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颜真卿行书字体文案***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颜真卿行书字体文案***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颜真卿行书全部作品?
颜真卿行书有《祭侄文稿》、《祭伯父帖》、《述张长史笔法十二意》、《裴将军帖》、《刘中使帖》、《湖州帖》、《与郭仆射书》、《刘太冲贴》、《蔡明远贴》、《鹿脯贴》、《鹿脯后贴》、《朝回贴》、《峡州贴》、《捧袂贴》、《与夫人贴》、《乞米贴》、《守政贴》、《蔡州贴》、《南来贴》、《华严贴》等。
颜真卿是我国著名的书法家之一, 他创作的行书字体被后人称为天下第二行书,有非常高的艺术地位。现如今,颜真卿的行书作品得到人们大量的学习。
颜真卿的行书具有什么特点?
谢谢邀请!在这里就不对颜真卿的生平简介再重复了,大家可以直接去百度科普。颜真卿的书法以雄强为主,曾学法于张旭,但并未得张旭草书的精髓。其中以楷书为主,楷书中的许多法帖也被奉为圭臬,例如《颜勤礼碑》、《麻姑山仙坛记》等。在行书方面,颜鲁公以篆籀入行书,笔画中常有屋漏痕的感觉,但传世作品较少,其中以三稿《祭侄文稿》、《祭伯父稿》、《争座位帖》最具代表性。至于《湖州帖》、《刘中使帖》中无论是用笔、字形都完全和三稿不同,却和南宋米芾的书风有很多契合之处,因此被历代书家鉴为米芾伪托鲁公之名而作。
单论颜真卿三稿之中,又以《祭侄文稿》和《争座位帖》最有特点,《祭伯父稿》在用笔上也有点脱离鲁公的笔法,不推荐作为学习的范本。
《争座位帖》又称《与郭仆射书》,在用笔上有强烈的篆籀笔意,多中锋,笔法劲挺有力,也是非常典型的“屋漏痕”。字数较多,可以作为创作的集字工具。但与《祭侄文稿》相比,其中的笔法变化较少,较为单一,显得整篇字帖都略为平稳,给人的感觉就是厚重。
而《祭侄文稿》被奉为天下第二行书,无论是章法,还是用笔,亦或是字里行间流露出的那种悲痛之情,可以和学习者产生跨时代的共鸣,这也是此稿被推到这个高度的原因。在用笔上变化丰富,顾盼生姿,全是颜鲁公书写时的真情流露,没有刻意,信手拈来,多了一份古朴和自然。而在笔画上,用笔浑强,力透纸背,篆籀笔法也体现的淋漓尽致。章法上变化丰富,虽有删改,都是也正是这种随意的改动,却打破了章法的平齐,显得更为自然,值得我们借鉴学习。
在学习颜体行书的过程中,要注意是藏锋,将笔锋内藏,显得更加含蓄有力,这也是和二王行草不一样的地方。颜体行书对线条质量要求较高,需要找到笔与纸的摩擦点,将笔墨刹入到纸中,如此才能将线条变得更立体、浑厚,这也是篆籀一脉行书比二王行草学习难度大的原因。以上所答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也希望能和更多的朋友互相交流。
说起颜真卿的书法,很多人对他的印象主要是他的楷书,颜真卿的楷书与柳公权并称“颜筋柳骨”,与欧阳询、柳公权、赵孟頫合称为“楷书四大家”。但在书法史上,其实颜真卿的行书的影响力要大于他的楷书。宋四家之一的米芾就曾经给予颜楷差评,而给到颜氏行书于好评。米芾的原话是这样说的:
米芾对颜真卿的行草书是认可的,而对楷书则是否定态度。虽然米芾对颜楷的评价要客观看待,但颜真卿的行书对后世的影响力确实是很大的。颜真卿的行书主要有以下特点:
魏晋时期,王羲之的书法主要成就还是在于他的行草书,而王羲之的行草书主要笔法是使转。到了唐代之后,特别是欧阳询的楷书开始,便出现了一些笔法上的变革。这时使转不再占有主导地位,再使转的同时增加了提按笔法的运用。特别是欧楷在起笔、收笔、转折明显地运用提按笔法。
颜真卿则把这种提按笔法在他的楷书当中进一步完善,而这种笔法也自然应用到了他的行书作品中。颜真卿行书的代表作是《争座位帖》和《祭侄文稿》,从《争座位帖》中能看到这种提按笔法的运用还是比较多的。
魏晋行草书笔法上是中锋和侧锋兼有,方笔较多。而颜氏行书改变了这种用笔,以中锋用笔为主,用中锋来体现圆劲之势,突出一个“筋”字,即“颜筋”。这样颜真卿的书法就给人一种“力透纸背”的小姑偶,表现出书法艺术的“力量”美。
苏东坡对此评价非常贴切:“鲁公变法出新意,细筋入骨如秋鹰。”
魏晋书法的结体茂密,字形稍长,给人一种娟秀飘逸之风。而颜真卿的行书则是一种开张的体势,大部分字左冲右突、忽正忽斜、变化莫测,颜真卿的行书俯仰变化之大在之前的行书作品中很少看到。点画集结的地方不拥挤,而开阔疏朗的地方也不空泛。字与字之间,上下紧密相连、气势流动,给人动感十足的感觉。
魏晋时期的行草书基本都是些简短手札,篇幅短小,就是亲朋好友之间的书信。因此书写的时候自由挥洒,但毕竟篇幅有限,书家很难淋漓尽致地挥发内心的情感。也并没有刻意作为书法艺术作品来创作或者欣赏。
颜真卿的行书作品,更多地是为了抒情达意,很少刻意工拙。例如《祭侄文稿》开始几行字的大小变化不大,节奏比较缓慢、沉着。到了中间之后,随着书家思绪与文章内容的引导,作者的情绪开始有了较大的起伏。这种情绪、情感上的变化,表现在书法作品上面就是字的大小、轻重对比开始加大,字行开始倾斜,并且有大面积的涂改。
颜体行书是“二王”行书系统以外的风格流派,成就了非常多的书家。学颜真卿行书,就要把握它的风格特征。颜体行书的特征可以总结很多,但最为核心的我认为就是三条,对照千差万别的颜体行书,都脱离不了这三条特征:
王羲之行书多用骨法用笔,切金断玉,起笔收笔多见锋芒(如图《兰亭序》清字)。而颜体行书的用笔多用裹锋,运笔时将笔尖裹藏于笔腹之中,入纸钝而无芒角,行进如推磨,如圆锥体一般在纸面上滚动,笔势潜转,不见笔尖。如下图《祭侄文稿》清字:
再与下图骨法用笔的《从天竺归隐溪之南冈诗》中“清”字相比,则更能说明问题:
在颜体行书的转折当中,更多地化方为圆,而方笔常常只用来作为点缀。如下图《唐 · 颜真卿 · 祭侄文稿》“祭”字、“毒”字,方折笔画全部写成了圆转:
颜体行书沿袭了颜体楷书结体宽博的结构特征,字形不同于王羲之的往内收,也不同于黄庭坚的长枪大戟,而是像“鼓”的形状,往两边凸出。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颜真卿行书字体文案***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颜真卿行书字体文案***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