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旧小篆字帖行书字体教程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1个相关介绍旧小篆字帖行书字体教程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古代书法家的楷书行书草书都写得非常漂亮了,为什么还要临摹隶书篆书等各种书法?
纵观历史,没有一位书法家能真正做到篆隶楷行草样样皆精,他们总是突出某一方面,即使是书圣王羲之,其最大贡献也是在行书上。
虽然如此,很少有书法家只习一二种书体而不习其他书体的,他们大多是五体皆习而主攻一二书体。以楷行草为主的书法家,同时也会临习篆隶,其原因如下:
1、篆隶是书法之根本。有人曾作了个比喻,如果把书法比作一棵大树,那么篆书是其根,隶书是其干,楷书是其枝,而行书、草书则是其花、叶。
学习书法首先要固其根本,方能枝繁叶茂,所以不管主攻何种书体,书法家都主张要学习一点篆隶。
2、从书体的演变化,先有篆书后有隶书,然后才产生草书、行书、草书,学习篆隶,能彻上彻下,知道书法发展历史,能更好地理解书法。
3、从用笔上讲,篆书是圆笔之本,以转为主,运以中锋,是草书的基础;隶书是方笔之源,以折为主,兼用侧锋,是楷书的基础。
学习楷行草者,再习篆隶,能更好地理解笔法之来源,从而夯实笔法基础。
4、书法五体一脉相承,其书理既有相通之处,又各具特点,相互学习有助于风格互补。
五体中,篆隶楷主静,行草主动。很多书法大家主张,以篆隶楷为主者,应适当临习行草,以提高其篆隶楷作品的灵动活泼之意;而以行草为主者,则应适当临习篆隶楷,以增强其行草作品的沉着端庄之态。
其实,这有点类似我们的饮食。专家告诉我们缮食结构要均衡,既要有鸡鸭鱼肉,也要有萝卜青菜;既要有各类菜肴,又要有大米白面;既要有精细食物,也要有五谷杂粮。如此,方能保障人体各方面所需。
大家好,题主好。我是其人。
我直接说临摹篆隶书的重要***:通过篆书能知晓中华文字的演变由来!楷书则是隶书演变而来!
咱们中国汉字文化的演变,从画点符号、象形文字,到篆隶楷行草,也体现了文字字体的传承和延伸。只有知其然才能知其所以然。书法也是如此。
古代的书法家,大多都是各种字体精通,会从各种字体一一临摹学习:篆书-隶书-楷书-行书-草书。通过这一系列过程慢慢练习积累,长期沉淀下来,形成自己的书法风格,在某个字体上得以发挥到淋漓尽致。
比如王羲之以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文明天下,但我们也知道,王羲之的楷书也非常了得。有资料记载,王羲之早年曾经花了很长时间练习汉魏隶书。
虽然这个问题提的有些怪异,但思考和回答这个问题还是非常有价值的。
书法无止境,临摹无止境。对于一个优秀的书法家来说,只要不断的广泛的汲取书法菁华才能实现自己书法内涵的深厚和丰富。如我不常说的书法戒布若算子,贵变化然后才能生动活泼,对于我们学习书法者来说,如果我们临摹练习一家书法作品,以后只临摹其中的一个字,我虽然掌握了这个字形,而不考虑同一个字的不同处理字形,势必会写成印刷体书法,就像活字印刷术那样,同样一个字刻或***出几十个同样的字模,在相同一幅作品的有那个相同的字便摆进一个,结果会怎么样。那还是书法艺术吗?那样的书法还有生命力吗?
那么我们该如何掌握同字不同结构布白处理的经典字形呢,就需要我们通过遍阅百家,掌握不同书法家不同书体或风格的字形,融会贯通到我们的作品中,就可以实现同字不同形,显得作品中的字各个鲜活生动。这只是列举一下,如果我们举一反三,进行一下发散思维式的思考。我们能够临摹学习更多的书体或字体,我们掌握的技法以字形以及各个书家独自的风格特点与表现技巧,我们自己的书法内涵自然就会更丰富。但需要注意的是,书法还是字体或书体界限清晰为我好。如果将诸体技法杂糅一团,未必是书法创新或发展主流。学习书法要打好基础,一步一个脚印为我好,一定不要好高骛远,盲目搞什么创新。书法的创新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甚至是可遇不可求,以免画虎不成反类犬,弄巧成拙。学习书法要先学会走在考虑跑或者跑酷以及搞什么水上漂、飞檐走壁的高难度技巧。如果天资过人,悟性人,多临摹学习几种书体或字体是没有什么不正常的。也还可以缓解一下临摹过程中的疲劳度,找一下新感觉,研究一下中国书法历史,都是可以的。但仍然要说的是慎言创新。
创新是功到自然成的事。
首先来说,这个问题是个伪命题,因为古代书法家并非每个人都去学隶书和篆书的,即使是比较常用的草书也不是每个人都精通的。但是源于科举制度的需要,楷书是每个书家必须要下的功课,而行书作为日常最常用的书体,也是书家比较擅长的一种书体。
唐代是楷书比较完善的时期,所以从唐代开始算起来,到清代,真正的楷隶行草篆,五体皆能的书法家并不多。唐代中期因为唐玄宗喜欢隶书,当时引起过短暂的隶书热潮,但也仅仅是少数人。因为,没什么条件的人想学隶书都找不到字帖。
都说颜真卿的书法有篆籀笔意,但我们并没有看见过颜真卿临摹过的隶书或者篆书,颜真卿的篆籀笔意应该是家学,因为他们颜氏家族一直都是大家族,祖上应该留下过这方面的资料,早期的时候应该是学过。
柳公权的书法应该就没什么隶书和篆书的笔意了,当时还有一些书家,例如张旭、怀素、李邕、陆柬之这些,都应该没学过什么隶书和篆书。
到了宋代,宋代讲究尚意的书风,最经典的书体就是行书或者行草书,宋四家中几乎都是以行书为代表书体,只有黄庭坚在草书上还有所成就,苏轼就曾经公开说自己写不好草书。而楷书在整个宋代都没有一个大家出来,篆书和隶书更别说了,仅有的几个人写的还可以,但也不是很有名气。
到了元代,出了一个顶级的人物赵孟頫,这是真的一个大家和全家,楷隶行草篆五体皆能。到了明代的时候出了一个文征明也是属于五体皆能的人物。但是最能代表他们个人风格的还是楷书和行草书。
古代的书法家,基本上都是文人,他们有些人就很喜欢研究文化,例如金石学、文字学等等,北宋的欧阳修虽然在书法造诣上比不了“宋四家”,但是他还是依靠自己的能力编撰了《集古录》,这个过程中就曾经收集、拓刻了很多古代的法帖、碑刻、金石等等,他的主要目的是研究文字和历史的,并非完全是为了书法的需要。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人的一生时间是有限的,现代人更是不如古人那么纯粹,因此学习书法的时候,与其想五体皆能,不如先精通一两样,多了,有时候并不是好事。可以根据自己的性格、兴趣,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书体,先把它学精了,再去学别的。
其实,这句话蕴含的道理很深!
正常的思维是,如果你能把楷,行,草都写得很成功,那么,你的隶书与篆书几乎是不用费很多的功夫就可以写得非常出色。
可是,为什么还要写隶书与篆书呢?这其中有一个深刻的道理,隶书与篆书都较刻板,虽说隶书有灵动,飘逸的韵味,可是,其横平竖直的原始结构就很难让人有艺术想象的空间。然而,也正因为其艺术想象空间狭窄,才更能激发你的想象力!也就是能把隶书与篆书写得更出色,更富于动感,灵感,那才是非凡的想象力,非凡的挑战!
艺术的顶峰总是给予那些富于挑战的,才华横溢的人!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旧小篆字帖行书字体教程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旧小篆字帖行书字体教程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