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庐字的草书字体写法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庐字的草书字体写法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吴昌硕的“石鼓篆书”是如何登峰造极的?
有幸受邀回答关于“石鼓篆书第一人”吴昌硕的问题:
1、吴昌硕(1844-1927)初名俊、俊卿,字昌硕,号苦铁,籍贯浙江安吉,其书法初学杨沂孙,后学散氏盘、石鼓文,渐成一家。在此过程中,吴昌硕对石鼓文的研习,是其书法艺术的核心。
2、吴昌硕根据《石鼓文》上通于金文,下承接于小篆的特点,汲取了小篆间架结构纵向加长的特点,在临摹中石鼓文单字形态加长。最终石鼓文由吴昌硕发扬光大,焕发出夺目的光辉。
(下图吴昌硕石鼓文临本)
3、吴昌硕在笔法上,貌拙气酣,遒劲泼辣,沉着苍朴,妖媚于奇倔之内,精悍寓圆畅之中,刚柔相济,婉转活通,极具阳刚之美。
(下图为石鼓文原石)
4、吴昌硕在章法上,错落趋势,左低右高,中宫收紧,吸收了邓石如的笔法,精神显露,气息深厚,极具古拙苍劲的体势。
晚清四大家之一吴昌硕-集“诗、书、画、印”为一身,融金石书画为一炉,被誉为“石鼓篆书第一人”、“文人画最后的高峰”。时代人物,中国画讲究诗书画印一体,这是中国书画的本质,印章是最能体现书法的载体之一,吴昌硕先生是大家,全才,书法绘画诗词制印都是一绝。
谢谢邀请!
吴昌硕先生对大篆《石鼓文》情有独钟,八十岁时还在临摹《石鼓文》,可谓是付出了一生的精力,最终把《石鼓文》临摹得出神入化,真正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境地。
上图为吴昌硕先生八十四岁高龄时的《石鼓文》集字作品。
那么,吴昌硕先生为什么把《石鼓文》临摹到登峰造极的境地呢?我认为,一是吴昌硕先生热爱石鼓文字,终身几乎只临摹这一帖。这是好多书法家都不易做到的。
(上图为吴昌硕书的石鼓文字作品)
二是悟性高。三是善于研究,并富有创新精神。吴昌硕先生的书法创新,与当下的所谓的书法家的创新不同,他的书法创新,是建立在传统书法文化和传统的书法艺术之上的。吴昌硕先生所临摹的《石鼓文》能成为自己的书法风格,这在中国书法史上是罕见的。可以肯定的说,吴昌硕先生的书法创新,是最成功的创新!
(上图为吴昌硕临摹的《石鼓文》)
用登峰造极这样的词赞扬书法不恰当。吴昌硕的石鼓写的很好,能成为大家学习的范本,自有他的可取之处。但对书法的学习,各人有各人的侧重点,有人取结体,有人学点划,也有人借鉴其章法,有什么高低?就象书圣王羲之,学了上千年,学的人无法记数,但面目却各异?原因就在这里。谢谢。
《石鼓文》是战国时期秦国的文字。从现在流传的版本来看,其笔画匀整,结字严谨,用笔遒劲圆润,结字平正中寓险绝,可以说开秦篆之先河。《石鼓文》发现于唐代,但真正将其发扬光大的确是晚清吴昌硕先生。
吴昌硕篆书专攻《石鼓文》,几十年如一日,自谓“一日有一日之境界”,60岁后所书尤精,圆熟精悍。关于吴昌硕的“石鼓篆书”是如何登峰造极的,我们从一下几个方面来论述。
第一,用笔。吴昌硕临《石鼓文》,用笔凝练遒劲,气度沉雄,古拙朴厚,极具金石气息,自成一家。
第二,结字。吴昌硕临《石鼓文》,结字变方为长,左低右高,取欹侧之势,在《石鼓文》原有风格的基础之上,形成鲜明的个人风貌,说是临《石鼓文》,实则是自成一家,自成面目。
第三,金石气。吴昌硕晚年所作篆书,用笔老辣,古厚朴拙,将篆、隶溶为一体,具有强烈的金石气息,形成独特风貌。
青草凄凄诗句?
青草凄凄有关诗句,例如:“春草正凄凄,知君过恶溪。”
出自:殷尧藩 《醉赠刘十二(一作寄岭南张明府)》
春草正凄凄,知君过恶溪。
莺将吉了语,猿共猓然啼。
别路魂先断,还家梦几迷。
定寻雷令剑,应识越王笄。
树色多于北,潮声少向西。
椰花好为酒,谁伴醉如泥。
作者简介:殷尧藩,字不详,苏州嘉兴人。生卒年均不详,约唐文宗太和初年前后在世。
1.
千树垂杨绕汴堤,锦帆去后草萋萋。——赵不易《杨柳双禽》
2.
翠华想像宸游处,碧草萋萋辇路长。——袁袠《金陵歌》
3.
客思官程意转迷,湘江南去草萋萋。——叶子奇《宿白羊湖》
4.
曲阿城外草萋萋,匹马东归日正西。——徐繗《归次曲阿作》
5.
国展小楷作品少写一个字怎么办?
如果是一般性的书法作品漏掉一个字传统上有不成文的做法,就是在漏掉的位置旁边补上,当然,补的这个字要明显小一些,王羲之的楷书黄庭经就是如此。但现在参赛展览作品应该精益求精,不能有这样的问题,发现漏掉字了要重新写,直到没有失误。
谢谢邀请!
关于“国展小楷作品少写一个字怎么办”这个问题,谈谈我的观点。
出现这样的问题,有两种解决办法:一是重新创作一幅;二是在书法作品落款中予以补救。
无论是参展书法作品或是不参展的书法作品,创作完后,如果发现某行的某句中少写了一个字,又不舍得扔掉重写,最好的补救办法就是在书法作品的落款中予以补救。比如,书法作品的内容是一首诗,诗的内容是:“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在书写时,你却把“山”字漏掉了。在这种情况下,要么就是扔掉重写一幅,要么就是在落款中予以补救。如何补救?在落款中可这样处理:抄宋苏轼题西林壁,庐下落一山字。然后书上创作日期和创作者的姓名即可。这个办法也适应题主的国展小楷作品中。如果按照以上办法补救,其书法作品就完整了,而且评审人员还会为你的“举动”拍案叫绝!
据了解,近代以来的一些书法家为了避让某个字,或者是突出表现其作品的整体美感,在书写时却故意把想避让的字落下,而在落款中予以说明。
另外,在书法创作时,正文可书在落款中,落款也可以书在正文内。这个要视情况而定。
这个写错字,漏写字,其实是太正常了,尤其是长篇大论,文字诸多,又是要求极其细致的小楷,所以,为了以防万一,很多书法家都会在事先打好的格子上用铅笔把字轻轻地写上,这样可以专心写字,无需反复的看内容,然后被打乱节奏。
更多的,还是会选择一段经典的,熟悉的,符合小楷本身风格和意境的文字,去熟读,反复书写和揣摩几遍,然后确保流畅的书写。
但是,如果真的在国展的作品出现了这样的问题,一般情况下,行书,行草都可以在上面直接插入字,但是小楷比较麻烦点,都可能会再重新书写。可如果书写的都不尽人意,或者都难以达到这篇有漏字瑕疵的作品,那就会选择一些善巧的方式来纠正和弥补,使得其不露声色,不着痕迹。
我们经常看到书法作品的正文结束后,落款处会有许许多多的字。这些字,除了写书写作者是谁,日期是什么,录写的内容是什么外。其实还会将主体写不完的内容,在此继续写,直到写完。或者将上面缺漏的字在此做出说明和补充。另外,也可以补充上自己的思考,感受,创作的经历。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庐字的草书字体写法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庐字的草书字体写法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