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实用手写行书字体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实用手写行书字体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初学毛笔行书临什么贴?
初学行书,建议你选用米芾的帖子来临。拿到帖子之后先不要急着写!先看,这个看:一是指观察字的结构,二是形态和意境体会,三是仔细看一下起笔和收笔的态势。做到这三个方面,以后的行书可以事半功倍。
我的情况和你差不多。九成宫还没写好就写烦了。看别人写行书草书有点手痒。我现在总体来说还是九成宫为主。我想,不练三五年,不能马上就转练行草。我尽管在网上发好多行书和其他楷体,但大部分时间还是九成宫。我现在偶尔练的行书帖子是赵孟頫行书千字文。希望对您有帮助。
对初学毛笔行书临什么帖?对初学者首先起步的选择是错误的。任何行书的出现都归于各自的楷书门类。行书是从楷书中成过度,真实演变流露及需求而形成的书体。喜欢行书的初学者应认真的临摹楷书起步为妥。
中国书法体兼五体,行书为什么赢得有些人最喜爱书体?
谢谢邀请,书体分为篆隶楷行草五体。篆书隶书楷书,在当时都是官方书体,只是书写速度慢。行书与楷书笔法相近,也可以说是楷书快写,是大众喜欢的原因之一。
我认为喜欢行书大致有四方面原因。其一是,行书的实用性强,官方民方都使用,而且适合各种场合;其二是,书写速度快,便于记录;其三是,通俗性、随意性强,大家都使用,技法与楷书相通,行法基本差不多,多出自二王笔法;其四是,观赏性强,比隶篆楷书整篇文章显得更有灵动性和飘逸感,在加上书者的书法技巧,有美不胜收的效果。
草书,因其去繁就简,书写速度更快,也有很多人喜欢。但没有行书普及广泛,是因其草法的独立性,局限于懂草书的人使用和观赏。
行书是各体中最得人喜爱的一种书体!它既实用,又美观。写起来便捷,看起来自然、活泼乃至潇洒,还容易辨认,既能记事又能抒情,行书有不激不厉的流动美,犹如音乐中如歌的行板!最有紧的是行书是楷书和草书最原始的基本功!行书在楷书和草书前!先有行书才有楷书!虽然近代众多学者看法不一。通过考古和我们书法文字书写时都是行书!你我手写都是用行书的!考古证明认为行书产生于楷书的同时或略早于楷书!行书的成文书家刘德昇最早推广行书。古隶时期的行书有浓厚的隶味行书!晋世以来,工书者多行书著名。昔钟元常善行押书,尔后王羲之、献之并造其极焉!"
自书圣王羲之的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以后行书更加广传,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韵高千古!大家以《兰亭序》为顶礼膜拜的杰作!成就了一代一代书家!更是历代书法爱好者学习行书的最佳范本!
中国书法主要分真、草、隶、篆、行五体,篆字出现的时间最早,春秋、战国、秦以使用篆书为主,秦汉时期是隶书的只要使用时期,草书这个时期也出现了,楷书行书起源也较早,但是作为普遍使用的书体,主要在曹魏之后的两晋南北朝时期,这一时期文化发展到了一个高峰,以王羲之为代表的一大批文化士族将书法上升到艺术的高度,第一次在书法的审美上形成了自我认识,也就是后人说的晋人尚韵书风。晋代书法流传很多,但多为摹本和刻本,王珣《伯远帖》是仅存的晋人真迹之一,从帖中可见当时人们的书法风貌。
自晋代以后书法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成为了中华文化的核心艺术,而行书则是书法艺术中最具有魅力的书体,没有之一。行书的地位之所以高于其他书体,一是表现力比较丰富,技法变化多端;二是行书比楷书灵活,比草书好认;三是经典作品多,***名家多。
东晋以后,唐虽重楷书,但行书大家也很多,颜真卿的《祭侄文稿》被称为天下第二行书。宋四家苏、黄、米、蔡皆为行书大家,并在前人基础上形成尚意书风。其中米芾对于后世的影响最大,可以说是除二王外最被世人喜爱的行书大家。
天下第一行书是某个特定环境下的产物,比如奉为第一行书是不是具有普遍性或是公认度,多数还是人们在朦朦胧胧中被公认了。什么叫第一?有统一标准么?恐怕没有,评判也许是根据人们的感觉吧。在这里我不认为第一代表的是名次,而是公众的认可度,其实在没有统一标准的情况下,界定是很难的。甚至是不靠谱的。瞎说一通啊。
怎么进行行书章法专门训练?是从字组开始吗?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就先了解什么是行书?唐代张怀瓘在《书艺》中说:“夫行书,非草非真,离方遁圆,在乎季孟之间。”
所谓行书章法一般多用纵有行,横无列,或纵无行、横无列两种。字与字之间要有内在联系,行与行之间要有意态呼应,不必故意笔笔相连,贵在气息贯注,笔断意连。通篇字的大小变化、疏密对比、伸缩之宜都要合乎自然,章法要如音乐之有旋律,如诗词之有声律。
章法又称“分间布白”,是研究书法全幅布局的方法。我们学习行书章法如王羲之《兰亭序》,终篇结构,首尾呼应。笔意顾盼,偃仰起伏,似攲反正,血脉相连,一气贯注,章法自然天成。还如苏轼《黄州寒食诗帖》通篇结构随强烈的情感起伏变化,有意无意之中,流露出一种自然的意趣,奔赴腕底,作品表现出豪放雄浑的气势。如果过于工整齐正而无变化、杂乱无章而乏气韵,或过于窒塞局促、疏远神散,就不能给观者美的感觉。
我们进行行书章法训练,如宋代行书大家米芾的章法与他的结字一样能因势生形,旺盛的笔势是交织成攲正相生的章法基调。他常常以下字的重心追随上字的重心,这种既倾侧又紧紧统摄追随的风姿,淋漓尽致地表现了米芾貌似颠逸,实则精警过人的内心世界。我们只需细心观察米芾组成章法的笔势是富有节奏感,如《张长史帖》中有一气呵成六字的连绵,更有笔断意连的上下应接。
我们只有通过多看名家名帖,多做临帖训练,在实际创作中多注重通篇的章法布局,才能有上佳的作品。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实用手写行书字体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实用手写行书字体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