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楷书和草书的字体特点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1个相关介绍楷书和草书的字体特点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王羲之与王献之书法各有什么特点?
1、王羲之的字端秀清新,“飘若浮云,矫若惊龙”飘若浮云,像云一样很轻盈;矫若惊龙,表示同盘旋舞动的龙一般敏捷有力。
2、新体行书中锋、侧锋互用,每字即见,运笔速度较为迅疾,有振迅遒劲的风神。由于笔势连贯,笔画之间的呼应关系更加紧密,点画的态势也随之发生相应的变化。
3、草书笔法引入行书,从而使行书体势具备了欹侧遒媚的风格。笔力劲健,速度匀畅,形态丰纤适度、自然含蓄。
4、具有篆隶遗韵,这是王羲之笔法最为重要的特征。篆隶遗韵是篆书和隶书书体所呈现出的高古、朴拙、厚重、苍茫、大气的精神美。
王献之书法特点:
王献之不拘一格的书法风格对后世影响深远,自由独立的价值。王献之的著名书法作品《洛神赋》,传至宋代只存13行,有玉版刻本,世称《玉版十三行》。另外,《鸭头丸帖》、《中秋帖》、《东山帖》等作品,也都是书法艺术的瑰宝。米芾称他“运笔如火箸画灰,连属无端末,如不经意,所谓一笔书”。 王献之学书和他的父亲一样,不局限于学一门一体,而是穷通各家,所以能在“兼众家之长,集诸体之美”的基础上,创造出自己独特的风格,终于取得了与王羲之并列的艺术地位。他说的“从山***上行,山川自相映发,使人应接不暇”,成为历来赞美稽山镜水的名句。王献之幼年随父羲之学书法,兼学张芝。书法众体皆精,尤以行草著名。王羲之有七个儿子,一个女儿。七个儿子都擅长书法,其中,王献之最为突出。 王献之敢于创新,不为其父所囿,从而也为魏晋以来的今楷、今草作出了卓越贡献。他的字在笔势与气韵上要超过其父。 王羲之书艺的哲学思想,主要表现为中和,在多种对立因素之中调和统一。他在书法的形质(如肥瘦、方圆、短长、骨肉等)方而能无过无不及,在书法的神***(如奇正、气度、韵趣等)方面无乖无戾。项穆《书法雅言》云:“逸少一出,揖让礼乐,森严有法,神彩攸焕,正奇混成也。”与突破其父草书模式一样,王献之也是有意识地改变其父的创作思想,他将“中和”转为“失衡”,走向以“奇”、以“险”争胜的新境界。项穆也认为“书至子敬,尚奇之门开矣”。
谢谢邀请,这个问题比较大。评价二王要从他们的楷行草进行比较。从用笔上看,前人评过右军多内擫,大令多外拓。内擫是的右军的书法多含蓄,外拓让大令书法更奔放。从字体上看,右军的楷书脱胎于钟繇一路带隶意的三国和魏晋的楷书,羲之确定了楷书的基本形态,笔力遒媚,结构变化极其丰富,异趣横生。大令在继承家学得基础上,参照先贤和时人,对楷书加以完善,摆脱隶意,楷书更为整饬,有人说六朝碑版起于大令,还是中肯的,看看献之廿九日贴,其中楷书已是北碑先河。唐之前的南北楷书受献之影响更大。从行书上看,右军平淡中富于变化,内敛含蓄,仔细观察才能看得到,以静为主。大令则是长枪大戟,恣意挥洒,变化明显,以动为上。从草书上看,羲之整理章草定型今草,功莫大焉,动中求静,少联属,多独立,书卷气浓重,风格简远恬淡。大令则继承张芝的一笔书,联属众多,雄强畅达,开唐狂草之先河。其二人谓之大小书圣,其言不虚。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楷书和草书的字体特点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楷书和草书的字体特点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