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行书前面是什么字体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行书前面是什么字体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行书落款什么字体好?
文古款今,文正款活,今不越古,动不越静。行书落款要根据情况而定,如果正文是行楷书,落款可用行书或者行草书。如果正文是行书,落款可用行草书。如果正文是行草书,落款也可用行草书。
正常情况下,正文是古体,落款用今体。正文是楷体,落款用行体。
有人说《兰亭序》的第一个字是楷书,但最后没有成为一个楷书作品,而成为了行书作品,这是为什么?
谢邀。《兰亭集序》,是公元353年三月初三王羲之和一群名人雅士加上他的几个儿子,共四十一人举行了一个“修禊”***,并坐在曲水之畔,将酒杯置于水中,任其漂流,酒杯漂到谁的面前,谁就要饮酒作诗。当天得诗37首,有人提议汇编成集,诗集起名《兰亭集》大家一致推举王羲之为诗集作序,所以就有了天下第一行书《兰亭集序》帖。为什么第一字是楷书后来变成行书了呢?我妄加推测有以下二个原因:一是打腹稿,约加思索的少许停顿。这是为诗集写的序言,作者起笔用楷速度缓慢便于构想序文的结构和用词。我们仔细观察此帖全三行几乎全是楷书,行书廖廖无几,并且行踞较宽。二是酒劲上来,腹稿在胸,三行以后逐步过渡到行书多楷书少,行距较密,其间还兼有少量草书达到了情不自禁的境界,于是随意挥毫,顿挫婉转,似行云流水,畅快淋漓,一气呵成。
我们都知道,王羲之做《兰亭序》的时候,正在半梦半醒之间,走道都腿拌蒜了。别看他是书法大家,但酒量确实不行。他提起笔刚开始写的时候,是准备写楷书的,——永和九年,岁在?刚写到这里,酒劲上来了,他把今年是什么年给忘了,经旁人提醒,硬是现改了个“癸丑”,经过这么一改,这文章的就显得不那么耐看了。得了,王羲之一想:“都他妈这样了,也别装高雅了,该怎么地就怎么地吧?”正好这时候河边小风一吹,酒劲上来了,王羲之抡开膀子,就“唰唰”的甩开了,一篇《兰亭序》一气呵成,楷书也就变成了行书。
王羲之第二天醒了酒,一看,怎么?楷书变成了行书,这可难行。他一本正经的把昨天写的这篇《兰亭序》用楷书写了好几遍,怎么看也不如昨天现场写的耐看。又请些亲朋好友加以评判,都说昨天酒后写的好,醒酒之后写的都不行。后来,王羲之把《兰亭序》当做传家宝,一代一代往下传,共传七世,到智永手中,智永出家无子嗣,传给徒儿辨才。唐太宗李世民酷爱王羲之书法,用计取得原本,加以临习。据说死后《兰亭序》作为陪葬品,真迹埋入昭陵。演出了一段“天下第一行书”的***故事。
所以说,《兰亭序》楷书变成行书,是因为烧酒惹得祸。因祸得福,王大书法家喝大了,成就了“天下第一行书”。
历史上的事,琢磨透了也就是那么回事,别听专家的,专家的太深,我说的事直白。
千千千里马先生:早上好!
谢谢你的邀请!
我是杨炳升。
您是这方面的专家级的人物,在此,您向我提出这样子的考题,让我实在为难。
一是我接触书帖的时间很晚,也就十多年的时间,是在临退休时才开始的。目的是为了消磨时光,用以打发余生的,应该算是末路出家吧。
三是我的思维方式也不正常,对于好多的问题我都喜欢反过来看看,所以,最后得出的认知与别人也大不相同。
既然受邀了,我就顺便胡侃两句吧?权当交作业了。
对于汉文如果从书法的角度去认识,本人认为,草书是老子,行书是儿子,正书是孙子。
一,正书是最后定型的。
行书有行楷和行草区分,兰亭序的前几个字楷意多一些。楷书书写速度慢,一笔一画,很是端正。行书速度比楷书快,有行走之意。兰亭序大部分字都出现明显轻重,牵丝和连带,结构上也不平整,圆转笔画多,这是行书的特点。故是行书作品。
谢谢邀请!对于这个问题,我是这样看的:
首先,“永字八法”是王羲之用了十五年的功夫创造出来的,而《兰亭序》的第一个字正好是“永”字,王羲之不但对“永”字情有独钟,而且书写起来还得心应手,所以就在《兰亭序》开篇第一个字写了个楷书“永”字,而且把“永”字写得颇具神韵。
(上图为王羲之行书“永”字)
第二,根据汉字演变和发展过程来看,楷书早于行书。按照常规,在行书创作中,作品中不但可以出现楷书,而且还可以出现楷意。
(上图左侧上下有两个王羲之楷书“永”字)
第三,王羲之在书《兰亭序》时,属微醉状态,且创作欲望极强,加之书技非凡,一篇文章一气呵成,就是这幅无意之作,却被后世传颂,并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关于这一点,就连王羲之自己也不会知道是此结果。
(上图为 《兰亭序》局部)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行书前面是什么字体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行书前面是什么字体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