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楷书草书互换字体的好处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1个相关介绍楷书草书互换字体的好处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推行草书替代楷书,能减少文盲率吗?
首先可以明确的一点是扫盲和推行什么书体没有直接关系,换句话说,能认识几幅草书就不一定有文化!
书法虽然是中华传统文化一枚耀眼之星,但毕竟也是一种小众艺术,喜欢的人多,熟悉的人少,精通的人更少!故以推行草书作为一种扫盲的工具和方法显然是没有道理的!
从书法的演化来看,草书的流行***行也是晋唐以后的事情,此前是没有草书的!它比起其它书体比如篆隶行楷出现的更晚更迟!
从书写人群来说,完全掌握草书技法完全驾驭草书笔法的人也只是一小部分,所以拿它说事和判定一个人是否具有文化也是不客观不科学的!
现如今在中小学生中间推行说标准话,写规范字,我个人认为是一种功在当代,利在后代的事情,要发展汉字的书写艺术,必须先从规范开始,而标准的楷书正是这种发扬光大的基础,楷书中规中矩,易写易读,所以还是大有市场的,也更利于扫盲!
我认为减少文盲率是靠有法律保障的强有力的普及教育的措施,而不是靠用一种书体代替另一种书体。
我有一个疑问不明白,提问者所谓的草书是指“潦草的字”还是书法意义上的的草书?不管是指哪种,我觉得都不可行。
首先“潦草的字”,大多是书写者为了减省快捷而随心所欲写出来的,往往难以辨认,又不成体系。这样的字怎么能来学习呢?所以根本行不通。
如果是指书法艺术的草书,我认为也是行不通的。当然,提问者有这样的想法也不奇怪。早在汉章帝时、魏文帝时都曾诏令草书上事。然而,草书一直没有成为官方通用的文字。究其原因,还得从草书的发展史说起。
长话短说,“草为篆之捷”,草书是从繁难复杂的篆书减省演化而来,并形成一定的符号,带有篆书的特点。秦汉时期的草书与隶书并行发展,受隶书影响有了隶书痕迹,被称为章草。魏晋时期,章草进一步草化,摆脱了隶书的波磔成为今草,也叫小草。更加放纵连绵,字形百变的草书称为狂草也叫大草。
草书发展至此,因其连绵起伏,放纵自肆的线条所具有的富于个性化的音乐美,画面美……,而具有更高的观赏性,鉴赏性成为书法艺术里的最具艺术性的书体。
魏晋时期,去隶书的波磔,增加了勾挑等笔法的楷书因其易于书写,结体方正逐渐成为实用性越来越强的官方文字。虽然在通行过程中结体繁简也有一些变化,但能历经千年沿用至今,足以说明其不可代替。
综上所述,不管是哪种意义的草书,都因其很强的随意性影响辨认,不可能成为为减少文盲率被普及的书体。
首先我的回答是否定的,用行楷书替代楷书和文盲率没有什么必然联系。首先我们得先弄懂文盲到底是什么?
从狭义上来讲文盲就是不识字,从广义上讲就是没文化知识!我想这个问题应该说的是狭义上的不识字!那么不识字的原因在哪里?对于现代的年轻人基本已经没有不识字的,除了那些穷得吃不上饭的地方的孩子没有受教育的机会之外,哪里还有不识字的?那就是老一辈的未曾读过书的人!文盲的问题实质上是没有读书。
而问题说用行草书替代楷书,我们首先得知道行草书和楷书的关系,从书体出现的先后顺序来讲:篆隶草楷行,草书和楷书都是从隶书之后演变出来的,而行书是为了使楷书更容易书写,草书更容易辨认而出现的。到了现代,楷书已经成了基础性的识字书体,如果没有了端端正正一笔一划的基础,直接学习行草书那将会是增加识字难度,楷书无非几十个基本笔画组合,我们记住的不需要那么多零部件,而行书的“符号”多达上百种,草书就更多了,差一点点就不一样,一个字形可以代表很多个字,一个字可以写成很多字形,辨识度不高,对于汉字学习更加没有保障。
比如下面这两个字,差一点点代表的就不一样
所以,用行草书替代楷书是不能减少文盲率,相反会让很多的人不识字。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楷书草书互换字体的好处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楷书草书互换字体的好处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