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字体设计结构变化楷书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字体设计结构变化楷书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楷书之后出现的字体是什么?
楷书之后出现的字体是行书。
关于是行书还是楷书哪个先出现的。历来就有两种说法:
一、行书产生于真书(楷书)之后,其是由真书变化而来;
二、行书出现于真书(楷书)之前,其是由隶书变化而来。
持第一种看法的,有南宋姜夔,其在《续书谱》中说:
“尝夷考魏晋行书,自有一体与草书不同,大率变真以便挥运而已。草出于章,行出于真。”
意思是:曾经考证魏晋的行书字体,它自成一体,有着自身的特点,跟草书大不相同,大概率是从真书(楷书)的快捷书写变化而来。今草出自于章草,行书出自于真书(楷书)。
持第二种看法的,有北宋郭忠恕,他说:“隶书悖而行书作。”
意思是:隶书兴盛后行书出现了。
从汉字演变的时间轴来看,真书(楷书)是确立于魏晋之际,但依据文献记载,行书的草创却在汉末魏初。
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这五种字体从演变过程中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一、汉字演变有三个阶段:
1、从甲骨文金文到小篆。
2、从小篆变为隶书。
3、从隶书变为楷书。
二、 各个阶段的特点规律是:
1.甲骨文、金文更接近图画的写实象形,而小篆笔划圆转规整,逐渐与物形疏远。甲骨文刀刻的痕迹明显,金文则铸型肥厚,它们形体比较随意,笔画少的字占的地方小,笔画多的字占的地方大,小篆形体整齐,笔画多少都占一格。
2.小篆到隶书,是字体变化最大的一次,是古文字变为今文字的转折点。小篆的字形结构被打破,象形意味淡薄,符号性加强。小篆的圆转笔势到隶书一般变为方折及横、撇、捺等笔画。小篆变为隶书,现代文字笔画的基本格局已经形成。
书体演变顺序是什么?
汉字经过了6000多年的变化,其演变过程是: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行书(商)(周)(秦)(汉)(魏晋)草书以上的“甲金篆隶草楷行”七种字体称为“汉字七体”
书法字体发展先后顺序是甲骨文、篆书、隶书、楷书、行书、草书,产生的时间顺序是篆书、隶书、草书、楷书、行书。
小篆是始于秦代。字体略长,笔画圆匀,富于图案美。隶书是始于秦朝,成熟并通行于汉魏时代。字体宽扁,左右舒展,平衡对称,整齐均匀。
草书是起源于汉初,成熟于东晋。写意性发挥到极致,变化丰富,奔放跃动。楷书是形成于东汉。字体方正,规矩严整。行书是开始盛行于晋代。兼有楷书和草书的长处,既工整清晰,又飞洒活泼。
甲骨文现存中国王朝时期最古老的一种成熟文字,属于上古汉语。中国商朝后期,公元前14世纪~公元前11世纪出现。
中国的书法是由甲骨文开始的,甲骨文作为书法字体的一种,具有不容易识别,且已完全丧失实用性的弊端,虽然还具备有相当的艺术鉴赏性。
金文是指铸刻在殷周青铜器上的铭文,所以也称钟鼎文。青铜器分礼器和乐器两种,礼器的代表是“鼎”,乐器的代表是“钟”,产生于中国商朝后期,公元前1300年~公元前1046年。
篆书是大篆和小篆的统称。“大篆”主要是指“金文”、“籀文”、“秦统一前的六国地方文字”,而“小篆”则单指秦统一后的秦篆。大篆,中国商朝后期,公元前1300年~公元前1046年,小篆,秦一同六国,公元前221年后。
隶书大致分为古隶、汉隶(包含八分)。古隶,公元前309年~公元前111年,汉隶,公元前180年后。
隶书是相对于篆书而言的,隶书之名源于东汉。隶书的出现是中国文字的又一次大改革,使中国的书法艺术进入了一个新的境界,是汉字演变史上的一个转折点。
隶书相传为秦末程邈在狱中所整理,去繁就简,字形变圆为方,笔划改曲为直。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字体设计结构变化楷书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字体设计结构变化楷书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