力行简约,方谓正解。
抱庸浅见,仅供参考。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四十不惑行书字体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四十不惑行书字体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