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楷书与字体的关系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楷书与字体的关系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楷书的形成成为汉字发展史上古今文字的,分水岭?
楷书的形成不是汉字发展史上古今文字的分水岭,是指隶书。
在汉字的历史上,人们通常把秦代之前留传下来的篆体文字和象形文字称为“古文字”,而将隶书和之后出现的字体称为“今文字”。因此,“隶变”就成为汉字由古体(古文字)演变为今体(今文字)的分界线。究根溯源,这样的转变倒是与汉字的书写载体有些关联。
为何古人写楷书都有隶书遗风?
明代张绅《书法通释》云:“古无‘真书’之称,后人谓之正书、楷书者,盖即隶书也(即隶楷),但自钟繇以后,二王变体,世人谓之‘真书’。”《宣和书谱》称:“在汉建初有王次仲者,始以隶字作楷法。所谓楷法者,今之正书也。人既便之,世遂行焉。于是西汉之末,隶字石刻间染为正书。降及三国钟繇,乃有《贺克捷表》,备尽法度,为正书之祖。”由此可见,汉代隶书逐步发展定型,成为占统治地位的书体,并由此派生出了楷书体,所以古人写楷书带有隶书遗风就不足为奇了。
我来回答几句吧。
首先要知道什么是隶意?按我理解,隶意应该指隶书的影子吧,也就是蚕头燕尾。
第二是古人要看古到什么时候。唐朝颜真卿的楷书还有蚕头但没有燕尾,柳公权的楷书就基本上没有蚕头燕尾,也就可以说没有隶意了。
第三是现在很多人写字也会有隶意的情况,为什么一定要古人才有呢?
对于古人写的楷书都有隶书的遗风这个问题,应该用一定的时间段来回答。我们都知道楷书是隶书演变而来的,因为隶书是我国书法史关键的纽带,上联小篆,下系楷书。当然,在清代中期以后楷书几乎就没有了隶书的影子。那么楷书与隶书的转折点在哪里呢?下面用我知道的一些知识分享给大家,也不知道对错,请朋友们点评。
在魏晋后期,楷书迅速形成和发展,隶书虽然没有被废弃,但变化不多而出现了一个较长的沉寂期。在这个时期,唐代兴起,也是隶书与楷书的过渡期,这个时期的楷书的字体都有隶书的影子。
唐代初期的书法大家欧阳询,他可以说是隋,唐两代人,在隋代欧阳询的书法享有较高的声誉,到了唐代,年近古稀的欧阳询还在“宏文馆教授书法。欧阳询的书法由于熔铸了汉隶和晋代楷书的特点。著名的【欧体】有很浓的隶书遗风。
唐代第二位书法大家颜真卿,:其楷书端庄雄伟,气势开张,世称“颜体”,有他独特的风格和笔法。他所留下的碑帖很多,后世的书法家认为从他的一些碑帖中可以找到“圆笔”的痕迹,和其他书法家的“方笔”不同。在他的作品中,隶书的遗风越来越少了
有人说书法的基础是笔法而不是楷书,这样说是不是颠倒是非了?
所谓楷书,每个时期的定义是不同的:晋代以前,有一段认为隶书,即为楷书。其实楷书,就是能反应和表达汉字基本结构的规范书体。今天,大家所泛指的楷书,即是唐楷,也就是自唐以后人们认为最规范的字体,所以书法界称之为“唐楷”。
窃以为,学习书法,从能反应和展示汉字基本结构和风貌的书体,临习均可,诸如:隶书、魏碑、唐楷等。但是笔者以为不管书法学习到哪个时期,还是要把唐楷这一课给补上,因为只有唐楷的使、转、韵、收,才真正包含了今人对书法的审美认知。
说笔法是书法的基础至少不全面,逻辑层次也不准确。至于作为书法五体之一的楷书,更不能说成是书法的基础,篆书隶书都成于楷书之前,照此说法那钟繇之前中国就无书法了?显然是不可能的。
笔法即是用笔方法,在传统毛笔书法中,笔法是技法的关键,也是书法艺术境界的主要体现元素之一,注意,是之一,是重要而非充要条件。也就是说,笔法不仅是基础之一,也是高端艺术、至高境界的体现,但把笔法直接定位为书法的基础,不仅逻辑上有漏洞,内涵也不准确。
“用笔千古不易”,古人对书法中的笔法历来十分看重,无论古人今人,书法玩到风格气象境界的高度,重点之一还是玩笔法,因为它贯穿于书写过程及书法的始终。但是,书法的基础除了笔法,还有字法,墨法,以及章法等。从技能层面,能上升到“法”的称谓,都可视作书法的基础元素。从风格境界层面,除了笔墨章法,还有“气”的因素,比如匠气、文人气、君子气等等,这取决于文化性情,但也是书法之所以成为书法的基础构成。
好的书法必然要见好的笔法,但好的笔法未必尽是好的书法。今天的书法圈里,有人是只玩笔法的,且把笔法玩成了小技,线条质感张力都不错,但除了技法式的笔法,字法章法丑陋不堪,但依然有不少人捧臭脚,大吹特吹大抬特抬。这就是以偏概了全,把笔法看作了书法的全部。这也或是当今丑书褒贬之争的问题根源之一。
抱庸浅谈。插图为抱庸硬笔习作。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楷书与字体的关系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楷书与字体的关系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