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篆书隶书草书字体发展历史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篆书隶书草书字体发展历史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甲骨文到草书的演变过程?
汉字经过了6000多年的变化,其演变过程是: 甲骨文(商)→金文(周)→小篆(秦)→隶书(汉)→楷书(魏晋)→行书(魏晋)→草书(唐宋)汉字的演变过程,可以简略归纳为五个阶段:声、形、象、数、理。 由简到深,逐层递进。
草书是由楷书到行书,再由行书到草书演变而来的吗?为什么?
如同人类的进化论!书体的衍变 大篆 小篆 隶书 魏碑 楷书 行书 草书 在古代碑帖里可以很清晰的看出来每个时期字体字型不断地衍化 比如 柳体的横钩的钩 借鉴的是魏碑钩的写法!欧体的竖弯钩 借鉴的隶书的写法 !行草也一样
我个人认为草书是从行书而来,而行书是从楷书而来。原因是:楷书就像儿童刚开始站立,行书就是刚会走路,而草书就是跑步了,没有会走路,怎么也跑不了路!而楷书是开始造字的时候写的,一笔一划都要有规定,便于推广,而行书是在楷书基础上抄写上更快捷而有点沾连,草书是为了快速记事,在行书基础上而书写了。
中学的历史课本在这个问题上的表述是错误的,所以导致很多人认为书体演变的顺序是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行书、草书,这是绝对不符合书法发展史的,正确的延边规律应为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草书、楷书。
草书形成于汉代,几乎是和隶书平行的书体。早期草书称之为隶草,实际上实际上夹杂着一些篆草的写法。章草属成熟的草书,由隶书发展而来,成熟于汉代,代表书家崔媛、杜度等。
东汉时期,章草进一步革新,发展成今草,代表书家如张芝。至东晋王羲之博***众长,今草进一步发展,《十七帖》即为今草最经典的代表作。至王献之发展为“一笔书”,也就是狂草的前身。
狂草于唐代成熟。草书在张旭、怀素等人的催动下,进一步发展,在王献之“一笔书”的基础上发展为“狂草”。
以上为草书的发展。
楷书是由汉隶逐渐发展而来的,魏晋时期大为流行。北魏多碑刻,其书体被称为魏碑。三国时期钟繇被誉为“楷书之祖”,钟繇楷书风格古朴,且具有传统文人气,这种写法被两晋文人所传承。楷书至唐代高度成熟,出现欧阳询、褚遂良、颜真卿、柳公权等楷书大家。
隶的演变过程以及特点?
汉字由篆书演变为隶书的过程。字型变圆形为方形,线条变弧线为直线,笔画变繁杂为简省,彻底笔画化。隶变是古今汉字的分水岭。
芫莛补充--卫恒《四体书势》说:"隶书者,篆之捷也。"说明了隶书是篆书的快写,由篆书变为隶书,前人称之为"隶变"。隶书是篆书简化演变而成的一种起笔、收笔清楚的字体。因为隶书来源于篆书的草率写法,因而两种书体自战国晚期到西汉中后期,有过很长的共存时期。
从考古发现的秦系文字的资料上看,战国晚期是隶书的形成时期。在秦孝公时代的铜器铭文里,就可以看到正体和俗体并存的情况,秦孝公以后,随着书写的频繁,俗体也随着越来越流行,在铜器铭文、漆器铭文、以至印文、陶文中都可以看到俗体字。这些字体,改变了正规的篆文圆转的笔道而带有着隶书的意味。从现有的秦简文字材料看,隶书在战国晚期已经基本形成。
由篆书变为隶书,是汉字形体演变过程中最重要的一次变革。隶变主要有以下五个特点:
1.解散篆体,改曲为直:隶书不再顾及象形原则,把古字"随体诘诎"的线条分解或改成平直的笔画,以便书写。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篆书隶书草书字体发展历史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篆书隶书草书字体发展历史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