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明清时期楷书字体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明清时期楷书字体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明清两代楷书最厉害的是谁?为什么?
傅以渐生于明万历三十七年(1609年),清顺治三年(1646年)一甲一名进士,为清朝开国后第一位状元,授弘文院修撰。历官国史院侍讲(顺治八年)、左庶子(九年)、秘书院侍讲学士、少詹事、国史院学士(十年)。1655年因“条上安民三事”,获得顺治赏识,加太子太保,改国史院文学士。先后担任《明史》、《太宗实录》纂修,以及太祖、太宗圣训并通鉴总裁。又被指派作《资政要览后序》,撰《内则衍义》,复核《赋役全书》。顺治十五年,和学士李霨一起主持会试。不久,加少保,改武英殿大学士,兼兵部尚书。傅以渐官至一品又加封太子少保,成为封建皇朝中极其少见的“超一品”官员。后不断上书请求退休,回归故里。终于顺治十八年(1661年)解任。逝世于清康熙四年(1665年)。
明代杰出的画家、文学家,也是著名的书法家文徵明是当时“江南四大才子之一”,他的书法可以说是明代书法的代表,而他的小楷在当时堪称无人能比,被誉为明代楷书第一人。
(下图第一行三幅是文徵明小楷作品)
清代的姚孟起是最为杰出的楷书大家,他临写的《九成宫》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被誉为第一临贴范本。
(下图第二行三幅是姚孟起临写的《九成宫》作品)
契茶以为,明末清初黄道周,当属明、清楷书最厉害的书家。众所周知,楷书因法度森严,故法古不易,创新更难。而黄道周恰恰在这一高难领域另辟蹊径、自成一体,成为明、清最具创造力的书法家。
黄道周楷书师承钟繇,却又不限于钟繇。从黄道周的传世作品中可以清晰发现,其楷书既有钟繇楷书的古拙厚重、巧趣精细,同时兼具王羲之楷书的清秀飘逸、温润含蓄,欧阳询楷书的劲峭紧结、刚健险绝,颜真卿楷书的端庄雄伟、坚实宽博,苏东坡楷书的豪迈跌宕、率真自然。黄道周楷书融古通变、成就斐然,具有独特而明显的个人风格,是名副其实的楷书大家。
黄道周不但师承渊源、学养深厚,而且个性强烈、人格崇高,是中国历史上书品与人品高度统一的书家之一。黄道周抗清被俘,大义凛然,刑场之上,再拜南方,撕裂衣服,咬破手指,从容***:“纲常万古,节义千秋;天地知我,家人无忧。”刑前大呼:“天下岂有畏死黄道周哉?”随后头断身殒,兀立不仆。死后留“大明孤臣黄道周”七个大字。
黄道周54岁小楷册页《诗翰》,其法度精严、不流凡俗、行距疏朗、结体错落,当属楷书精品。以下附《诗翰》局部***原图及诗文,以飨读者诸君。
己卯初冬。戴伯闇过集草堂赋得万籟此俱寂。依韵和之。
邛唐何所有。瓦屋及松楹。已过希夷径。合无钟磬声。鹿田依竹贵。鸟道入林亨。对榻思前日。乌丝双髩明。
晚清林则徐先生,在青年时期,受佛教思想熏陶,常常忙中抽闲背颂佛经,他说:"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
林则徐曾用蝇头小楷写《阿弥陀经》等五种经咒,终生带在身上。经本只有四寸多长,三寸多宽。当上海佛学书局要再版他的***抄本时,经放大影印,才能看清其中的文字。
他的书法学钟繇、张芝、王羲之、王献之等。在楷书方面尤喜文征明和董其昌书法。在它的楷书作品中,有这两家楷书的影子。
林则徐小楷《佛说无量寿经》,笔法精妙,文雅而清健有力。书于道光17年(1837年),林则徐52岁,为宫保尚书陶澍贺寿。蓝色纸张,册页,金泥。美国印第安纳波利斯艺术博物馆收藏。
(个人浅见,仅供参考。不当之处,敬请包涵。上图小楷书法作品《佛说无量寿经》为林则徐先生书。)
应该是赵孟頫。
仅仅就他的书法水平来说,已经是开创了明清两代书法风气的先河,五百年来此一人。
可以说,赵孟頫,他以一人之力开创了元明清三代书法艺术的审美先河。对古人来说,他说帖学书法集大成者,对后人来说,他是明清五六百年书法艺术的祖师爷。
因此相对赵孟頫来说,往后的董其昌和文征明,他们的书法地位自然是比不上赵孟頫的。
楷书的背景?
楷书形成于汉末、魏晋,全盛于隋唐。也称作“真书”、“正书”。它吸收隶书结构匀称明晰的优点,把隶书笔画的“波折”改为平直,把隶书形体的扁平改方正,书写时比隶书更方便,一直沿用至今。
我们现在看到的魏晋时的楷书,离篆隶不远,形体古朴自然,但无严谨的法度约束。隋代以后,楷书注意法度,结构整齐、方正,书家层出不穷,以颜真卿、柳公权等人成就最高。宋元明清的书法家都以唐以前楷书为规范,近代以至当代学书者更是如此。
楷书又叫真书,是中国书法的五种书体之一,按照朝代分他它包括魏碑和唐楷,按照大小可分为大楷、中楷和小楷。因为楷书字型规整,适合作为初学者的楷模,所以被称为楷书。
楷书是由隶书发展演变而来的一种书体,最初形成于东汉时期,而据史书记载,最早楷书是由王次仲所创造。
著名书法理论家张怀瓘在他的著作《书断》中说:次仲始以古书方广,少波势,建中初,以隶草作楷法,字方八分,言有楷模。”从这句话中也能看出,王次仲是东汉时期的人。
而从我们现在看到的书迹来看,最早的楷书当属被称为楷书之祖的钟繇的楷书,钟繇字元长,三国时期魏国人,善书法,尤其是楷书。
他最著名的代表作是被称为“五表”的小楷作品《力命表》、《贺捷表》、《宣示表》、《调元表》、《荐季直表》。虽然真迹早已失传,但是从现存的宋拓本中依然可以一睹“楷书之祖”的风***。
我国的楷书,虽然在东汉时期已经有萌芽,但是真正文人化的楷书的出现还是在魏晋时期,楷书从民间萌芽走向书***统,作为一种时尚被当时的文人士大所学习。
而其中最著名的就是钟繇了,他是一位非常勤奋好学的书法家,说他勤奋是因为他学习书法已经到了痴迷的状态,睡觉的时候在被子上画字、和人聊天的时候在地上画字,每次上厕所都很久出不来,因为他在厕所练习书法呢。
说他好学,是因为他曾经为了一部书法秘籍,钟繇的《笔法》,派人把韦诞的墓给盗了。他在书法上善于思考、勤奋努力,最终总结创造出我们现在使用的楷书,名留青史。
钟繇创造楷书以后,王羲之又加以改造,把钟繇楷书里的隶书的笔画全部去掉,是楷书完全成熟。到了唐朝,楷书达到它的鼎盛时代,出现了很多楷书***,比如颜真卿、柳公权、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等等。
总之楷书由隶书演变而成,经过钟繇、王羲之的改造而成熟到唐代达到鼎盛时期。
尊卑等级很严的古时宫廷,是怎样规定本朝及属国的文书字体篆楷行草章魏隶的应用要求的?
商朝、商朝、周朝文字还没有普及,用于祭祀的龟甲上刻的叫“甲骨文”,青铜器上雕刻的叫金文;秦始皇统一六国,统一度量衡,废除了各国文字,选用了简单明了的小篆作为通用文字,替代各国繁多的字体。
汉代就渐渐摒弃了秦代的小篆,***用了隶书,东汉时期除了隶书,有了楷书的起源。钟会的父亲钟繇发明了真书,就是楷书的前身,汉子发展趋于完善。晋代盛行行书,介于隶书的简单随意和楷书的工整中的一种字体,王羲之就是代表人物。
宋代也是在行书和楷书改进下,宋徽宗、秦桧这些人人品不怎么样,书法还是不错的。瘦金体是宋代改进的行书体裁,也就是输入法中的宋体,汉字完全成型。除去清朝局域使用过女真文,元朝使用过蒙古语,其余的都是汉语,和现在没有大的区别。
导语:这个问题相对来说非常专业,并且很难回答。每个朝代对于文字的要求是不一样的。这里仅能简单描述一下,算不上回答。
中国有文字记载的时代大概有三千多年,夏、商、周三朝无论是官府还是民间百姓使用的基本是甲骨文、金文。不过因为不同时期,不同诸侯国之间有很大差异,辨别起来比较困难。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了战国末期。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了中国,秦始皇的一个伟大的历史功绩就是统一文字,将各个诸侯国的文字字体进行了统一。官方统一要求在文书上使用篆书。后期又有了隶书(官方使用的简化的篆书)。到了西汉时期,宫廷官方基本使用隶书。三国曹魏时期,钟繇创立真书(楷书),到了唐朝,楷书非常盛行,唐楷成为了后来汉字的标准字体。汉末出现了行书(介于真书和草书之间的种字体,兼有楷书字形易识,又兼草书书写快捷之长,所以至今与楷书一样成为常用字体)。 到宋朝在楷书、行书的基础上增加、使用 宋体字。清朝再增加、使用黑体。至此汉字的演化已臻完善。
古代宫廷文书要求不同
古代等级要求森严,上书时的字体基本都是通用型的。因不同朝代,通用的字体是不一样的。如***建立的皇权,基本都是使用汉字。字体上有隶书、楷书、还有[_a***_]等等。而少数民族***,基本保留本民族的语言。比如元朝官方的文字使用的是八思巴文,汉字的字体很少见到。清朝要求重要的文书,需要有满、蒙、汉三种文字。
对于属国要求使用什么文字,在下确实不知。望知道的给予帮助。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明清时期楷书字体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明清时期楷书字体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