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难行书字体设计临摹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难行书字体设计临摹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您是否觉得我写得很拘谨,尤其是行书部分更为生涩呢?
【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感谢邀请!
其实,您的字在用笔和结字上都不算拘谨,开阖有度。尤其临《书谱》,在用笔和结字上比较熟练,理解也很到位。至于行书《前赤壁赋》,虽然遵循赵孟頫的一些用笔和结字规则,但应该是脱帖背临,糅合了一些您自己的东西。因还不能完全掌握,所以,相比《汲黯传》和《书谱》而言,显得有些生涩。
在书法学习中,我们有时候会遇到这样的情况,一本临写了一段时间,感觉已经比较上手的字帖,却越来越找不到感觉,或者在这个时候,就是熟悉到了对原贴已经没了感觉,有点机械地临帖了。而在这个时候,如果还一本帖,会突然觉得还比较顺手。
出现这种情况的时候,建议可以先把已经临到没有新感觉的字帖先放下一段时间,还换一本帖试试。用一种新的感受,改变一些在原来临帖中形成的习惯。
因为,临帖,不是复印,而是吸收和理解。同时,每一本流传下来的帖,也都有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专精和博览,都是书法学习中必不可少的。
以上是我个人对您这个问题的看法,供您参考,也希望能给您一些帮助。其中,也难免有偏失之处,还请海涵雅正!
我学得您楷书比行书写得好些,行书那篇问题有点多,主要就是临帖不到位,很多字如第一行“七”般跟原帖字形不同。
我感觉赵孟頫的字就像精密仪器般,结字力臻完美,初学一定要临的精准些,读帖很重要,可以找些***图片把字放大看笔划细节,映带关系,推想下书写动作,然后再章法上下功夫。
我原先一直练的今人的钢笔字帖,去年开始临灵飞经,今年疫情隔离在家开始临赵孟頫,也是初学者,一些小感悟与您交流。
下图是前两天背临的《赤壁赋》,我主页录了个视频,请同好指正。
大行书书法临摹什么作品?
大行书书法在晚明巨幅较多,王铎的《行书李贺诗帖》可作范本临习。
此帖为清顺治四年(1647年),王铎56岁时所书,墨韵变化丰富,有湿枯变化,饱蘸墨汁,肆意挥洒。有些笔画涨成墨块,加大了笔画粗细对比。结构千变万化,雄强高古,质朴遒劲。
王铎说:"书法之始也,难以入帖,继也,难以出帖″,他是注重在传统名碑名帖中取法的,先集古,再创新。得力于钟繇、颜真卿、“二王″、米芾等。
写大字行书速度不宜太快,舒缓从容下笔才沉劲入骨,有雄浑之势。写大字笔尖、笔肚、笔根都会用上。宜重按笔重行笔。大字不能像小字那样点画精致。强调气势。有大气象。
此帖线条质朴,毛笔前行时,是推着走的,有涩进意味。笔毫和纸面有较大摩擦力。
(上图为王铎行书李贺诗帖)
和同仁们一样的就是必须通过临摹古帖,还要找准自己喜欢的楷书字体,坚持认真的临习,三年以后就能学到传统的东西,给将来打下基础,才能把自己学到内心的东西发挥出来,没有捷径可寻觅。仅是自己的观点,让大家见笑了。[呲牙][呲牙]
临贴就是一个学功夫的过程。功夫作为一门技术训练,可以通过师法前人和造化而达到,靠的是持久训练。首先,中国学书提倡:以最大力气打进去,再以最大气力打出来。
打进去就得深入经典,贴近古人,吃透古人,掌握高超的笔墨技巧。
打出来则是明确个人的创作倾向为基础消化融汇,逐渐有一套自己的风格。
临创初期,正确方法是不去改变字形,而是不断提高个人用笔习惯,基础打扎实。集古字为练习不同笔法最好方式,广临各家之后,可以开始根据自己用笔习惯尝试临创。
小字篇幅集字可选自各代字帖,大字篇幅以选明代王铎等书家为主。
要注意的是,书写时必须作适当调整以使笔法、结字、章法、墨法协调一致,使整篇气韵贯通,浑然一体。
无论是练习大行书,还是小行书,写好书法的根本方法在于临习古人的法帖,这也是写好书法的必由之路,没有捷径可循。研习书法讲究“钻进去”“走出来”。即先要选准一位古代书法名家,在对其法帖进行深入研究,并长期坚持下去,这个过程即为“钻进去”。
经过对这位书法家法贴的长期钻研,对其书风特点有了比较深刻的认识,自己书写起来也比较能够得心应手时,再在书写过程中融入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形成具有自己风格特点的字,是为“走出来”。
练习大行书,可以临习一些古人书写的牌匾,横幅,对联,扇面等。现在有很多有集字功能的书法软件,也可以充分利用,可以对一位书法家的字进行集字重组,形成自己需要的形式进行临习。书法家选择方面,可选择米芾、王铎等书法家。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难行书字体设计临摹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难行书字体设计临摹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