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陶渊明楷书扇面字体特点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陶渊明楷书扇面字体特点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如何解读唐伯虎的"怕带红尘下钓船"?
唐伯虎的原诗是“入市归来欲暮天,半林残照一村烟,悠然濯足沧浪里,怕带红尘上钓船。”此诗题目是《题入市归来图扇面。》唐伯虎此人,《红楼梦》也提到了他,在某一章宝玉和众女儿们作诗的时候,就提到了唐寅这个名字。《红楼梦》的奥秘显示,传说中的唐伯虎和作者曹雪芹都是同一位仙人,他们之间是传世的关系。唐伯虎已经脱离尘世出家,隐居在世外山林中。此诗就是写唐伯虎得道成仙,离世归天的情景。“入市”二字含义是进入尘世。诗后面两句含义是:在一个黄昏日落的时候,作者离开尘世飘离到了世外,他所隐居的村庄茅屋冒出缕缕炊烟,唐伯虎来到一河边,化为一个渔翁。他在天河里洗脚,是要洗去红尘中的污秽,深怕红尘中的灰尘玷污了钓船,“质本洁来还洁去。”然后唐伯虎就乘着这个渔船渡到了彼岸,上天了。题目中图扇面三字的含意是说明作者生前经历了尘世的大劫难后,将他的经历写出来,就是创作书画传留后世。扇面是书画的象征物,图就是图画和写作的意思。再看唐伯虎的另外一首诗,是写仙人吕洞宾的。诗中写道:仙机变换真难测,吕字分明现世哉?何事世人皆不识,尚留馀迹与人猜。 其实唐伯虎是借着吕洞宾写自己,它们都是同一位仙人,作者唐伯虎的意思是说,他是一位隐世的仙人,他的名字和足迹留在世上,只是世人不认识他,不识他本相,几百年来都在虛空猜测。
唐伯虎的"怕带红尘下钓船"表达的是传统“隐士文化”。
“怕带红尘下钓船”出自明代唐寅的《题入市归来图扇面》全诗如下:
入市归来欲暮天,半林残照一村烟。
悠然濯足沧浪里,怕带红尘下钓船。
沧浪:古代水的名称:有汉水、汉水之别流(均水)、汉水之下流、夏水等多种说法。另外在苏州有沧浪亭,取名的来历为:《孟子·离娄上》:有孺子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
唐寅(1470年3月6日-1524年1月7日)字伯虎(还有其他的字和名号)。弘治十一年(1498年),唐寅中应天府乡试第一。弘治十二年(1499年),唐寅与江阴徐经入京参加会试,因牵连徐经科场案下狱,后被罢黜为吏。因不愿接受羞辱,不肯赴任。后又妻子改嫁,一生靠卖文卖画为生。
从城市归来已经到了傍晚了,树林的一半在残照中,村子里炊烟袅袅。
我悠然地用河水洗去我脚上的红尘,怕带着这些红尘下船回家了。
在这首诗里面,有两个地方大家要注意:一个是“半”字,这个半字非常传神,林子在夕阳的照射下自然是一半亮,而一半暗;还有一个“下”字,这里绝对是“下”而不可能是上,因为苏州是水乡,古人外出有很多时候是乘船的。
这首诗表达的是中国古代的一种隐士文化,是抒发一种不与尘俗为伍的精神态度。隐士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里占有很大的市场。从伯夷、叔齐不食周粟的故事一直到陶渊明的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归去来兮辞》也一直为士大夫所推崇。
有哪些以城市为背景创作的古诗词?
古诗词以城市为背景有许多,唐诗,宋词有都有:
宋词中有姜䕫以扬州古城为背景一首《扬州慢》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扬州自古以来是淮南东部名城,这里有优美的风景,是著名的游览胜地竹西亭,作者刚到扬州先休息一下,看到扬州自从金兵攻到了长江流域之后,变成了废弃的城池,一片残破不堪的景象,想起曾经扬州亭台楼阁,风景如画而感到叹息。想起杜牧曾经也用优美的诗句赞美过扬州,要是他今天来到这里,看到如此残破也会感到震惊,就算有豆蔻年华的文***,有青楼里那些歌妓的绝妙才能,面对如此荒城也难抒情。二十四桥依然存在,水波摇荡,月影凄凉,那桥边年年花叶繁茂的红芍药,不知还年年为谁而生。
宋词中朱敦儒的《相见欢》
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
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
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
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
金陵城是指江苏镇江
这首宋词作者描述自己登上金陵城西的高楼,倚着栏杆欣赏秋景。夕阳的余辉笼罩着大地,滚滚长江在暮色下流淌。金兵入侵占领中原,贵族官僚纷纷逃散,大宋的江山何时才能收复呢?作者自己试看着让秋风吹下我悲伤的泪水,再飞过扬州城,洒向我日日思念的故乡。
以城市为背景的古代诗人创作的古诗词有很多,我选择了其中两首,不知大家怎么有什么不同的想法?欢迎留言评论?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陶渊明楷书扇面字体特点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陶渊明楷书扇面字体特点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