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草书在字体要求上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草书在字体要求上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学习草书要有什么基础?
也有楷行没练好就练草书的,但是走不远,功底不足,又回头练好楷行,再练草书。我认为,楷行练耐心即功底,草书练精神即通畅,即如行云流水,一气呵成,不拘一格。
以我们的经验来说,学习草书最好要有篆隶楷三者任意一种的基础,然后要有一定的行书基础。
不过这样说有些人又会抬杠,说草书出现在楷书以前,为什么要有楷书基础呢?其实不能这样理解,从今人练习书法的角度,并不一定要以书体出现的先后顺序来定。要有篆隶楷三者任意一种的基础,这样写草书才不至于油滑。
再以当代草圣林散之先生的经历来实证说明。林散之并不是一开始就写草书的,而是从16岁开始写唐楷、魏碑,现在看他的临帖写得非常好。三十岁以后林散之开始学习行书,六十岁以后才开始学草书。
林散之总结认为,若没有六十岁以前的楷书、魏碑和行书基础,他的草书肯定达不到这样的成就。为此他告诫初学者:“学楷书之后,应由楷入行,不能一步就入草书。不然易于狂怪失理,钉头鼠尾,诸病丛生。”
喜欢草书的朋友,应该打好以上基础,然后再入草书,估计更能得心应手。
附图分别为:林散之临《张迁碑》局部、林散之楷书题字、林散之楷书
更多书法技巧文章,欢迎关注【麓风轩】书法公益课堂
草书不好学。草书对笔的控制能力要求更高;同时,草书对于写字速度和连贯性、笔画位置的准确性都有很高的要求。
草书中对笔画有减省,有替代,有归纳,所以对草书的学习要求更精细。
之所以说要求“更准确”,就有《草诀歌》上说,“长短分之去”,就是将汉字最后一笔长短之分,就是两个字。
另外,我的经验,草书的学习,基本上就是将汉字重新学习记忆一遍,不,不是一遍,是无数遍,因为记不住,所以就得记很多遍,其中甘苦只有学了才知道。
学习草书需要行书的基础,学习行书需要楷书的基础。我们说,行书是楷书的简化形式,而草书则是行书的简化形式。
从情感上来说,草书是情感的宣泄,主张的是疯狂,淋漓尽致。而行书则是河流之水,哗哗流淌,既自然流畅,又粗细流兼有,情感平和地有节制地流出。而楷书则是细细的表露。
从书写速度上来说,楷书一笔一画,是慢速;行书笔画连贯,是中速;草书纵横捭阖,是极速。
我是一人。这个问题其实不是那么好回答,因为争论的点很多。
学习草书到底需不需要基础?我个人觉得需要。
上图王羲之《十七帖》中的草书“草”字,王羲之的这个“草”,不好临写。
有一些人觉得草书不需要任何基础,有些人觉得书法需要灵感。
这一种情况是真实存在的,有一些人把“草书”神化之后,写“草书”看感觉,拼天赋,“自然天成”是最好的状态。
草书当然不是靠感觉,无本之木无源之水,超越其他人,超越自我就能写好草书的吗?
超越确实需要一定的基础,有一定的控笔能力。因为草书已经存在超过1500年,草书不仅仅是写得快一点,字简化一点。草书有草书的要求和规则。
中国书法的五种书体是什么?
中国书法的字体大体分为篆书、隶书、草书、行书、楷书五种。其各自的特点为:
篆书:篆书是大篆、小篆的统称。笔法瘦劲挺拔,直线较多。起笔有方笔、圆笔,也有尖笔,手笔“悬针”较多。大篆指金文、籀文、六国文字,它们保存着古代象形文字的明显特点。小篆也称“秦篆”,是秦国的通用文字,大篆的简化字体,其特点是形体字体宽扁,左右舒展,平衡对 称,整齐均匀。
隶书:隶书是从篆书发展而来的,隶书是篆书的化繁为简,化圆为方,化弧为直。其结构特点是字形扁方左右分展、起笔蚕头收笔燕尾、化圆为方化弧为直、变画为点变连为断、强化提按粗细变化
草书:草书形成于汉代,是为了书写简便在隶书基础上演变出来的。特点是结构简省、笔画连绵。
行书:行书是介于楷书、草书之间的一种字体,是为了弥补楷书的书写速度太慢和草书的难于辨认而产生的。特点是既工整清晰,又飞洒 活泼。
楷书:楷书也叫正楷、真书、正书。由隶书逐渐演变而来,更趋简化,横平竖直。字体方正,规矩严整。
中国书法的五种书体是:篆隶草楷行,即篆书(大篆小篆)、隶书、草书、楷书、行书。
书法是我国的传统艺术,汉字的表意性及其独特的结构,为艺术提供了前提条件。书法字体的发展以篆、隶、草、楷、行为顺序。
篆书是一种呈现曲直相映乐趣的文字。包括甲古文,金文,石鼓文,大篆及小篆。一般将秦以前的古文及籀文称之为「大篆」,而由李斯整理出来的文字称之「小篆」。
隶书的出现,是为了因应日益繁复的文书处理。为适应快速书写的要求,秦狱吏程邈作出了这种方广字体,改变了篆书的结构,强调横平竖直、间架紧密。隶书写起来比篆书方便很多,为后代子孙节省了许多宝贵的时间,在学术上亦具有极大的价值。
楷书是在汉朝时以隶书字体作楷法加以改进的书体,今人称之为正楷。由于楷书写起来又比隶书方便,因此汉朝人民都***用它以适应实际生活的需要;楷书至唐代大盛,书家如颜真卿,以雄健恢弘的气势独树一格,影响后世甚巨。
行书介于楷书与草书之间,方不如隶书,圆不如篆书,换言之就是楷书的变体,因写起来像人行路,故称行书。一般认为行书起于东汉刘德升,至魏初锺繇稍变其异,二王造其极,行书乃大行于世。行书写起来十分方便,能达到赴速应急的目的。历代有名的行书作品多如恒河沙数,而尤以东晋王羲之的「兰亭序」为第一书迹。
草书包括章草、今草、狂草、行草、一笔书等,其结构省简、笔划纠连,书写流畅迅速,不易识别;然而也由于有以上的特点,故有「书已尽而意不止、笔虽停而势不穷」之妙。
在五种书体中,草书是最具抽象艺术特质的。历代能草书者,如东晋王献之、唐代怀素以及近代的于右任等,均能乱中有绪,独树一格。
书法分为篆书、隶书、楷书、行书、草书五种书体。
篆书是我国最早的书体,包括甲骨文、金文、楚简等。
隶书是在篆书的基础上发展而来,主要有秦简、汉碑、摩崖、徒刑砖等。
楷书是从隶书演变而来,从时间划分包括魏碑(六朝墓志、造像等)、唐楷两座高峰。从形状上分为大楷、中楷、小楷等。
草书也是从篆书隶书发展而来,主要有章草、今草等。
行书是最适用的手写体,从上述书体尤其是楷书演变而来,介于草书和楷书之间的一种书体,包括行草、行楷两个类型。书圣王羲之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尽人皆知。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草书在字体要求上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草书在字体要求上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