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行书字体竖钩写法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行书字体竖钩写法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竖钩在书法中是最难写好的笔画,跪笔弹锋正确吗?
“跪笔弹锋”是一家之辞,你想要既快又好的写好竖钩笔画,不如用“捻管”。
捻管即捻管法,土话叫搓笔管。
书法有语:笔正则锋藏。但对于米颠之类的“八面出锋”来说,捻管则是首选,需熟练掌握其技巧。
隶书和魏碑用到捻管的技巧最多,两指或三指握笔使用起来最自如。对于书写行书的竖钩或斜钩笔画最方便和容易掌握。小楷因为字体小可以不用,正笔藏锋就可。
隶书魏碑要写出碑法的“截法”境界,不用捻管效果差强人意。学贴和学碑的区别又在这里了。
行书草书笔画纵横恣肆,中锋侧锋都由自己笔意拿捏,藏锋出锋露锋也全在自己安排。笔法熟稔了,意到神到,写出来的书法变化万千,师古又不泥古。
捻管也只是书法用笔的笔法之中的一个技巧。任何笔法,熟了自能生巧,都需要下笨功夫,想走捷径从来是行不通的。
“跪笔弹锋”的说法不能说正确不正确,争论这些类似的话题也毫无意义,不管多么光鲜的事物,只要不遵守自然规律,时间久了,总会埋没在历史的泥沙之中。
创新和创造不是现在才有的字眼,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古人们跟现在的人一样,不知道创新和创造了多少惊天地 泣鬼神的***出来,但有多少能流传至今或流传下去呢?
说到底,很多人所谓的创新,只不过是他脑中的一厢情愿的YY罢了。自娱自乐却也不会影响人,过于渲染就是聒噪了。
跪锋弹笔,故弄玄虚。田英章把学生领入了学书法的断头路,凡学田字的,高校不收,美院不要,很多有天赋的年轻人自从学了田字,也就与书法无缘了。有的学田字几年,本来想考书法特长生,结果高校根本就不收学田字的。不管你说田字好多很,总得解决学生进一步深造的问题吧。
跪笔弹锋”技法并没有错,部分书友对其嗤之以鼻的态度大概是因为觉得它的笔法有描字、画字的嫌疑,田英章先生“跪笔弹锋”技法中,“竖”笔写完后挑钩前那一笔我也认为确属多余,不如稍顿笔后再出钩。
恕我直言,个人从来没有认同过此说法和写法,这只是某些书家臆造出来的。
竖勾按不同的书体有不同的写法,而笔法从书法层面来说并非所谓跪笔弹锋的描字,而应还原古人书为言载体的自然运笔状态,比如行书里的竖勾有宋米元章的爪竖勾(可以增加意趣和整个字的平衡)、米元章的左凸弧竖再加西北方向直起提勾的竖勾、直竖加直勾、右凸弧竖加西北向顺势弧提、楷体、行书、草书不尽相同,应灵活变化。
书法之美应在气、血、韵、骨、肉、章法变化方面、在疏密及粗细对比、枯浓对比、连断、映带呼应关系、欹正取势、大小变化搭配、行气章法、方折刚性表达与婉转提按灵动表达搭配等方面的合适表达,结合书者心境、情感、思绪以及内容词意语境而应景表达,而非固一模式的所谓如跪笔弹锋写法。
恕我直言,用“跪笔弹锋”法解读欧楷竖钩,是不科学、不合理的,也是背离传统,篡改原作技法精要的行为,不属于创新。无论是学术性、技术性和专业性,都难以置信。
据我所知,跪笔弹锋,源于魏碑,是一种调锋转势的技术处理方法。如《元略墓志》里面的钩法,相当于反向写点。如图:
跪笔弹锋这个动作,在欧楷里面是没有的。以《九成宫》为例,多数竖钩,近似一个等腰三角形,尖部朝左。如图:
试想,原帖是中楷,字体2~3厘米,竖画宽度两三毫米,像火柴似的。欧阳询写竖钩的时候,能这么麻烦吗?
我觉得,正确的写法是这样的,如图:
显然,用侧锋法,很轻松的一次完成。而用中锋法去写,肯定费劲。如图:
写行书的时候,怎样处理好字和字之间的关系?
写行书不同于楷书和草书,楷书要一笔一划交代清楚,草书是行书的快写,牵连多,而行书即是介于这两种书体的一种,字与字之间也有笔断意连,写得较快,美观又便于识别,比较实用。
写行书如何处理字与字之间的关系,这是一个章法的问题。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一、轻重关系。如果第一行第一字重,那下一字可逐字减轻,直到再一次加重写到最轻。第一行结束,写第二行时,为形成对对比,第一字可轻。第三行第一字则可再轻,以避免机械重复。后面的字也是一样,或形成块面,或形成对比。
二、字势关系。如同轻重关系一样,可以对比,但不可机械重。主要作用是形成作品的开合关系。其他浓淡、虚实、枯湿等关系也一样,形成阴阳对比的关系。
三、穿插原则。形书不同于楷书,一般有列无行,以形成聚气之态,浑一体。所以,第二行的字应当穿插在第一行各字的间距之前之间,以后各行反复,互相咬合,则整体感强,不然就显得零碎,应该重视。
行书是比较常用的日常书体,介于楷书之间的工整行书叫行楷,草一些的称行草,特点是书写速度快、自然,便于辨认。
一件优秀的行书作品,要处理好字和字之间的俯仰,倚侧、大小、浓淡、方圆等关系,就像跳集体舞的队员,互相有呼应、交流、互动,变化中有统一,整体中有区别。
看流传至今的“天下三大行书”作品,都是作者的文稿手札,随着感情的起伏变化而出现字的不同面貌。
右军的《兰亭序》,风流倜傥,畅快得意;颜鲁公的《祭侄文稿》凝重、悲怆;苏东坡的《黄州寒食帖》惆怅、沉郁。我们在面对虽隔千年的印刷品时,仍能感受到字里行间的喜怒哀乐。
没有博学的文化艺术修养,没有深入的了解和认识中国传统思想体系,字写的再好,字与字之间的关系处理得再好,也没有生命,没有让人产生共鸣的感情。
行书,近楷近草,笔画连绵,字字独立。它不像楷书那样,笔画和笔画是不连绵的,行书笔画之间有连绵;它也不像草书那样,字和字之间有相连的地方,行书字和字之间保持着相对独立。字与字之间的关系处理起来,比楷书难。
1.注意字与字的呼应。字和字之间形不连但精神上想通。互相照应。
2.要有变化。看行书作品,就像看山一样,不喜欢平,要看它在变化中展现出来的律动美。变化是丰富的,用笔,用墨,结体,等等。
3.书贵自然。不要刻意安排。
4.让内心的情感自然抒发。
【麓风轩】书法公益课堂,写字经验分享
写行书除了写好单个字以外,特别要注意字与字之间的关系,这一点与楷书有很大的不同。如果行书写成大小一致、字字对齐、布如算子,那就非常呆板,毫无生气。小编甚至还看过一些人写行书也打四方格,一格一字,那真让人哭笑不得。
1、大小对比
以苏轼《黄州寒食帖》起笔两行为例,“已”字、“三”字、”去“字、”不“字明显小于其他字形,像几个轻音符,点缀其中,形成大小对比。
2、欹正对比
再看苏轼《黄州寒食帖》下面一段,主要文字都是平正的,其中”破“字、”寒“字明显向右倾斜,形成欹正对比。
3、疏密对比
你怎样理解写书法时“腕动指不动”?写硬笔也有这个要求吗?
写硬笔时腕的动作很小,指尖的动作很明显,拇指和食指配合前后左右运动。
写毛笔时手腕的运动成为核心,指尖的动作很微妙,主要是捻管运动,但很多高质量的笔法必须有指尖配合才能完成。
您好,所谓“腕动指不动”是指在书法运笔中表现出来的一种技法。
我们先来谈谈硬笔,在硬笔运笔过程中,指头是不需要动的,即使不是钢笔特定的笔锋要求,中性笔也不需要在写字过程中动指头,硬笔书写笔画线条没有软笔的粗,即使有轻重变化也是力度的表现,与指头无关,但是在运笔出锋的过程(撇,捺,提)中是要用到手腕的,需要手腕往不同方向的翻转达到出锋的目的,所以需要“腕动指不动”。
我们再来谈谈软笔书法中的用笔,楷书,行草书是有一些区别的,比如楷书讲求中锋运笔,所以在运笔过程中可以通过手腕的翻转达到笔锋的调整,但是这不是全部,因为楷书的书写速度较慢,有很多时候也是需要指头去配合的,比如捻笔的过程,达到中锋运笔形式可以通过手腕,也可以通过大拇指的捻笔去调整,所以“腕动指不动”在软笔书法里不是一定的,但是行草书的笔法技巧就很多,转笔,折笔等等,而且运笔较快,虽然也是中锋较多,但大拇指的捻笔效果运用在这里就不好了,会基本通过手腕去调整笔锋线条了。
所以单纯说写书法“腕动指不动”有些牵强,技法的表现需要指,腕,臂三者的协调配合,才能做到笔锋线条处理合理性。希望可以帮到您。
创作书法时腕动指不动是古代善书法者在长期实践中总结出来的书法秘诀,亦称为“指死腕活”。
为什么说指死腕活是书法秘诀?因为书法由笔法产生,无笔法则非书法,只是书写。书写写得再漂亮好看也只是实用字,古代称经生书(抄写佛经及为人抄书信者),官方书写则称为院体、干禄书、台阁体、馆阁体。这些书写以用指为主,亦可挥肘写,或爱怎么写就怎么写,只要把字形写得端正好看即可。但书法的笔法,则只有运腕才能写得出来,才能写得精彩。
这个书法秘诀,有人可能不信,有人压根儿不懂。其实古人早就说了,不过不像我一针见血地強调。
明确说运腕即书法秘诀者有怀素和沈尹默。怀素:自言转腕无所拘,大笑羲之用《阵图》!因为能运腕草书才能擒纵裹束。
沈尹默:腕力遒时字始工!他并在书中公开点明笔法即运腕。
本人练书法六十年了,初练虽然明白这个道理,但往往忽视,直练了二十多年后在写狂草时终于开悟,弄懂了毛笔与手腕的天作之合与最佳搭配所产生笔法和笔势的奥妙。
毛笔的物理性能,与手腕的生理功能,是笔法产生和发挥即书法精妙的最直接、最有效、最根本的因素。一切笔法的效果如锥画沙、印印泥、[_a***_]等等皆由此而出,如果不是这两者的完美精熟结合挥洒,用其他书写的方法任你练到须发苍白也只是字形的堆积,二千多年来莫不如此。
至于写硬笔则是用指写,实用书写笔非软、字又小,杀鸡焉用宰牛刀。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行书字体竖钩写法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行书字体竖钩写法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