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草书字体入门临摹字帖***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草书字体入门临摹字帖***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学习草书,临摹什么字帖好?
想练好行草,必须先弄清什么叫行草书,这里既含有行书部分,又有草书的内容,行草书既是二者组合体。我认为先把行书写熟丶写好,再把草的内容渗透进去,反复地练,最后达到协调一致,通畅和谐,便就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这才算是行草书。练行草书得分三步走,不能急于求成。第一步:先练行书,书帖如《:怀仁集王羲之圣教序》,巜兰亭叙》`丶颜真卿《祭姪文稿》、巜争座位帖》。这些都是行书的根,根不扎实,其他行书都是空琰。第二步就是草书。行书有行书的书写规律,草书有草书的书写规矩。练草书要摸清草的规律,先练习草书口诀,如王羲之的草诀巜百韵歌》,还有于右仁关于标准草书论述等。结合口诀练习王羲之的巜十七帖》,和孙过庭的巜书谱》。这两部分要精练、熟练、反复练,待上手之后,再练张旭、怀素的大草,再结合后来的苏、黄、米、蔡、等人的草书,愽众家之长。第三步就是把行书和草书的有机结合。要结合在一起,就要练习王羲之的行草书帖,如快雪时晴帖、二谢帖丶`得示帖等书信帖,这里也有行的部分,也有书的部分。待这些练得上手后,再练后来大家的书贴。只有这样日积月累,才能练出超凡脱俗的行草书来。。
谢邀!
首先要知道什么是行草,行草书法简单地说就是行书与草书的结合,兼具行书与草书的特点。
唐代颜真卿所书《祭侄稿》,写得劲挺奔放,古人评之为“天下第二行书”。
而苏轼的《黄州寒食帖》则被称为“天下第三行书”。
草书代表作品:
1、张旭 唐 《古诗四帖》
2、怀素 唐 《自叙帖》
草书的难度,比楷书的不同。楷书的难,在于工整。草书的难,在于通篇的局势。楷书步步为营,草书气韵流畅,贯穿全局。所以,要练习草书,就要训练自己的整体布局能力。单字练习,是认识草书的第一步。这一阶段,以集王羲之草诀百韵歌和智永真草千字文练习。主要学习草书的字形结构和部首代用方法。掌握了草书的基本书写结构后,再进一步加强布局的练习。这时期应该广泛的多看传世经典的书法作品,丰富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不只局限于一家一体。利用已掌握的笔法基础和结构书写方法,加上自己对草书的理解,进行创作。书写的内容一定要烂熟于心,使书写的过程中一气呵成,气韵相连。
可供选择的很多,因为历代留下的草书佳作以及草书取得大成就的书家太多了。
如果初学草书,建议王羲之《十七帖》和孙过庭《书谱》。这两个可以同时学,因为风格接近,都是二王一脉的正宗。《十七帖》因为是碑刻拓本,学起来不太直观,与《书谱》互相参考,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十七帖》
《书谱 》
为什么首先要学二王的草书?因为草书的对于初学者难点在于草法,就是认识、记住草书的写法。草书,不是将笔画连起来就可以,而是书法在书体发展过程中,逐渐演变过来的、具有造字规则的书体,草书字法要准确,必须从正脉入手。草书发展到明清,许多大家的草书字法已经变得不太严谨了。为准确计,须先明白什么是正途。
《十七帖》和《草诀歌》,然后是孙过庭《书朴》《淳化阁帖》,然后是张旭和怀素,智永等的草书。主要是做,是因为《十七帖》最经典,法度谨严,用笔如楷。《草诀歌》有利于我们对草书符号的识别和记忆。
我们看《十七帖》中的作品,无论点画线条结构章法,技法和法度几乎和楷书没有什么二致。起转承合清清楚楚,思维清晰,脉络明快。线条符号精微细腻。楷书点画或偏旁部首经过省减遗留下的符号,仍然能够感觉到楷书点画偏旁部首的遗蕴,通过《十七帖》的临摹可以让我们精致精准精到掌握草书的技法,而避免误入歧途,面目如鬼画符甚至不可识。由于草书是高度省减概括的符号化的书法,因减到了极致,往往差之毫厘谬以千里,而《草诀歌》正好弥补了这个缺憾,非常便利我们识记草书符号,辨析部分草书的细***化和区别。但《十七帖》和《草诀歌》都是刻帖而不是墨迹作品,所以,学会草书最好能够临摹学习一下墨迹草书书法。以避免线条太过至钢缺少温雅之气,正所谓刚柔兼济,方为至道。
书法学到一定程度后想学草书的话,怎么练习草书比较科学?有什么推荐的草书字帖可以临摹?
临习草书一开始也要临习楷书一样,精致临写,笔笔到位,速度也要很慢,技法到位,然后可以慢慢熟能生巧,增加自然书写感。推荐字帖《书谱》,《大观帖》,《智永草书千字文》等均可学习。
这是因人而异的,并不代表着书法家就是万能的,什么形式、风格都可以一蹴而就,最能代表你风格的流派只有在长期的雕琢中才能体会到,这一点,并不是什么人都能做到的。
行书同楷书相比有明显的流动感,这是由于书写的快捷、笔画和牵丝索带而导致的结果,这也是行书自身的特点。初学行书帖推荐王羲之《圣教序》,运笔章法一气呵成,尤其对初学者建立行书结构的基础非常合适。也可以临李思训《云摩将军碑》但要注意克服瘦赢的毛病。
王羲之《兰亭序》
赵孟頫《洛神赋》《胆巴碑》
米芾 《蜀素帖》(非常好的行书范本,也适合 初学)《苕溪诗帖》(相当精彩的行书,学此可以体会行书灵动之气)
我老师经常临摹王铎行书,我们绘画和书法分不开,说王铎的书法出轨入矩,张弛有度,充满流转自如,力道千钧的力量。要有一定的功力。董其昌,文征明的行书都不错
根据个人经验与体会:按常规要把字的间架结构(结字)写扎实就最好先把欧阳询的楷体临几遍,时间不能太久防止走不出来和放不开。“先行后草”是学习书法的基本顺序,王羲之行书集字《圣教序》是学习今草的最好铺垫,要下很大的功夫和时间去临摹、揣摩、理解它。
在对行书比较熟练以及近似的基础上就可以练习、临摹今草最基本的用笔、章法以及了解今草“以圆化方”的技法。
今草是以书圣的《十七贴》为先,它字字珠玑、飘逸而洒脱更容易辨认,临摹吃透再临摹书圣的《尺牍》(内容形式较多可有选择的临摹),最后还要临摹***孙过庭的《书谱》,边临摹边阅读《书谱》有关书法的内容。
更重要的是:要拥有几本民国国学、书法***于右任的《标准草书》,里面有很多有关今草特殊的偏旁字符,这比临摹名贴还要重要。
上面师傅说的不错,你要想学习草书,临摹是最累的,你要明白草书是如何书写的,在你的基础上慢慢演变,这样才是属于你的风格,也可以在成品之后对比和修改,一味的临摹只会失去自己
启功和赵孟頫临摹的王羲之草书《十七帖》(故母帖)你觉得谁临摹的更像?
首先感谢千里马兄的邀请,您怎么想起了把他二人放在一起比较了,挺有意思的。论起学习王羲之,古今谁敢同赵吴兴比啊。虽然我也很喜欢启功先生的字,但若与赵孟頫一比,差距还是压力山大啊。
我们先看启功先生临的《故母帖》,大家觉得像不像?有个网友曾经说的很好,启功临谁的帖子,出来都是启功体。其实很多书法家到了一定时候,临帖都已经不是在追求形似了,而是在追求神似,临帖的神似其实是介于临摹与创作之间了,追求的是原帖的精神气质。
虽然与王羲之的《故母帖》原帖相对比的时候,我们会觉得不像,但如果不看原帖,只看临作的话,你会觉得这就是王羲之的笔意。意临就是介于似与不似之间,更多地注重的是笔意和笔势的取法。
我们接下来再看看赵孟頫的临作,如果不看原帖,只看临作,我们会觉得比上面启功的临作更接近王羲之的笔意。但与原帖一比我们会发现也是不像,这其实也是上面我们说的这个“意临”的问题。
据记载赵孟頫的草书就是以《十七帖》为模范的,吴宽曾经于一天之内在不同的场合看到过三本赵孟頫临的《十七帖》,《十七帖》几乎就是赵孟頫每日的书课。由此可见赵孟頫与王羲之书法所下功夫之深,这在后世几乎是无人能比的。
如果我们直接拿启功与赵孟頫的临作相比,高下恐怕一下就跃然纸上,赵孟頫的临作[_a***_]还有晋人的萧散简远的逸兴,而启功先生则只剩下笔法与笔势了。
“意临”一方面追求原作的精神气质,一方面也是临者自己精神气质的叠加,与原帖的纵逸相比,启功先生的临作更为拘谨,而这点与启功先生的性格也是十分相符的。
谢谢千千千里马邀请回答问题,临摹字帖,应该是像好!还是不像好!我觉得,不能用像与不像去评论,因为我们每一个人的肘腕力,毛笔,训练有很大差异,和古人也是一样,就算是用双沟,拓,临摹,也不可能十全十美的像,所以,临摹的越像,就暴露出来了做作,还是结合自己的特点,神似好!
马弟:
拿你十年或二十年前的临帖和现在的同临帖,两比,怎么样看呢?
啓功这临帖,是三十八岁之前的东西,未书法开悟成熟的墨迹。松雪的是成熟期的临帖。
你这设题和研学,嬉闹不严谨。呵呵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草书字体入门临摹字帖***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草书字体入门临摹字帖***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