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中秋的小篆字体怎么写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中秋的小篆字体怎么写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篆书?
篆书: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全诗四句二十八字,以每两句为一层意思,分别写中秋月色和望月怀人的心情,展现了一幅寂寥、冷清、沉静的中秋之夜的图画。此诗以写景起,以抒情结,想象丰美,韵味无穷。
诗人望月兴叹,但写法与其他中秋咏月诗完全不同,很有创造性,甚至更耐人回味。
关于中秋的七言对联小篆?
回答:关于中秋的七言对联小篆?
上联:天上一轮满 下联:人间万家明
上联:冰壶含雪魄 下联:银汉漾金辉
上联:明月本无价 下联:高山皆有情
上联:泛渚怀袁子 下联:登楼学庾公
上联:月月月圆逢月半 下联:年年年尾接年头
上联:一曲霓裳传玉笛 下联:四围云锦拥金徽
上联:中天皓月明世界 下联:遍地笙歌乐团圆
王献之的《中秋帖》好在哪里?
王献之的书法极具个性,不拘一格,其行笔尤以捺笔见长,结体疏朗,快意爽朗,骏利放逸,给人以妩媚秀丽之感。《中秋帖》是他的代表作,整幅作品气韵贯通,用笔轻盈俊俏,瘦劲见骨,灵动逸雅,学里行间,气韵生动,给人一种超尘脱俗,闲雅清朗之象。
其草书主要汲取了张芝的意趣,又融其父王佑军之潇散,学体偏长,线条流便,飞杨纵肆,气韵贯通。他的笔锋入纸灵巧,或尖或侧,或藏或露,不拘方圆,既得圆润之趣,又归平正之韵,灵和而富于变化。
王献之行草之书善用牵丝,连中有断,断中若连,曲中有直,圆转遒婉,字间相互呼应,气脉相连,柔中显刚,刚中含柔。其用笔虚实相生,计白当黑,密不透风,疏可跑马,作品整体潇散疏朗,不沾风尘,让人肃然起敬。
你好,我是皋城之恋,很高兴回答你这个问题。
《中秋帖》又名《十二月帖》,传为王献之行草墨迹。原为五行32字。后割去两行,现仅存三行22字。
乾隆皇帝对此帖甚为宝爱,重新装裱题字,将此贴与王羲之行书《快雪时晴帖》、王珣的《伯远帖》一并收藏于故宫养心殿温室中,称为“三希堂”, 在卷前引首处御笔行书题“至宝”两个大字。前隔水乾隆御题一段,帖正文右上乾隆御题签“晋王献之中秋帖”一行。 卷后亲题“神韵独超,天资特秀”八字跋语。其后有明董其昌等人题跋。
王献之的行书、草书均被张怀瓘《书断》列为“神品”。下图是《中秋贴》行草全文。
释文:中秋不复不得相还为即甚省如何然胜人何庆等大军
要知道《中秋帖》到底好在哪里,还得从王献之身世说起。
王献之,字子敬。出生在今天的浙江省绍兴市,祖籍今山东临沂,累迁健武将军,吴兴太守,至中书令,人称王大令。王献之是东晋的著名书法家王羲之的第七个儿子,王羲之很是看中这个最小的儿子。王献之自幼聪颖敏慧,睿智于书。相传他七八岁时,从父学书,王羲之悄悄从身后掣其笔而未脱,乃叹曰:“此儿当有大名。”他青年时就胆识超人,锐意创新。
王献之诸体皆精,尤以行、草擅名。其行草在继承东汉张芝和其父王羲之的基础上进行了大胆而成功的突破。笔法上,变王羲之刚建中正的写法为起伏连卷的“外拓法”,更易于情驰神纵之际涉笔成趣。结体上弃古拙,趋秀逸,善于变化,有“破体”之称。其笔试更加飞动奔放,线条圆滑流畅,刚以柔显,华因实增,锋豪往来之间,其雄武神纵的气势超过王羲之。张怀瓘因此而称他“才高识远,行草之外,更开一门”。
他一生很有才气,运气也很好,不仅如愿娶了自己青梅竹马的表姐,还得到皇帝的垂青,娶了晋简文帝司马昱的公主新安公主,当了皇帝的乘龙快婿。
《中秋帖》字形大小正斜组合,行草相杂,书法古厚,墨彩鲜润,字距布置紧密,运行流利,连断往复。整幅字守中线,行间透气,齐头平脚,气韵贯通,雄浑奔放,气吞万里。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中秋的小篆字体怎么写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中秋的小篆字体怎么写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