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小篆字体对照表汉字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小篆字体对照表汉字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大篆、小篆都是什么时代的书法?它们都有什么区别?
整个篆书系统从殷商开始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甲骨文、大篆、小篆。大篆又称箱文、钟鼎文、金文
大篆是从般商甲骨文到秦代小篆近千年间使用的主要文字。金文,主要是周代青铜器的铭文,属于大篆的体系,有着浓郁的文化气息。金文铭刻于铜器,它不像甲骨文书法,偶尔还能在色甲鲁骨上见到毛笔书写而未及契刻的痕迹。
广义的大篆是相对于秦朝规范后的小篆而言的,可以包括秦统一之前的所有文字,如夏、商的金文(钟鼎文)(相传为夏朝伯益所创)、周朝的籍文(史传周室王太史籍所作)。实际上它们只能是长期逐渐形成,朝廷让个人或小集体收集加以规范并再创造一部分而成。它的特点大略如下:
1、汉字源于象形,大篆因为较古,所以最大的特点是多数象形(中间也有意会字);
2、汉字的发展是个漫长的过程,现在的简直方正是社会发展中因交流的需要而逐渐形成的,同为时间短的原因,大篆的笔划比较繁复(同形重叠较多);
3、因为介质的原因,大篆多为硬物刻划,所以笔迹平直且粗细均匀;
4、笔划平直、形多弧状,前期的硬瘦些,后期的稍圆润,弧直划交错结合成字;
5、经周朝规范过的籍文形体更加规整,笔划更加匀称,并逐步摆脱了象形的束缚,打下了方块形体的基础;
6、从直观上给人雄强凝重、严整而有韵致之感,这实在是客观书写物的限制加上人们生性追求美感自觉规范产生的结果,比照今人的思想当然更接近自然法则。
秦小篆的特点是在大篆的基础上删繁就简,废除异体而创,统一了全国的文字。这种书体较大篆更趋简化,线条圆匀,字呈竖势。是我国汉字的一大进步,也是汉字发展史上一次重要的里程碑。为后来楷、隶、行、草诸书的变革开辟了广阔的道路。小篆有的是铸造在铁器上,有的刻在石码、石碑上,从目前所见的实料看,秦小篆一般铸造刻在铁器及度量衡器、符印、货币、诏板上。章法自然,结字端庄,分行布白工整。较大篆更为规范
区别是,商篆字富于装饰,整篇字型大小不一,章法乱石铺街。周篆删繁就简,横有行,纵有列,方园兼备。
石鼓文,上承周篆,下启秦篆,是这一过渡时期的字体。
秦篆,主要指秦代前后时期的字体。石鼓文对秦篆影响较大,学小篆也可看看石鼓文。
大篆,是青铜器时代就有的!大概在先秦早期,殷商甲骨文之后。在此期间,王朝为了祭祀,庆典等,在青铜器上作了文字,文字也逐渐规范化,代表做有《蛮公鼎》,《发盂鼎》,《散氏盘》等,后期的石鼓文也属于大篆。到了秦始皇时期,李斯把全国各地的诸侯国文字进一步规范,形成统一的秦朝文字,线条粗细差不多,结构端正,字形方整,从形成了小篆文字。从此,中华大地上不再有奇形怪状的文字,如楚简等。
从时间上来说大篆就是秦朝以前的文字,秦朝统一六国,秦始皇统一文字,皆用秦篆,即后来的小篆。大篆起源于甲骨文,西周时代最为流行金文大篆,金文是经书写、制范,再浇铸而成的文字。大篆相较于小篆节奏单调一些,小篆笔画更加圆润,结体略长,易于书写。
篆书流行于殷商到秦代,春秋战国时期,中华大地诸侯争霸,诸侯国林立,正是因为诸侯割据地域分治,出现了“言语异声,文字异形”,大篆便是通行于秦国及西周故地的一种文字。这种文字风格浑厚,朴茂自然,用笔圆劲挺拔,圆中带方。秦统一之后发起了“书同文”运动,***用李斯的建议,在沿袭西土文字基础上,推出了小篆作为国家的统一文字。小篆属于线条化文字,藏头护尾,不露鋒芒是其线条特点,圆润中又颇有筋力,点画间均衡匀称,字形修长、端庄、平正。这是它与大篆的区别。
小篆后面是什么字?
小篆后面是隶书。汉字经过了6000多年的变化,其演变过程是: 甲骨文 → 金文 → 小篆 → 隶书 → 楷书 → 行书 (商) (周) (秦) (汉) (魏晋) 草书 以上的“甲金篆隶草楷行”七种字体称为 “汉字七体”
哪些字在小篆体里是找不到的?
这个具体不太好说,小篆前期是秦国统一后李斯作为统一文字使用的,其实这个和现在字体里面的小篆还是有区别的,当时是叫做秦篆,后期逐渐演化,篆书也有了变化,到了唐代基本上是强弩之末了,风格延续下来的较少,到了清朝又开始百花齐放了,只不过秦篆的风格也缺失很多。具体可以找些相关年代的书籍做对比,如果说缺少哪些字体,个人觉得可能会是些生僻字可能没有。但还是需要实际验证才能有答案!
謝謝邀請,很高興回答這個問題
首先關於您問題中所提到的小篆,按照傳統的認知,是從甲骨文-金文到隸書-楷書之間的一種過渡字體,《說文解字-序》載:“秦始皇帝初兼天下,丞相李斯乃奏同之,罷其不與秦文合者。斯作《倉頡篇》。中車府令趙高作《爰歷篇》。大史令胡毋敬作《博學篇》。皆取《史籀》大篆,或頗省改,所謂小篆也。”即秦統一後,丞相李斯上奏以小篆爲官方字體統一文字,這也是現在人們的普遍認知,但實際上並非如此。首先從出土文獻來說,戰國時期的秦簡,比如里耶秦簡以及睡虎地秦簡,都使用的是秦隸書所寫,除了極少數碑刻和戰國晚期青銅器有部份小篆文字之外,沒有一部出土文獻或者簡冊是用小篆書寫的,所以一種推測是,小篆只是當時的一種類似美術字或者標準體的書體,并不是一種普及的書寫文字,這個也可能於秦朝統一僅十餘年就滅亡有關。另外從時間上來說,從戰國時期的出土文物來看,隸書已經出現並且普遍使用,至少從時間點上說是在秦統一推行小篆之前。所以小篆並不是從金文大篆過渡到隸書的中間字體。
接下來回答關於哪些字是小篆裡沒有的
秦三倉《倉頡篇》《爰歷篇》《博學篇》,至漢後合併爲《倉頡篇》,所載字頭僅四五千,也就是說真正的秦小篆只有四五千餘,至東漢許慎作《說文解字》,自序中記收錄字頭九千三百五十三字,以小篆爲字頭,這四千多的差額多爲漢後所補,再加上唐代李陽冰竄亂後,宋代大小徐奉旨修訂,又補了幾百新附字,現存《說文解字》共有九千八百三十三字條,加上重文,共有一萬餘小篆字形,這一萬餘小篆字形可以說是傳世流傳至今的小篆。《說文解字》作爲天下第一書,流傳千年,其餘字書種種皆以《說文》爲宗,其中一個原因是許慎創制了五百四十部首,以爲字原,又稱爲字母,即萬字之母,自此以後字皆可以字解之。另以六書爲綱,統領漢字,後世稱爲字聖。後世文字雖又孳乳萬千,仍不脫《說文》之宗,但《說文》之外多爲俗寫、別寫,鮮有流傳通用。所以如果以正字來說,小篆也就一萬餘個,但要按部首組字,也可以組出你要的小篆,不過爲別寫、俗寫而已。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小篆字体对照表汉字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小篆字体对照表汉字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