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楷书书法字体除体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楷书书法字体除体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书习小楷还是手有颤抖怎么平静下来?
一般初学者遇到手抖的情况,会下意识地以为是执笔不稳,很可能会加大执笔的力度。甚至会讲到王羲之和王献之在执笔上的典故(据说王献之写字,王羲之从后面抽走了王献之的笔。而王献之同样去抽王羲之的笔却没有抽动。)先不说这个典故的真实性,但这个典故会让不少初学者认为执笔越用力越好。就我自己的感受和心得而言,这会误导初学者,也许大家可以去试试,执笔越用力,手反而越不稳。更何况在书写中,需要随时进行提按顿错等用笔动作,用力过大会让人觉得有一种僵硬的感觉,行笔也无法流畅。
遇到这个问题该怎么办?
首先,检查自己的书写姿势是否争取。无论坐姿还是站姿书写,姿势不正很难做到身体的协调,在书写的时候会有别扭的感觉。这个道理我想大家能想明白。
其次是执笔。古人执笔方法有不少,史料记载的有王羲之的二指单钩法、握管法、抱腕法等。而且据说在清朝以前,人们执笔只用三指甚至二指,直到清朝才开始四指执笔。这些作为历史资料我们可以参考。
在掌握了正确的执笔方法后,让自己在书写时不至于出现身体相互牵制的现象。
我先卖个关子,平时吃饭用筷子手抖不? 喝汤的时候,拿小汤勺手哆嗦吗?拿中性笔写字的时候手抖不抖? 左手托着手机,右手食指在屏幕上手写输入时抖了吗? 如果做这些事情手都没有抖,偏偏拿上毛笔写字就手颤抖,说明对毛笔有恐惧症了,应该从心理上调整,精神上放松就好了,拿笔就像当是捏一根筷子搅咖啡,很随意的状态就对了。
▲图为本人教学示范——指法
其实,我这样讲,是想说一下,执笔写字和使用筷子夹菜,技术操作原理是一样的!每天吃饭夹菜的动作相当于写大楷、榜书,指法、腕法、肘法协调一致。写小楷,书写姿势、用笔技法,和使用硬笔写字是一样的。手抖原因是,没有动脑筋想办法。
当然了,书法毕竟是一门专业,执笔法、运笔法是有规范动作要领的,需要专门的进行基本功训练。
出现手颤抖、写不好等各种问题,主要是训练方法不正确造成的。科学系统、正规专业的训练方法是这样的。如图:
▲图为本人教学程序设计
如图所示,可以看出来,如果没有指法、笔法、笔画、结字等前期基本功训练过程,直接临帖,照着字帖写,等于丝毫没有准备。
解决执笔写字手发抖问题,其实非常简单。先把执笔法、运笔法这两个问题弄明白。
作法一: ***用正确、合理的书写姿势与执笔法。注意,三指轻轻着力挟持笔杆,千万不要用力捏,为的是保持三指伸缩自如。如图:
▲图为本人教学示范——潘氏三指执笔法
学习书法,手抖,只有一种情况是没救的,就是老了,太老了,手不听大脑的使唤,这种情况我相信没人可以提供办法,除非找到返老还童的灵丹妙药。
之所以会抖,其实说白了,还是练得不够多。防止抖的办法,学书法的人,不管是学任何字体和书体,最好是各姿势都训练,站着写,坐着写,枕着腕写,悬着肘写,在纸上写,在地上写,在墙上写,多写了,小楷也要写,榜书也要写。写多了,笔毕竟是一种工具,当你忘记了笔是一种工具,而成为了你身体的一部分,那自然 ,你想让它抖就抖,你让它不抖就不抖了。
要写好小楷不容易,写小字,要当大字来写,写大字要当小字来写。小字有小字的灵动,大字应该有大字的细腻,这样才是真的学到家的字。那么,你那时候就会觉得抖根本就不是事儿了。
初学书法一般从大楷练起,有了一定基础之后才建议学习小楷,那么写小楷手抖的原因就很容易理解了,因为之前写的是大字,猛然间把字缩成小楷,各种动作会严重不适应,自然出现手抖的情况。如何克服手抖这一问题?可以从两方面入手。
一,继续加强基本功的练习。可以试着学习一下小篆,着重练习线条的控制能力和中锋的运用,如果在这两方面有较大层面的提高,那么小楷学习起来定然是事半功倍的,这叫磨刀不误砍柴工。
二,多加练习。写字手抖证明手生,不够熟练,最有效和直接的克服方法便是多练。同时还要注意练习方法,首先是执笔,写小楷执笔要低一些,以便于更好的控制毛笔。其次是书写速度,初习小楷速度一定不要太快,不然是绝对练不好的。
其实不论小楷还是大楷甚至榜书,初学者手颤抖都属于正常现象。书法需要的是手腕的持久力,得用常时间开磨砺的。写的时间长了,肌肉适应了书写的姿势,自然就不会抖了。同时,心理的因素还有一定的作用。那就是自信心的问题,写的时间长了,对自己的书写水平有了一定的认知,自然就会游刃有余,下笔有神了。总之,总时间来磨练,用兴趣来支撑,全力提升自身水平和自信,那结果就是稳如泰山!
当代书法家除了田英章,还有哪些人楷书写得好?
谢邀!
当代书法家中,楷书写得出神入化的应首推中书协楷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卢中南!
据说有一天,欧阳中石先生正在指导***们临帖,当时的要求是:***们可自选一古人碑帖,认真临写后当作作业交由欧阳中石批改后,在全班公开点评。当***们正在专心临帖时,欧阳中石先生不经意地走到卢中南的桌子前,仔细看了一会,对卢中南说:“还是临欧(欧:指欧阳询的《九成宫》)吧!” 说罢,就转身而去。
那么,当时欧阳中石为什么提醒卢中南让其临“欧”呢?卢中南当时临的哪家的字呢?
其实,卢中南一直临的欧阳询的字,恰好那天突然临起了柳公权的楷书,正好被欧阳中石看到,所以,欧阳中石先生就提醒他:还是临“欧”吧!从此以后,卢中南大多都是临的欧,并且临出了“大名堂”!
(卢中南的楷书)
欧阳中石先生告诫卢中南让其临“欧”,其目的就是让卢中南先专工一帖,不要随便换帖。
一看就是二田的粉丝提得问其他楷书家我就不说了,好好分析田英章吧!
田英章早期很有潜力,但现在情况和庞中华有点类似,对书法的普及和推广功不可没,书法本身有定水准,书法审美和技法比较单薄,且后来没有寸进,刚刚入门就落入窠臼出不来了,自己把自己艺术道路走死了!
依照书分九品:神品、妙品、能品、雅品、俗品、杂品、丑品、下品 、屎品来看!田英章的应该是属于雅品这个层次,有一定功力,书写能力较强,在传承某家的基础上有一定创新,就书法艺术本身没太大贡献,自身的艺术境界也不是特别高。多为当代比较有影响力之人,其成就很难影响后人。
作为学习书法多年的人,我早期就是从欧楷入手的,后来又进入魏碑,中间大概是十年前吧,遇到田楷有非常惊艳的感觉,仿佛打开了全新的楷书大门,于是疯狂投入,当时在一起学习书法的很多朋友都是如此,一时之间不写田楷都不好意思了!
但这么多年下来,随着对碑帖的深入,对书法史的反复研读,对历朝历代各大家经典的日观夜读,眼界逐渐开阔,审美也逐渐的开始强化和丰富,这时回过头来看才发现田楷实在是存在诸多的局限和不足,要立于经典之林实在是不够的
我将这个感受分享给几位当年真正深入过田楷又从其中出来的朋友交流,发现都有同样的感受。田楷脱胎于欧楷做了变革之后呈现出端庄俊秀华美的风格,这种变革是合理的也是允许的!但遗憾的是田英章先生几乎止步于此,并且十几年不见寸进,甚至是倒退。表现有以下几点:
一、技法和形态固化,失去了丰富性、变化性和生动性。有人谈到他的书法成为了标准字体,但大家应该知道成也标准败也标准,极度的标准意味着重复,意味着精确,意味着无生命力的复刻,意味着书法家探索的止步,意味着由雅变俗这不得不说是悲哀。
历史上赵孟頫也遇到类似的问题,当时很多人批他的书法俗气,但我深入进去仍然可以发现其丰富的传承多样的变化和深厚的学养,以及书家的个性!因为他兼善篆、隶、真、行、草书,所以才使得其书风遒媚、秀逸,结体严整、笔法圆熟,创“赵体”书的与颜柳欧并称!
二、田楷的审美刚刚窥见书法门径便戛然而止,很单薄。在早期我相信田英章先生对书法是有思考和探索的,所以才能为许多人喜欢的田楷!但是光有这个是不够的,我能感受到田先生审美能力的局限,缺乏更多更丰富的来自整个中国书法史上更多优秀传统和审美的吸纳和融合,所以显得局限而且单薄,缺乏后劲!深度学习田楷并且又出来的人应该会有感受!
从我个人角度来看他如果能再入魏碑和汉隶,从洋洋大观深入学习,找到契合的传承,窥见新的融合和突破,那将会呈现出崭新的艺术境界!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楷书书法字体除体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楷书书法字体除体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