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草书中的字体是什么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4个相关介绍草书中的字体是什么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为什么书画***都是篆体的?
谢谢邀请!
首先书画印不是一定要用篆体来刻,只是习惯上用篆体来刻而已。
第二要区分官印和书画印章。战国玺印 、秦汉玺印和唐宋官印是以实用为目的的。元以后的书画印章主要目的是雅玩怡情。一般认为,元代以前书画是不用印章的。书画从什么时候开始用印章并没有肯定结论。比较多的说法是从赵孟頫开始。赵孟頫的书画作品里大量的使用印章。
书画印章使用篆体来刻印的背景是:实用系统的印章从战国到秦汉一直是使用篆体来刻印的。秦汉时期官方认可的入印文字是篆书。
书画印开始使用的元代,从书法到篆刻走的是一条复古之路。所以也就遵从了篆书入印的传统。也因为篆书有一定的神秘性和难度,对文人雅士来说也是一种标榜。
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汉字定型以后,书法作品多为隶楷行草。篆书为印,从美学的角度来说 ,也是一种很好的搭配。
但是,近代以来书画印也有使用其他书体的,比如楷书。当代也有一些书画家创新使用楷书印,只是没有流行开来 。
印章从殷商时就有了。印章又叫印信、印鑑,不论官印、私印从产生到现在一直起取信作用。自明朝以后形成文人刻印,装饰成分多了,形成了一门专门艺术,用于书画相得益彰。使用篆体更显古雅。
篆刻兴起于先秦,盛于汉,衰于晋,败于唐、宋,复兴于元、明,中兴于清。印章为什么选择篆书?这和秦汉官方标准有直接关系,历代沿袭所至;也是明清印人以秦汉印章为宗,大力学习推陈的结果。但更重要的应是与篆书本身的特点有关:
1、篆书精整匀一的线条可以随意改变线条的方向,以适应篆刻那“方”的形制。而隶书、楷书、行书等字体的美主要集中在起收笔和转折处,线形丰富变化多端。笔画具有极强的规定性和方向性,每一种笔画都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和固有形态,任何一种笔画的方向和形状的改变,都将破坏由不同形状的笔画所构架的字形的美。
2、篆书以外的书体入印的探索,相比较而言,显得用力不够。历代有以隶书楷书入印的,但尝试者少,未成一种风气。作为一种艺术的探索,审美经验需要经验的积累,同时得有人欣赏和运用,这样才会有个长期的发展。在长期的探索中还需要将其雅化,元押在当时不可谓不盛行,然元以及元以后的篆刻家不甚重视,这是为什么?推测其原因就在于元押不够古雅,制作草草,虽有奇趣却难以俘获文人雅士们的芳心。
3、崇古的思想在篆刻的用字上也起过一定的作用,篆刻作为文人雅事,自然需要保持其作为一种技艺的神秘性和难度,这是一种标榜。篆书在宋元以后退出实用范畴,属于古的东西,因古而雅,文人们还掌握着这一古雅之事,因之越发重篆书入印而轻其他文字。
有一句话是这样说的,“篆刻兴起于先秦,盛于汉,衰于晋,败于唐、宋,复兴于明,中兴于清。”
其实篆刻作为一门独立的艺术名称是在元明文人印章兴起之后的事情,我们之前常常说秦汉玺印和文人篆刻,这二者是有差别的。
文人刻印逐渐盛行之后,明清时期开始到,我们才称印章为篆刻的多。
其实最主要的原因是,在唐宋元之前,篆刻不是一般人能做的事儿,不像现在只要你想篆刻就能篆刻,那时候由于制作工艺的难度,在汉代发明纸之前,基本只有两种人有资格——注意,这里是“资格”,只有两种人有资格摹印。
一是王侯将相与达官贵人。
二是工匠。
篆刻是中国的传统文化,在新中国成立前都是用篆体入印的,新中国后都是现在的文字入印,但书画章印还是用篆体,我之前***也是用篆书,最近我灵感来了,用篆书和隶书的结合体入印,本来隶书就是由篆书演变而来的,我首创铁线隶篆刻,感觉也不错。
书法中的“草书”是一种什么字体?有哪些经典作品?
书法五大字体楷,篆,行,草,隶,草书是其中的一种字体。草书分章草、今草、狂草之分。
草书章草代表作有皇象《急就章》,今草有王羲之巜初月》,《得示》等贴,狂草以张旭、怀素为代表。
草书是中国书体简化的极端,有着极强的艺术价值。
草书是一种不同于任何书体的字体,在书法众多的字体中也只有草书能书发出人的思想中的喜怒哀乐,所以他是纯艺术的东西。
正因为如此之美妙,所以草书的笔势多取自世间万物和大自然。传说怀素喜欢蛇行和秋天的云的变化从中悟出用笔之法,然而颜鲁公讲何如屋漏痕,怀素虚心接受下来用以草书之中才有了巨大的成绩。
再者张旭见公孙大娘舞剑器而悟得笔法,舞剑与笔法相通吗?相通。舞剑的每一势剑尖直指敌方咽喉,如写草书毛笔无论怎样行走筆鋒一直在划的中间方能成书啊。所以张长史的狂草无人能敌这才是真正的四面用笔八面出锋耳。
谢谢邀答,一管之见方家教正。
草书是什么字体,有什么经典法帖
草书的起源为章草是隶书快写,通过把笔画简省连带而形成。经典法帖有月仪帖,出师颂、平复帖等
然后是今草中的小草,为章草的快写,通过笔画简省,变曲为直,变转为折,变字字独立为向下一字顺势而形成。经典法帖王羲之十七帖
再后是大草,是小草书的放纵写法,通过笔画的拉长,笔画之间连带增加,弧线增多,点画长短,大小对比增加等而形成。经典法帖王献系列草书帖,张芝冠军帖,崔子玉草书帖后,唐有怀素自叙帖,黄道周,王铎,张瑞图草书。
狂草,是大草的放纵写,为大草增强版,性情表现更为张扬,各种对比更加强烈夸张。书人合一,书艺神乎其神,经典不可复现。经典法帖,张旭古诗四帖,徐渭草书,祝枝山,傅山草书等。
大草特例,宋黄庭坚大草书,黄庭坚是变草书自然书写变为计算书写的先驱,变大草狂草的放纵随意写法变为可控性写法草书的代表,速度减慢,增加点画位置摆布,设计性。也是为后来人学草开僻了学习途径。只是得形多,失神也多!
书法是中国特有的一种传统艺术,草书是汉字的其中一种字体,特点是结构简省,笔画连绵,形成于汉代。草书是以点画作为基本符号来代替偏旁和字的某个部分,是最具有符号化特征的书体,草书的笔划之间相互连带呼应,是便于快捷书写和便于表达书者情感的书体。主要代表作。。。急就章。。王羲之的《初月》《得示》张旭的《肚痛》怀素的《自叙帖》等等。。。
真佩服长篇大论者,几句能说明问题何必长篇?草书分章草,小草,大草(狂草),其诞生早于楷书和行书,至今能看到的著名墨迹作品有《平复帖》,《初月帖》,《寒食帖》,《书谱》,《智永草书千字文》等等。。。
书法:篆,隶,楷,行,草,用最简单的话描述这几种书体的特征?
篆书:
铁线润且圆,刚柔一身兼。
装饰匀称美,高挑是主旋。
隶书:
蚕头燕尾妙,方圆互相跳。
提按要夸张,势扁两边翘。
楷书:
方正是主题,规整讲平齐。
点划涵筋骨,端庄君子仪。
行书:
篆书体态质朴,隶书体态华贵,楷书体态端庄,行书体态灵动,草书体态流畅。
文字字体的形成,遵循的是便捷。如果从艺术性来讲,正书之中篆书的形态肯定比隶书和楷书更具有艺术性。篆书更接近物象。所以有“书画同源”之说。最初的文字,就是像绘画一样的线段绘制而成的象形文。
书体之态,千姿百态,岂能以一言而能详尽!项羽说:“书足以记姓名而已,工与拙何损益于数哉”?社会之所以进步,是人类不断的追求完美。饮食由野果生食充腹变化精烹细制,装衣由御寒变成了礼仪时尚。文字乃道之根本,精研细修,穷一生之力尚未必能通解,简单的把五种书体描述出来,谈何容易!
各书体有不同书体,同一书体还有多种不同的体式。各书体的结构特征蕴含着疏密、虚实、展蹙、奇正等对立统一的关系,由此使汉字具备了造型上的艺术特性和美学上的欣赏价值。
篆书:高古线条均匀一部分象形一部分抽象,处在文字的转变期;而小篆标准统一规则,意义巨大。
隶书,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早期隶书,秦时期已出现隶书
第二阶段隶书的中期,大概文帝时期此时的隶书仍有篆形
第三阶段西汉中晚期这时的隶书已经成熟,尤其点、捺明显变多了。虽然偶见篆意的遗留,基本上和东汉时期的隶书写法上差不多。
楷书:隶书发展到后期的时候,去掉些许夸张的写法,等同楷书。用古词“法度森严”,一句话规矩要求比较多,但是又不能写死了像印刷字。
行书,楷书的快写,但是又不能用楷书的规矩来写,自成一套系统;虽是行书不能一味快,又要求有楷书的庄重感。
草书,江湖人士***必备利器之一、梳着大背头之二、身着唐装之三,颇有古人指点江山气势,云里雾里神秘莫测,也不想一想,古人草书写好的也就那几位,汉末张芝、唐张旭怀素、明王铎,剩下的皆是名家,这还是在社会上以繁体字为主的基础上才有这样的结果。究其原因平常人看不懂,你说是啥就是啥?我无力反驳,虽有疑问击不中要害。
简体:中书协认为是俗体,正统地位的是繁体,就如同秦时期小篆是官方规定文字,而隶书是俗体,谁知隶书不断演化成楷体,而篆书成了古体。可知书法的未来是由下及上,上有太多的资本利益牵扯,下才是最自由的最有生命力的。
不好意思,书法的发展史就是文字的演变史,一两句是说不清楚,你的要求太高了,这都还没有说清楚,以后有机会头条再见,分段详细介绍,真喜欢书法还是自己探索,古人的路已到头,因为繁体已成古体。接力棒在简体,最好的结果是为后人试错,因为书法就是这么来的的!
怎么才能看懂草书?
草书是书法艺术最高层次的创作,看懂草书有几个层次,首先是识字,草有草法,有继承和基础的草书,每一点划都不是胡写乱画,点划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稍有不同即代表不同的字。没有草书基础或者说训练不够严谨的书家,草书作品中多余的点画和缠绕,懂得就能看出来多余和不干净,也即草书是有规律和规矩的,可以通过阅读和练习王羲之草诀歌、孙过庭书谱等草书范本,解决草书识字的问题。
其二,能认出草书字体,就可以从欣赏书法艺术的层面来看草书,历史上草书大家很多,知名的怀素、傅山、王铎等,他们书作被称为龙蛇大草,先贤留下诸多墨迹,在墨色、涨墨、飞白等笔法、墨法中欣赏到点划的美、从整幅作品留白、笔画腾挪、名号闲章等布局中看到作者的气韵和精神,遇到草书作品就可以结合名家作品的认知看懂好坏,从书法欣赏角度看到字的形态美、[_a***_]布局美,从书写内容里汲取到文化和精神养分。
其三,最高层次看懂草书就是书法修养方面动手能力的自我提高,前提是从文化素养和学问洞明方面全面提升,在具备一定的书法基础训练后研习草书,对历史上有名有典的草书作者和作品有所学习和继承,除了懂得欣赏还能书写草书作品,这样欣赏草书会有切身体会,到了所谓心往神驰,心慕手追的境界。
附上行书一幅供书友批评,草书特别是大草还写不好。
理解草书跌宕起伏的气韵
草书有今草、狂草,不管怎么写,都必须符合草书的书写规律,在汉字演化过程中,草书形成约定成俗的写法,每个字与楷书一样有特定的书写形式,孙过庭《书谱》指出“草以点画为情性,使转为质”,这个“质”即是草书的形式,不能背离字体,自己随意发挥涂鸦,只有通过点画位置的变化,写不同的字势,表现抒发自己的个性,即“点画传情”。
草书,特别是狂草本身就是书写给同行看的,并非让普通老百姓欣赏,一般人只要看懂气韵飞动、洒脱不羁,犹如万马奔腾、气势如虹,激流澎湃,川流不息即可!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草书中的字体是什么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草书中的字体是什么的4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