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苏轼字体草书特点作品欣赏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苏轼字体草书特点作品欣赏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蓬莱阁苏东坡碑刻的原文?
答:卧碑亭因为有横卧的石碑而得名。碑正面刻的是苏东坡行草 《题吴道子画后》,背面刻的是苏东坡的正楷石刻《登州海市》。他的草书非常有特色。开始时,字小而正规,刚劲而清秀,到了年款后5行,笔锋豪放飘逸,并且年款前后的书风有明显的差异,不像是一气呵成的。
***物工作者的反复查证,发现年款后的5行文字,是东坡的另一篇文章《跋吴道子地狱变相》的一段。
由此推论:原石刻《海市诗》刻成 以后,意犹未尽,又在背面刻文《题吴道子画后》,恰恰诗又少于碑 面,不得已只好在《跋吴道子地狱变相》中,摘取意义相关的一节,来 填满碑面。
因两段文字的意义相近,所以后人很容易将其合二为一。此卧碑是蓬莱阁内珍贵碑刻之一,有着重要的历史资料价值和 书法艺术价值。
旁边还有清朝人龚保琛题的联语:“海市蜃楼皆幻 影,忠臣孝子即神仙。”
苏轼的书法格调高在哪,在传承中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就是一幅书法作品的内涵,符合正统的观念和审美意识。比如"正大气象"在历代许多书家作品中都有所体现,苏轼的作品也不例外。
以苏轼《黄州寒食诗帖》作简单分析:在结构上苏轼主张"大字难于结密而无间,小字难于宽绰而有余″。在此帖中得到充分应用。在章法布白上通过字形渐变小,字形渐变大,速度由慢到快,笔法由粗到细,字距和行距疏密变化。这些艺术处理技法,反映他心潮澎湃,悲苦齐涌的情绪。是诗、书、情、完美结合的经典作品。苏轼自云:"我书造意本无法″。"自出新意,不践古人″。
此帖在伟岸风格中有"正大气象″。天真烂漫,大巧若拙。字里行间飘荡着他过人的才华之气。
宋代尚意书风在以他为主的倡导下,发扬光大,起了很大推广作用。以下书法插图为苏轼《黄州寒食诗帖》。
(个人浅见,仅供参考)。
谢谢邀请,不好意思,我既看不太懂,也不太喜欢苏轼的书法,跟他相比,我更喜欢黄庭坚的书法。
但是苏轼是大家,自有公论。
在我看来,一个人的书法,如果能够自成一体,自圆其说,还让人看着美,这就了不起,这就是大家。
但是我确实不知道好在哪儿,学习中。
唐代书法尚法,宋代书法尚意。
苏东坡是宋代尚意书风的领袖。他的书法主要成就是楷书和行书,尤其是行书。
他的书法吸收了“二王”、颜真卿、柳公权、李邕、杨凝式等人的笔法,其中受李北海影响最大。他是在有了深厚的技巧功力之后,才进行创新、尚意思考的。
他的书法主要特征是字形扁平、肥腴、高抬右肩、左右舒展,由于他“以手抵案、不动为法”的特殊执笔法,笔锋落纸往往不能全用中锋,故中侧锋互用。
他的艺术思想在于“我书意造本无法,点画信手烦推求”,即不拘于字形的大小斜正,将笔法、章法、结字和意趣韵味高度结合,强调在悟通后的更高层次上的把握。
书法在唐代完善和成熟了以法度为核心的体系,它的消极作用是以程式为共性,抹杀了创作主体的个性发挥,而苏东坡则是在传统的基础上,率先跨出创新的步伐,强调书法的意趣与情性,并影响着后世的行书创作。
著名的于下第三行书《黄州寒食诗》便是我们学习的极好范本。
苏轼的书法格调高在哪里,在传承中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苏轼书法格调,黄庭坚总结的很到位,言“余谓东坡书,学问文章气,郁郁芊芊,发于笔墨之间,此所以他人终莫能及尔。”
苏轼云“少游近日草书,便有东晋味道,作诗此人不可使闲,遂兼百技矣。技进而道不进则不可。少游乃技道两进矣。”(跋秦少游书)
由此可见“技”与“道”都有,书艺才会品味,才具格调。
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与豪放之外,虽然是苏轼评王维吴道子画,说的一句话,道出了法度与创意的关系。新意源自法度。妙理皆出自无拘束的境界。法度实则规矩,往往常人入规矩不能出。或无视法度绳墨,走进极端,而苏轼的新意并不排斥法度。
因此苏轼的新意,就是独有的格调,云“我书意造本无法,点画信手烦推求。”是对前人帖心神领会的意造。
很欣赏苏轼的“次韵子由论书诗”:
貌妍容有频,璧美何妨椭?
端庄杂流丽,刚健含婀娜。
苏大学士的字如其人,只要展开他的法帖,一股豪迈的文人士大夫之气就会扑面而来。这种气场你们说,格调高不高?!
书法发展进化到唐代,特别是唐四大家的出现,楷书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毫不夸张的说,唐四大家是楷书的终极者。而苏大学士尽然从中看出了突破点,成功的从颜体中变化而生为自己的个性,既豪迈又抒情的”取势”行楷笔调。
草书的意境怎么去欣赏?
草书的意境既包括了所有书法的美,其大气象又体现了天地间万物运动之灵。所以草书自产生至今二千多年间凡上档次的大书家无不攻习之、挥洒之,甚至有如苏轼之以不善书草而为憾事。草书意境与天地太极之相通处直到清代才被翁方纲诗句说透了一点:空山独立始大悟,世间无物非草书!
草书的意境怎么去欣赏?从历代传世诗句中去寻觅描绘草书的绝妙好辞可知古人早就把草书比作电,称之为墨电,试想古人挥手惊电闪,是何等壮丽的意境?!
草书的意境具体怎么去欣赏呢?可以总结为草书意境欣赏九字诀:极笔性,穷书势,变字形。
极笔性就是把毛笔的圆锥体性能发挥到极致,无所不能地写岀随意变化的草书笔画。穷书势就是把草书挥洒的擒纵、收放、疏密笔势发挥出无穷无尽的气势对比。变字形就是把草书的字形章法变化岀前所未有的代表时代新风的草书形式。
这样的草书意境能欣赏吗?答案可能是不同的,因为现今欣赏书法的人们往往只能欣赏楷书的意境,就像电线杆那样的意境。或者只能欣赏行草的意境,就像风吹杨柳那样的意境。还有就是既定的草书意境,就像二王、张旭、怀素那些见过的草书字帖那样的意境。一旦见到新的草书意境就会说是鬼画符!
只有充分认识到草书的发展是千年一变的书法气数,就会知道汉魏晋的草书只是极笔性的散草,以二王小草为代表,是小乘书法。千年之后在唐代产生了以张旭、怀素为代表的狂草,即穷书势的圆草,特性是运腕明显、笔画相连、圆形居多,是大乘书法。唐代再千年之后的当今,将产生大变字形的狂草,即章法全新的全乘书法。
当代所出现的新形大狂草,就是改变以往狂草章法的全乘书法,其特点是将张旭、怀素狂草的运腕圆形,嫁接汉碑汉简的特长竖线,变古代狂草横卷书写一字占一行为立轴书写一字占一行,更难也更具挑战性,但是应运而生了。
这种大变草书字形章法的全乘书法,谁能欣赏?庚子初记。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苏轼字体草书特点作品欣赏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苏轼字体草书特点作品欣赏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