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刘楷书字体推荐作品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刘楷书字体推荐作品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有人评价刘正成、孙伯翔为近百年楷书第一人,你同意吗?
现在的人评现在的人受很多学术外的因素影响,还是不评论好。把它留给后人评,比如100年以后,让子孙后代评,他们会得出客观结论。建议现在只评100年前的,如清末民初的,大家都能无所顾忌的畅所欲言,效果也比较好。
这个命题里面存在逻辑上的不足,因为刘正成、孙伯翔都是当代书家,两个“第一"!那么则不成“第一”了!
***设刘、孙二位老师只选一个为“第一",那我个人也不同意这种看法。近百年,那么启功先生也是这近百年的楷书大家,以启功先生的楷书艺术创新、传统功力、书法教育贡献和影响力等等综合评价,应该不在二位之下。
另外,自古以来“文无第一",特别是书法,书法除了客观上技法高低,还有欣赏上的诸多客观和主观因素,而书法篆隶草楷行各体之中,楷体尤甚。所以…钟繇只称为“楷书鼻祖"而非称“楷书第一"。唐代楷书盛世,而其中又有欧、虞、薛、褚、颜、柳六座高峰,他们六人没有被当代和后世评出“第一”。颜鲁公楷书建树最丰、对后世影响之广大,但亦没有被后世评为“第一”。
刘正成和孙伯翔两位老前辈在传统书法上,下的功夫还是非常深厚的!
△刘正成作品
我个人的看法,刘正成先生作品个性挺强的,但“烟火气"还是浓了些,欠缺一点自然。书入“神品"必“自然"。但他对中国书法展现出国门起到推波助澜的贡献是无庸置疑的,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尊重的。
孙伯翔先生对魏碑几十年的钻研探索,用功十分深厚且理解深刻透彻融通化己。对中国当代书法最大的贡献是魏碑笔法的创新,使得后进研究魏碑者都可以通过这一便捷的途径,步入魏碑书法的殿堂。
“志行万里者,不中道而辍足",前辈书家们成就非凡依然奋勇前行,我们后辈岂能驻足停留!以此共勉,谢友!
楷书不能自成一体,也就是没有自己的楷体!一切临摹都属第三。写出自己的风格却没有传承价值可称第二!当然了,第一也好、第二也好、第三也罢都是各有秋色,难分伯仲。如果不把地位和金钱加进去,打死也没有谁服谁!在楷书没有自成一体之前,都老老实实练习创作,为争取第一打牢基础!
这种评价肯定是偏执的。别说一百年来,就说最近十年来都是毫无依据的。楷书究竟如何界定,它的内涵丶外延是什么?书法界也不是很有定论的,若是狭义上的楷书,他俩压根连边也沾不上,焉能楷则后世?广义的楷书,他们确实风神独具,卓而不凡,但跟民国时期的那些有名的楷书书家差距也不是没有,远难服众。更何况文无第一,艺无止境,动辄给艺术家排名定位实为不智之举。
我是雨夜构想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自古以来文无第一,就不知道这种说法是谁说出来的。
其实文无第一就是一个说法而已,可是这种说法也不是空穴来风,具体谁是第一也是有待商榷的。
小楷在书法艺术中只是一种字体,他不代表书法的整体水平,既然说这两位书法家是第一小楷,就应该被大部分人所熟知,就像古代王羲之,钟繇,现代启功,二田。也许是我孤陋寡闻,从来就没听说过此二人。没见过此二人的书法作品,无意贬低任何书法家,也没有资格评价任何一个书法家。在信息如此发达的今天,哪怕是那个偏僻角落发生一点特别的小事,也会在短时间内传遍整个网络。但我怎么就没听说过这二位呢!
要说到谁是第一,这是一个言论自由的年代,谁都可以发表一下言论,评价一下自己认为有评论价值的作品。但是评价的水平高低那就是参差不齐了,至于到底谁是第一,那就要看大家倾向于谁了,对谁印象好就选谁没问题,就像西方国家选总统一样。虽然选举制度是少数服从多数,可是这些多数也不一定就是对的,他们的选择都是利益所决定的,这也就是选举制度不科学的弊端所在。不管怎样还有很多人热衷于这样的选择,那是因为很多人都是盲从状态,人云亦云罢了。
书法界要是真的选一个第一出来,那问题可就大了,最起码有选择权的人就很多,比如现在各级书协的会员们,但是他们的话就那么权威吗?也不见得吧!不说书协的书法家,就说民间的书法爱好者也是不计其数吧!去问一千个人可能有一千个答案,谁能说的清楚谁是第一呢!
所以这个问题问的就是一个错误,恐怕这样的只有少数人认为的楷书第一,无法被大众所认可吧!不要考虑谁是第一了,考虑一下自己以后的温饱问题吧!
刘墉书法怎么样?
谢谢邀请。很高兴参与这个话题的讨论。古往今来,关于刘墉的故事一直成为一段***,但是关于他的书法却知之甚少。下面我从三个方面说说自己的看法。
一、刘墉其人?刘墉,康熙五十九年出生于山东诸城,他的曾祖父刘必显是顺治年间进士,祖父刘棨曾担任四川布政使,父亲刘统勋则是乾隆朝的一代名臣。刘墉成长在名门相府,家族成员世代为官,自小受到良好的教育。乾隆十六年中进士,历任翰林院庶吉士、太原府知府、江宁府知府、内阁学士、体仁阁大学士等职,以奉公守法、清正廉洁闻名于世。刘墉的书法造诣深厚,是清代著名的帖学大家,被世人称为“浓墨宰相”。
二、刘墉其书。刘墉的书法随乾隆年间的书坛风气而不断变化的。开始的时候学的是赵孟頫,后来又学习董其昌,再后来又学习很多诸多名家,博***众长。从他的书法作品中,很难看出他从行迹上模仿古人书法。比如他的行书《临初唐书轴》,笔画圆圆软软,细体会其筋骨,会感到沉着内含,最能体现刘墉的“绵里裹铁”的绝妙风格。虽然刘墉的书法以笔画丰肥为主要特点,但他却能常常出现细瘦如筋的笔画,忽肥忽瘦,变化无常,还表现了藏巧于拙、自成万态的情趣。有意思的是,刘墉非常喜欢浓墨,写字比较圆厚,不加连绵,空白宽大,在一种特殊的手法中,表现出独特的境界。不喜欢他的书法的人,评价他的书法好像“墨猪”、“兔粪”。
三,刘墉其人。刘墉是个非常不一般的人,他的书法实际上是和他的官位、生活环境变化而不断变化的。因为他是个罗锅,常常因为这个原因被人嘲笑,但是他却是个很能干的大臣,历经乾隆、嘉庆两个朝代,直到年近九十才寿终正寝。可谓德高望重,所以民间多有关于他的传说,很多还带有不少***色彩。但从书法角度来讲,刘墉的书法如同其人,值得书法爱好者研究。
这幅字不是刘塘的夲来面目,属临写作,要临肯定是比他写的好不多说!刘塘传说写字下过大功夫,锅还是书写姿势不正确造成的,就现在刘的字很值钱,因他的地位而言,没有他见不到的帖,所以他临学过的帖也很多,有消化不良现象,学董得舒朗少清瘦妍妙,学颜肉而少骨,与当官吃肉多有关,基夲是虞的路子规矩有佳,藏而不露,满肚学问字如人,处事圆滑不出锋,多少年来留英明!再多说明一点,我评论过不少书作,人物,并不是比人家高,历来学书人通病,眼高手低,没有一个大书家不说闲话不好,和人无完人一样,做饭的百分之百适合口味是不可能的!
清代刘墉,字崇如,号石庵。山东诸城人,与翁方纲、粱同书、王文治齐名,称为清四大家。
刘墉书法作品,楷书厚重端庄,行书因字有大小悬殊对比,笔画有较大粗细对比,而显得节奏感较强。墨色较浓,神***焕发。点画到位,温润丰满,隐含颜迹,醇厚高古,有天真之趣。
(下图为刘墉书法作品,个人浅见,仅供参考。不当之处,敬请包涵。)
浓墨宰相石庵
如果说书法作品也有上相不上相之说的话,刘墉的作品绝对属于不上相那种。
因为刘墉的作品看真迹和看网上电子图片绝对是两回事。
刘墉作品好不好,当然好,清朝四大家的说法不是空穴来风,可是为什么对刘墉作品的质疑声音那么大呢?我觉得和很多评论者看到的可能是网上电子图片有关。
先说说刘墉这个人,很多人对刘墉的认识大概离不开《宰相刘罗锅》里那个机智聪明天天与和珅斗法的那位乾隆皇帝的宠臣。
《宰相刘罗锅》的片头序幕有一个印章——“不是历史”,确实,真实的刘墉和《宰相刘罗锅》中的刘墉不太一样,少了几分狡黠,多了几分谦谦君子的风度。刘墉可谓出身在一个书香门第、清华世家,他祖父是进士,他父亲刘统勋也是进士,刘墉也是进士出身,官至体仁阁大学士,加太子太保,可以说位极人臣。
在书法上,刘墉学赵孟頫、钟繇、颜真卿、苏东坡,然而不受古人拘囿,自成一体,他的字初看又圆又软又滑,像一团团棉花,因此还有人说刘墉的书法是“墨猪”,但是刘墉书法细看会发现骨气洞达,绵里藏针。有人用“清、静、淡”三个字概括刘墉的书法境界,非常贴切。
刘墉在书法上的贡献是突破馆阁体束缚,乾隆皇帝是一个极其喜爱书法但是审美又不甚高明的皇帝,比较喜欢规范整饬的馆阁体书法,以致上行下效,馆阁体盛行,在这样的条件下刘墉敢于突破馆阁体牢笼自成一家,在书法史上影响甚大,呈现出的书法新面貌与当时的郑板桥、金农等相应。
回到开头的话题,如果见过刘墉作品真迹,会为刘墉那浓墨之下洋溢出的厚味儿十足的丰姿喝彩,不愧是清朝四大书法家之一。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刘楷书字体推荐作品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刘楷书字体推荐作品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