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楷书字体草怎么写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楷书字体草怎么写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这样的字,怎么练楷书,最高水平就这样了,怎么练好?
老实说,这三张图是否是你幼稚园孩子写的(开个玩笑)。《书道拍案惊奇》的观点:不管你现在什么年纪,都要把自己想象成一年级的学生,刚开始拿铅笔,刚开始学写字,一笔一划,横平竖直的去规范。当然,自己闷头瞎写肯定不行,得看字帖。按你目前的情况,我担心临大概也是临不好的,建议先摹,摹过关了再临,每天一小时,坚持100天再瞧瞧。
存在的问题
说实话,从事书法教育近十年,遇到你这样的学生我会很头痛,属于天生对字的结构不够敏感类型,什么都得重头来。小到一点一画,大到间架结构都要重新来过。从这三张图,尤其后两张,我能感觉到你在努力想写好,并且速度很慢,尤其在起笔和转折还特意加了笔锋。只是目前首要的问题不再是否有笔锋,而是基础笔画和部首得过关,再到字的框架和整体感。
建议和方向
***设没有老师指导,建议买硬笔本字帖,只要横平竖直,中规中矩的都行,先把书写习惯纠正,或者直接选择毛笔小楷字帖,如《灵飞经》。直接对着临摹即可,前期别管什么个人风格,越像越好。
克服硬笔很难的心理
先要给自己打气,这东西很简单,实际情况也是不难。以我的经历,硬笔字和粉笔字一直都很好,记忆中大概是五年级开始,就被老师夸赞并让我负责黑板报,直到高三都是如此,所以我从没觉得硬笔字难写。不过那时的我,并不知道写好字的方法是什么,一切都是随手而就。直到上了大学系统性了学习毛笔书法,我便豁然开朗,硬笔的方法和毛笔一样,只不过工具不同,书写起来更容易而已(***设毛笔难度10,硬笔只有一二)。现在一个成年人,我三两节课便能让他掌握方法。
为什么要加上面这一段经历,就是想告诉你,硬笔很简单,尤其作为一个成年人来说,根本没什么难度。你要做的就是掌握方法,然后改掉目前的书写习惯,剩下的就是时间,仅此而已。
牢记不要为了学去学,而是去掌握学习方法。掌握了方法后,按照自己的理解,包括性格等因素,最终形成自己风格。这才是学以致用,而不是市面上千人一面的教程,让你必须按照这么写才是对的等等。(我自己在毛笔的基础上总结了一套学硬笔的方法,目前还在备课,后期会更新。)
书法有门槛,审美是关键。以上是《书道拍案惊奇》的拙见,如果认同,欢迎关注并转发哦,更多心得尽请期待,期待书友们前来交流,共同进步。
从你写的字就看出来了,你只是对法帖浮光掠影,有点印象,但却没真正临过帖。
为什么非要练楷书?除非你真的喜欢楷书。似乎隶书对你有过一些影响。
给你几点建议
1、你要是喜欢楷书,就从楷书练起,你要喜欢隶书,就从隶书练起。前提是必须喜欢,即使喜欢草书也可以从草书练起,不要被先楷后草的错误理念给误导了。在正楷之前的那么多名家根本就不知道还有正楷这一书写形式。
2、在古贴上下功夫,而不是在现当代,尤其是现当代的所谓名家上下功夫,走错方向,事倍功半,选对了路子事半功倍。不是说现当代没有好字,而是鱼龙混杂,坑太多,容易选错,比如当代的二田、范曾等,这些人都是炒作大家,论炒作老子天下第一,论功夫一滩烂泥。
3、临帖、读帖、背帖结合起来。光临贴最易临死帖,练烦了,可以细细品味法帖的间架结构、笔画连带、结构比例,用笔技巧等,把临帖和读帖结合起来。练到相当熟练的时候,试着背帖,即离开帖子,靠记忆背写字帖上的字,增强对法帖的认识。
4、循序渐进。当感觉对这本字帖临写的差不多的时候,凭兴趣,若认为还有临写这位书法家的字帖的必要,就继续临写他的其他字帖。若觉得发现了更让自己兴奋的字帖,那就去临写你更喜欢的字帖。比如你练的是颜真卿或柳公权的,后来在学习过程中感觉二王的更适合自己练习,那就练二王的。
5、注意与同行交流,加入一些书法群,看看他们都在说些什么,有啥体会,也把自己的感悟体会说出来,与大家分享。交流会增长自己的见识,更正自己的错误认识。
6、有时间看看名家的讲座,最好别看那些商业化运作者的讲座,它会把自己带进死胡同。
书体演变顺序是什么?
我写字是业余的,但我的回答绝对是专业的。
书法史的开篇肯定是仓颉造字。老祖宗仓颉所造的字因为年代久远,已经无从考证了。
现在能考证的最早文字是甲骨文。甲骨文不属于书法范畴,但属于文字范畴。
往后应该是金文,就是刻在钟鼎器皿上的文字。
秦朝统一之前,秦国的原有文字属于大篆。秦始皇统一六国,开始实行书同文政策,命丞相李斯简化大篆,这就是小篆文字。
这期间,民间已经萌芽了早期隶书,这可以在“秦简”上得以体现。
至程邈,把民间流传的简化小篆整理出了隶书。这就是秦隶。
隶书还是有点复杂,秦国的王次仲整理出了“八分书”,就是取八分篆书二分隶书形成的新体书法。以后将隶书统称为八分书。
汉字经过了6000多年的变化,其演变过程是: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行书(商)(周)(秦)(汉)(魏晋)草书以上的“甲金篆隶草楷行”七种字体称为“汉字七体”
书法字体发展先后顺序是甲骨文、篆书、隶书、楷书、行书、草书,产生的时间顺序是篆书、隶书、草书、楷书、行书。
小篆是始于秦代。字体略长,笔画圆匀,富于图案美。隶书是始于秦朝,成熟并通行于汉魏时代。字体宽扁,左右舒展,平衡对称,整齐均匀。
草书是起源于汉初,成熟于东晋。写意性发挥到极致,变化丰富,奔放跃动。楷书是形成于东汉。字体方正,规矩严整。行书是开始盛行于晋代。兼有楷书和草书的长处,既工整清晰,又飞洒活泼。
甲骨文现存中国王朝时期最古老的一种成熟文字,属于上古汉语。中国商朝后期,公元前14世纪~公元前11世纪出现。
中国的书法是由甲骨文开始的,甲骨文作为书法字体的一种,具有不容易识别,且已完全丧失实用性的弊端,虽然还具备有相当的艺术鉴赏性。
金文是指铸刻在殷周青铜器上的铭文,所以也称钟鼎文。青铜器分礼器和乐器两种,礼器的代表是“鼎”,乐器的代表是“钟”,产生于中国商朝后期,公元前1300年~公元前1046年。
篆书是大篆和小篆的统称。“大篆”主要是指“金文”、“籀文”、“秦统一前的六国地方文字”,而“小篆”则单指秦统一后的[_a***_]。大篆,中国商朝后期,公元前1300年~公元前1046年,小篆,秦一同六国,公元前221年后。
隶书大致分为古隶、汉隶(包含八分)。古隶,公元前309年~公元前111年,汉隶,公元前180年后。
隶书是相对于篆书而言的,隶书之名源于东汉。隶书的出现是中国文字的又一次大改革,使中国的书法艺术进入了一个新的境界,是汉字演变史上的一个转折点。
隶书相传为秦末程邈在狱中所整理,去繁就简,字形变圆为方,笔划改曲为直。
学习书法,楷、隶、行、草能一起练吗,效果好不好?为什么?
学习书法,楷隶行草一起练可以,但结局肯定是写不好,写好书法是个功夫,是用时间磨练出来,没有时间的积累是达不到一定的造诣。很少有某位书法家四体皆通,因为大的书法家,写着写着就知道自己更适应那种写法,并加上苦练。再者书法不同与绘画,只要识字就能大概看出书法的优劣,所以虽然不是人人书法家,但***可鉴赏一二。
把一种书体写得较扎实了,几种书体兼学也是可行的。
其实许多古代名家行书字帖里,都巧含了楷书技法,隶书技法和草书技法。有的字用笔相近,有的字结构相近。
所以学习行书时,兼学楷书使笔力沉着。兼学隶书增加古拙之趣,兼学草书增加行书的运动节奏。
如果主攻行书,那么要分清主次,把大部分时间用在研习行书上,毕竟时间和精力有限。
(个人浅见,仅供参考。不当之处,敬请包涵。下图为王羲之书写的书法作品。)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楷书字体草怎么写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楷书字体草怎么写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