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悠然书法行书字体教程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悠然书法行书字体教程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意随笔走,笔随意转”是书法的上乘境界,练习书法几年才能达到?
很高兴回答你的问题,我的回答如下:
要达到“意随笔走,笔随意转”的境界需要多久?这要看学书者的勤奋与刻苦程度,还有艺术天赋来定,或许十年八载,或许要终其一生。
“意随笔走,笔随意转”这几个字颇为潇洒写意,有一种人笔合一的意味。
我们知道书者的情感反映到纸上要靠笔来表达,那笔是怎么表达呢?
笔靠线条的轻重缓急,靠字势的欹侧俯仰,姿态气质,靠墨色的浓淡变化来表达书写者的情感意境。
书法是线条的艺术,不像绘画那样可以很具体的表达人或事物,它很抽象。
书法家要想将个人感情倾注到纸上呈现给欣赏者,只能通过那些抽象的线条和略显单调的黑白色来实现,要将感***彩赋予到那些枯燥的文字中,这是个难度很大的技术活,需要有很熟练的技法才行。
书法家通过对笔的良好控制,用笔将想表达的情感意境呈现出来,喜怒衰乐皆发现于笔端: 或***如张旭《古诗四帖》、或感伤如苏东坡《寒食帖》、或闲情逸致如王羲之《兰亭序》,或悲痛愤怒如颜真卿《祭侄文稿》。
书法家在书写时意随笔走,笔随意转,满腔的情感皆顷注在笔端。那一刻,书为笔者之心画,字为意境所表达。
此境界远非三年五载就可达到,它需要熟练的书法技巧,和对笔性的良好掌握,综合的文化素养,还有深厚的书***力相匹配才可。
这个境界很高了,很少有人能达到。
中国书法的魅力,在于“可控状态下的失控”,严格上来说,再高明的书法家也没法写出完全一样的两幅作品。因此,意随笔转,笔随意转,也只是一定的程度下。只要作者认为达到自己想要的效果,就可以了!
“笔随意转”是书法家的自身能力,所能达到的终极目标。所费时间长短,得看自身天分。我以为最低也需三年。长者无限。习书者必具三点“通人为师,自身天分,和勤奋”。“笔随意转”是自身对结构用笔的完全诠释。
也就是心手双畅的境界吧?
要达到这个境界,我赞成一些回答,十年、八年,甚至有可能要付出一辈子的努力。
首先,笔法的掌握需要日日临池——即使书圣、草圣、颜柳欧赵、苏黄米蔡。
掌握笔法,才谈得上抒***感,表情达意,从心所欲不逾矩,想到感觉到就能表现出来,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其次,对于书法、笔法有了新的领悟,所谓心手双畅又得有一个改变融合的过程,颜真卿的早期作品和后期作品相比,一眼可以看出审美和用笔都有很大的变化,后者似乎更加成熟,但又不能取代前者,这里面缺乏长期实践练习的人是很难领悟的。
艺术,悟性很重要,但书法是最最不能用悟性代替实践练习的,尽管很多诗人童年少年的作品就很不错,书法却非长期练习不可。
这个问题用具体时限来界定是难以做到的。我认为以下列标准来衡量是可以大致判断出来的。
1、笔法关(以行书为例)。笔法是书法构成的基本要素,是书法形式美的基础,尤为重要。如:横、竖、撇、捺、点、钩、折、提等八个基本笔画及各个笔画的不同形态,笔画的起、行、收和方圆转折不仅仅掌握,更要精微,追求寓刚建于婀娜之中,行遒劲于婉媚之内。
2.结字关。行书的间架结构是按照运动中的平衡、比例、和谐、节奏、虚实等美的造型规律,来安排字的点画结构的法则,是书法构成的重要环节。通过练习要掌握对比关系,如:粗细、轻重、藏露、方圆、刚柔、润噪、高低、长短、疏密。掌握虚实关系,黑白关系,并行成和谐统一,达到意在笔先,笔断意连。
要过以上两关,配合帖字持续不断的练习,没有3~5年的功夫是难以实现的。
3.章法关。笔法结构过关后,要把字组成篇章,仍需要一个艰苦慢长的过程。一要熟练把握行气,上下连贯,气脉贯通。二要自如掌控节奏,收放有致,疏密得当。三要会上下左右照应,黑白分布有序。四是会墨法,浓淡枯润把握有度,增强作品的韵律感。
三关皆过,并达到一的高度,兴许能笔随意转。还不能说笔下生花,要 达到笔下生花,不仅需要时间,还要博取兼收。爱上书法,就伴其白头到老吧。
颜真卿的书法为何能与王羲之媲美?技法上有何区别?
关于颜真卿的书法和王羲之的书法相媲美的问题,就如同问老白干和干红哪个好喝一样。不可比,不需比。
每一个人对艺术作品的理解和评判必然带有主观的思维,各有各的喜好,难能客观。
有人喜欢春兰,有人喜欢秋菊,有人两者都喜欢,无法说清春兰好还是秋菊更漂亮。所以我们在欣赏书法艺术的时候,往往会只阐明观点,不评价好坏对错,不说服别人接受与否。
比较王羲之的书法和颜真卿的书法也是这个道理。能够相媲美的原因是二人的书法都达到了技法娴熟、至性至情的高度,都属于个人的书法艺术的极致。为什么说是“个人的书法艺术的极致”,是因为书法艺术本身没有极致的标准,而具体到人则可以有。
以兰亭序和祭侄文稿为例,两幅书法都是达到技巧的巅峰,并且传递出的审美感受具有同样的冲击力。但是两幅书法又显著的展示了作者各自的性格。这是二者一致的地方。
两幅书法技法上的不同主要表现的兰亭序露锋为主,起笔和收笔,一字之间的笔画牵连上,上下字之间的引带上,大都出锋为之,整体的感觉是潇洒爽利,自由奔放;其结体也是舒朗散逸,简淡清雅。这些特点和文辞内容以及王羲之的性格,当时的氛围以及魏晋风流的时代气质完全契合。这是兰亭序的高妙之处。
祭侄文稿用笔藏头护尾的特征明显,虽有意到笔不到的存在,但是仍然是笔笔到位,绝不草率。在结体上,文稿紧致内敛,圆转含蓄,和鲁公书写之时的情绪及情感波动相合,沉郁悲痛,无意于书。这样的文稿是难以一气呵成的,其节奏会随情绪状态而波动,故而章法的变化有迹可循,又无所揣测。
这两幅书法都超越了“技”的层面,属于单纯的情感迸发,其实现的的根本是技巧技法的妙到毫颠的把控。
王羲之不是颜真卿,所以兰亭序必不同于祭侄文稿。二者是中国书法艺术的两颗明珠,一样的光辉灿烂,一样的垂范百世。
本文为昭明书馆原创,观点仅代表个人;图片来自公开资料,如有不妥,请通知删除。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悠然书法行书字体教程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悠然书法行书字体教程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