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行书字体如何分开粗细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行书字体如何分开粗细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大字行书和小字行书有何不同?
大字和小字的写法是不同的
苏东坡说,世间小字难于宽绰而有余,大字难于茂密。
总的来说,小字多用运指,腕辅之。大字多用运肘,臂和腕辅之。
同样的字,小字多用露锋,而大字应多用藏锋。
小字使转运用的更多些,大字提按运用的更多些
小字更善于表达清秀,大字更利于表达雄壮
所以,清秀一类的字,在写大字是要表现的开阔些。像练习欧体的如果写大字,最好加一些颜体的东西进去,才会更加相得益彰。
大至的写法和小字的写法有很大的区别。
第一是难度的区别,大字的笔法难度要远远高于小字的笔法难度。这也是书法界内要求原大还原古代书法的原因之一。
第二是笔画粗细的区别,写大字的时候我们要把笔画写得更粗一些,写小字的时候笔画写细一点也没有关系。比如说颜真卿的字放大了之后就很好看,而欧体放大之后就会显得略显单薄!
第三.写大字的时候我们最好是站起来悬臂书写,如果是写小字就不需要这样了,右手腕搁在左手上写也是可以的。
第四.大字一般适用于写牌匾,写对联的场景,而且小字多用于写书信,做作业的场景
一、大字行书比小字行书难掌握
小字行书运笔动作相对简单,字的结构也容易写到位,而写大字需要的动作幅度变大,字越大结构越不好掌握。
二、大字行书有浓淡枯湿的变化,而小字行书墨色变化小。
笔者以为,大字行书与小字行书的主要在于以下几点。
一、笔法不同。
笔法分为篆㨨笔法和一拓直下法两种。一般来说,大字行书用篆㨨笔法,小字行书用一拓直下法。大字行书如黄庭坚、王铎、傅山等,他们的不少字法取自圣教序,但笔法则主要取自怀素自叙帖、颜真卿祭侄文稿等。小字行书则一脉相承于王羲之,王献之,智永,赵孟頫等。
二、章法不同,
大家行书一般用长线条多,以展现大的空间布局与豪放之情,如江河奔腾不息,气势磅礴。小行书以显精致之美,如众星云集,天女散花,珠圆玉润。
三、墨法不同。
大字行书需要墨有枯湿浓淡之变化,有时还会用涨墨以展现块面,而小字行书变化较小,如兰亭,赵孟頫的行书,墨法几无变化。王铎大字行书则可见丰富的墨色变化。
不尽之处多矣,容后再叙。
练字写篇章字总大小不一,该怎么改进呢?
好巧,最近有个朋友也给我留言问这个问题,我练的实用行书(25字/分钟左右),就以行书的角度来聊下这个问题;
你的叙述中,有这几个问题:字大的很难缩小写,字小的也很难放大。还有这些字排列的上下不齐。 先说第一个问题:
字和人一样,有的字天生就是“姚明”,有的天生就是“郭敬明”,肯定是不能穿一个均码的衣服的!我们手写的字,怎么可能写得大小一样呢?又不是打印的字!
字的有收有放,我做得也不太好,但有着基本的认识,如下图:我、每、都、成、勤等字,都需要写得稍微放一点,因为这类字,往往有较长笔画或笔画较多;若是写得太小,不好写倒是其次的,而且,结体与笔画,你是肯定写不好的!
而适合写得比较小的字,如:个、人、一、才、的等字,但是,我写得还是略大,原因是:下图书写时,比起实用速度略慢了一点,这些图就是为了之前回答问题写的;
真正达到实用速度写行书,必然是有收有放,有大有小的。刚才说的几个字,应该写得再稍微小一点的!
但漂亮的实用行书,字的重心,基本上在一条线上的!这个需要的是长期书写的良好手感,也需要端正坐姿,为什么这样说呢?
正如科目三“直线行驶“”时,教练肯定会告诫你“双眼直视前方”,这样,才能走直线,而如果你的双眼注意力在近处,注意着近处的实线,往往开着开着车就开斜了!
你写字时,若是眼睛离纸太近,那往往容易写歪的! 所以,你不但要有大量的书写增加良好的手感,同时也要注意坐姿!
坐姿如下图参考:
好吧,我的坐姿也不太端正,所以,重心往往没在一条线上,回答这个问题时候,也是发现自己的问题的时候!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行书字体如何分开粗细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行书字体如何分开粗细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