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李邕行书字体转换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李邕行书字体转换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零基础能练行书吗?临什么贴?
你说的是想用毛笔的行书笔法去写钢笔行书?你应该是以毛笔行书的字形作为钢笔的参照,而不是笔法。
毛笔的笔法和钢笔的笔法完全是两回事。毛笔中的藏逆提按,在钢笔上是完全用不上的。钢笔的笔法没有那么复杂,想要写好钢笔字,用毛笔书法中的笔法行不通。不如直接使用钢笔进行练习。
在用毛笔行书字帖练习时,只要大致的把它的形态特征写出来就行。不要去模仿毛笔的轻重变化。达不到毛笔的效果,反倒越练越迷糊。
控制住节奏,是写的钢笔书法的一个关键。练习时不能哗啦哗啦的一笔写完一个字,也不能匀速的书写。当如音乐中的节奏一样有快有慢。把书写训练出节奏感来,对书写水平的提高大有裨益。
谢谢邀请!业余书法爱好者,平常都要为生计奔波基本都没多少时间练习,只能挑合适的帖临习,我特别喜欢草书刚开始临草书法帖,写的时间长了字越写越烂,后来不得已还得临习楷书或行书,先后临过《石鼓文》、《三希堂》、及文征明的字,感觉都不是很合意,后来买了本唐怀仁集王羲之字《大唐圣教序》练了一段时间感觉很好,书圣的字笔力遒劲、法度森严、灵动飘逸、字体优美,特别是笔锋在方寸之间腾挪跳跃可谓字字惊心,刚开始练习极为困难只能日积月累方能有所体会逐步提高,曾经看别人写书圣字极为相似的但根据我的经验这种情况只能是把原贴放大“摹”的不是临习和自己写出来的,因为书圣的字极难练,很难写的惟妙惟肖,唐代书法家孙过庭在《书谱》有“字在毫厘之间的论述”写到一定程度就会发现,字的笔画都有约定成俗规矩长短一分之差字的结构就会变化,因此很难有人可以写出书圣的字,这就是《兰亭序》为什么是千古一绝的原因!前段时间看有讨论“如锥画沙”和“屋漏痕”,我理解“如锥画沙”特指写字时要聚豪成锋,如利刃在纸上划出痕迹只有这样笔画才有入木三分的感觉,“屋漏痕”是指行笔时的涩劲,不轻不重如水在墙壁上缓缓流动,只有这样毛笔中的墨汁才能均匀渗入宣纸中!(附图,我写的神逸二字,海蓝蓝网友给做的图片)
对于书写,我想信提题出这个问题的朋友肯定不会是小学一年级的小学生,所以不会是零基础的。所谓的零基础,可能是指写毛笔字方面以前没有多写过吧?以前没有碰过毛笔字那是极少的。所以只要能书写就可以练习行书;只要没有功利心就可以直接练习行书;只要只是为了锻炼身体就可以练习行书。
那么如何去练习呢?
首先要做的就是需要先熟悉毛笔书写的特性。毛笔是软笔,不同于钢笔、水笔、原珠笔、铅笔笔等硬笔,其书写执笔方法不同,运笔方法不同,而且需要有一定的腕力,甚至要有臂力及悬力……。这些都是毛笔书写的基本功,需要下点功夫练习的。要做到手握毛笔书写如同硬笔一样能够自然熟练。(这是写好行书的基本条件,古有熟练楷书自成行书之说。但其实楷书是由行书而来,行书来自章草一一一一那是中国书法史上的问题。)
其次,就是初学从那里入手。这点其实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吧。我的建议可以就从老王的字开始。王羲之的行书不仅々只有《兰亭集序》,更有《***三藏圣教序(集字帖)》等々。可以以此作为起点练习。
其三,持之以恒非常重要,决不可二天打鱼三天晒网。所谓的“持之以恒”,并不要求每天时々练习,而需要常々阅读,时々思考。看、读、思考、记、背这些在练习临摹过程中非常重要。心中有好字,笔下才会有体现。不可疏忽。
那么,书法练习如何与锻炼身体联系在一起呢?
书法练习可以有两种,一种是桌面练习,一种是地面练习。但不管哪种联系方式,都需要注意运笔行技和自己的气息联系在一起。我们的呼吸和形体的动作相联系,可以帮助我们调节心境心理。气息运动还能有助于我们身体机能上的改善。
学行书还是应该有一定的楷书基础。
1、从结体上看,行书因承楷书而小变,基本不改变楷书点画的方位和字的体势,只是在增加了游丝相连,改变了某些点画的情态,让字变活泼了。如果会写楷书,写好行书就很容易。
2、从用笔上看,行书书写速度和节奏快于楷书。行书之于楷书,不像楷书之于隶书、隶书之于篆书,有一套刻意创造而明明区别于前者的点画形态和用笔方法。行书的点画形态和用笔方法基本因承楷书。
所以说,学习行书必须从楷书入门。楷如立,行如趋,立且不稳,快走又谈何容易?当然,写好了行书反过来对楷书也有益处。
回到你的问题,你可以在练习楷书的同时学习行书,潘伯鹰先生认为,这种方法可以更好地理解笔法。
更多文章,敬请关注千年兰亭。
根据题主的描述,题主只练习过钢笔的行书,没有练习过毛笔书法,想直接学习毛笔行书。
这种情况我还是不建议题主直接练习行书的,最好从正书开始练起,最好是楷书。
磨刀不误砍柴工,先练习上一年的楷书无论对于以后学习行书还是其它的字头,都有很大的帮助,这个我之前说过很多次,当代的很多书法名家其实也这样说。
有很多写了很多年行草书的书法家,又开始回过头去写楷书了。很多人都是到后来才觉得楷书的重要性,我们不如在一开始就把楷书重视起来。
练习楷书,当然还是建议从唐代的楷书开始练起,唐代的楷书法度严谨,无论从结构还是用笔都能对初学者起到很好的训练作用。
认真的练习一年楷书,你会发现自己无论在观察能力、用笔能力上都得到很大的体高。有些东西是练习行书无法训练的。
练习完一两年楷书以后,我觉得就可以选择一个行书练习了。
学习行书最好的范本当然是王羲之的《兰亭序》、《圣教序》,如果有老师的话,可以直接学习王羲之的《圣教序》,没有老师,在家自学的话可以先选择一个稍微简单一点的字帖。
比如赵孟頫的《赤壁赋》、手札等等,赵孟頫的这些作品都是墨迹,比较好理解,他的书法也相对来说比较工整,适合入门练习。
可以在学习完赵孟頫以后,接着学习王羲之,这是一个比较好的自学入门的路子。
像我这种江湖体想改掉,适合练谁的行书古帖?
李邕、宋高宗、赵孟頫、文征明的行书都很好。可以上〈书法欣赏网〉仔细查阅一下。
千万不要练当代名家的硬笔字帖,等于舍近求远,因为,他们也都是学毛笔古帖的,而且,少了一些传统元素,多了一点个人的现代习气,有的单看字形挺好,笔法动作方面有些地方不对,画蛇添足……学这样的字体及其写法岂不是白搭工夫?
特别提醒一下,临帖时,不要直接照着字帖写,必须要先用摹写法把笔法、字法研究明白……如图:
▲图为本人教学示范——潘氏分步摹临法书写技法、训练方法是永恒的主题,书法实验尤为重要,凡事不要凭空想象……
以上是我的教学研究心得,仅供参考。感兴趣的朋友请点赞,想了解更多的练字方法问题,请关注我,翻阅之前发布的相关信息。我的抖音、火山、西瓜里面有小视频,兴许对您有所启发和帮助。谢谢支持!
密切关注书法与写字教育发展动态,潜心专注书写技艺方面的课题研究,努力推广实用型硬笔书写技法,做有[_a***_]的书法家 ——潘茂生•寄语
其实我最大的疑问就是王的二个序和他的帖子很不一样的风格。你的字算漂亮,显然练过,应该是女孩。如果是作品,参考如下,大大小小,歪歪扭扭,反而有意思。其中,最后一个作品,排名第一。
看你的是硬笔字,你的路子哪应该是二王一路,但是每个字都是独立的
像你这样的风格,可以练文征明的小行书,如滕王阁记等等,文征明的字单个字是非常漂亮的,只不过是章法,不是特别的好,字字独立,这大小都基本上一样,你适合写这样的字
滕王阁练习熟了以后,可以再练二王的行草书字帖,圣教序,二王手札都可以
建议学毛笔字,从隶书入手最好。看这字下了很多功夫,挑挑毛病吧,1、有三个字应该和整体使用的繁体字相统一,“节”、“映”、“庄”。2、最大的缺陷是:大多数“横”都没有到位,且倾斜角度太大。
赵孟頫行书集字《龟虽寿》,感觉如何?
赵孟頫虽为楷书四大家之一,但其行书清秀俊朗,几无人所及者。其集字书法作品《龟虽寿》完美的展现了他书法特点,既有二王特点,又集百家所长,广受书法人的喜爱和临摹。但我个人觉得《亀虽寿》也有好中不足之处,主要就是字与字之间呼应关系不够,整体看,整幅作品缺少流动性、灵动性。
赵孟頫的字不像王羲之,王羲之的字,每个都有自己的灵魂却又贯穿全文,集字效果不好。这也是赵无法比拟王书圣的地方,虽然赵孟頫无法像王羲之的字一样,但每个字都可单独存在,用来集字效果不错,值得一看,远胜当今***一流。
1、我不是很喜欢赵体,也说不上来是什么原因,反正看上去总觉得不是不喜欢。
2、赵孟頫很强调笔法和字形。他认为:“学书有二,一曰笔法,二曰字形。笔法弗精,虽善犹恶;字形弗妙,虽熟犹生。学书能解此,始可以语书也。虽然我个人不喜欢赵体,但是赵孟頫的书法成就还是值得赞许的。
3、赵孟頫可不止是书法四大楷书家之一,其书画诗印是当世四绝,流传至海外被许多收藏家收藏。一个人能有一绝已经了不起了,赵孟頫乃书画诗印四绝,可谓大写的NB。
若我的回答对您有所启发,请关注,点赞讨论或者转发。关注我,未来您将看到更多原创和有意义的内容。
感谢邀请:
我国书法历史上有很多集字作品,这为我们留下了另一种宝贵的书法遗产。它使一些遗失的书法原作的书体和书风得以保留,这是那些默默无闻的书法爱好者做的一个功德无量的事。
这帖《龟虽寿》集字我感到还是很不错的,从字体的选择上,是赵体中期的风格了,在字的笔画上已经显出了成熟期的老道沉稳,有一种洗尽铅华始见真的韵味。这种风格已经看到书者没有特意去经营的功利心理,没有了刻意要去展示笔法上的技巧和摇曳生姿妍丽之态。已经没有表达上的大起大落的情绪,只是那种平淡疏朗的散漫而又自然而然的平和。
历史上,集字的精典法帖《圣教序》之所以著名,就是在众多的王羲之作品中选字集成的。而且集字者怀仁精心操作,多年乃成,成为历代书法爱好者欣赏书法和练习书法的范本。集字的有利方面是可以选书家最优字体,而且有更多的时间来研究字间和行间的关系及空间位置,从而让作品的意韵表达的更充分。集字对集字者也是一个深入研究名家书法和自身提高的过程,容易掌握书家技法的精髓和书法风格。但由于对书法的理解和手感上的不同,集字过程中,字间和行间的连贯性和气韵的流畅方面难免存在不足。在全篇的章法的完整上,还是要注意整体性的要求。这幅集字总体上还是表现了赵体的“温润闲雅”“秀研飘逸”的风格面貌。韵味上也能够趋向飘逸超然之态。
再从曹操这首诗的内容来看,诗作成于作者北伐乌桓胜利的归途。此时,曹操已经五十三岁,在古代,这已是将近迟暮之年。虽然刚刚取得了北伐乌桓的胜利,踏上凯旋的归途,但诗人想到一统中国的宏愿尚未实现,想到自己已届暮年,人生短促,时不我待,怎能不为生命的有限而感慨!但是,诗人并不悲观,他仍以不断进取的精神激励自己,建树功业。《龟虽寿》所表达的正是这样一个积极的主题。这首诗中“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应该是这首诗的华彩部分,也最能体现全诗的主题。所以,在书法的表现上,应该在这几个字上在整体作品中突出出来。
我感到,这帖集字如果用赵体晚期已经形成了其书风的字体会更能表达这首诗的内容。因为赵体晚年的风格,已经到了人书俱老的境地。赵孟頫50岁以后,书风有了明显的变化,风格变得苍劲与练达,已经多数转向了李北海的面目了。这与书家的阅历、心境、年龄等多方面都有关系。就如孔子讲,“五十而知天命”。“知天命”虽然不是听天由命、无所作为,但做事也不会那么的急功近利了,知道了有些事不能做,有些事即使做了也不一定能成功,有了谋事在人,成事在天的明智认识。到了这个年龄,虽然仍是“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但已经处事超然,看淡了荣辱富贵了。象赵孟頫的《杭州福神观记》,这是他晚年的代表作品。些时的书法更加炉火纯青,用笔去掉了修饰和妍秀,起笔更加直接沉稳,筋骨毕现,老辣雄浑,刚健深厚。这样的字体配上曹操《龟虽寿》的豪迈,苍劲,老当益壮的诗文,欣赏起来,会更有韵味。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李邕行书字体转换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李邕行书字体转换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