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刘墉草书如何练好字体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刘墉草书如何练好字体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刘墉的小楷那么漂亮,算是馆阁体吗?
刘墉,书法在清中期相较之“馆阁体”代表人物如:张照、董诰、汪由敦、翁方纲等,还是比效有自家面目的。
包世臣记载过一则趣事:刘墉的学生、翁方纲的女婿戈仙舟,互问刘、翁两人书法,翁讥笑刘:“问汝师那一笔是古人?”刘则反驳:“我自成我书耳,问汝岳翁哪一笔是自己?”
刘墉书法于清代还是比较有创造性的。记载称他:初从习松雪、中年自成一家,貌丰骨劲,味厚神藏,不受古人牢笼,超然独出;又说他:少习香光,壮迁坡老,七十以后潜心北朝碑版,虽精力已衰,未能深造,然意兴学识,超然尘外。
他的小楷法钟繇、颜真卿,临“黄庭”、“洛神”,行草宗智永及《淳化阁帖》中各家。在题跋中他曾言:“本不求似,亦无一笔似”。
仔细玩味其书,似有赵孟頫的圆润,董其昌的生拙,苏轼的丰肥,颜真卿的浑厚……。字画中截尤其丰实,骨络分明,这点非常难得。
传说他写字是卧腕而写,但从不承认,还自夸喜高腕而书,所以向来不在人前作书,一日被人撞见趴桌而书,十分尴尬。他还专用狼毫硬笔,喜在光滑蜡笺上写字,字体又很丰肥,这就使其书更显柔和饱满,不露筋骨,墨色浓重而沉郁,拙中藏巧,富有“静”趣。
至晚年,变得更超脱极瘦。由于某些字写得过肥腻,也被世人诮为“墨猪”。从上特点看,似乎不能称为“馆阁体”吧!
[临池管窥]欢迎关注!
谢谢诚邀!刘墉是清乾隆年间重要的书法家。他的小楷字形略扁,茂密厚实,线条粗细又对比强烈。气如奔马,体若惊鸿飞天,又若群鹜戏水,不同于颜真卿的端庄大气,倒有几分魏晋韵味,艺术性很高。馆阁体,在明清官方的推动下,科考盛行的一种书体。结构严谨,端庄,求稳正,有比较严格的规则,有唐楷的风范。这也限制了书法的发展。书法的个性化丧失了,千篇一律 ,正像现在的模仿秀就没有自己的风格,齐白石曾经告诫学画者:学我者生,仿我者死。当然,也有冲出樊笼的如沈度。刘墉的小楷有自己的风格,与馆阁体相差甚远。
刘墉我们大部分人都比较熟悉,曾经有一部电视剧《宰相刘罗锅》火遍大江南北。这个刘罗锅就是刘墉。
刘墉字石庵,山东潍坊人,乾隆十六年的进士,他生于官宦世家,祖父祖父刘棨也是一位进士,官至四川布政使,他的夫父亲刘统勋更是大名鼎鼎,是雍正二年进士,官至东阁大学士,可以说是家世显赫。
他的书法在当时非常的著名,以善于运用浓墨著称,被称为“浓墨宰相”。至于他的书法是不是馆阁体,我觉得首先要清楚什么是馆阁体。
馆阁体其实是一种考场通用的字体,它因为科举考试而产生,在明代的时候被称为台阁体,代表书法家如沈度。这种书法的一点就是三个字:乌、方、光。
后期的馆阁体,经过一代代人的总结,字体乌黑发亮,结构标准统一,笔画干净利索,大小方正统一,这种字体很适合考试,考官也认可这种字体,卷面分得的高,是当时考生的一种必备书体。
刘墉作为乾隆十六年的进士,是经过一层层的考试选拔的,他必定是写过馆阁体的,馆阁体对于刘墉的书法,尤其是小楷肯定有非常大的影响的,学了几十年的东西是很难甩掉的。
但是,这并不能否认刘墉的书法成就,他个人在书法上的成就是很好的,尤其是他后期的书法,他以赵孟頫入手,后来又接着学习了钟繇、王羲之、颜真卿、苏东坡等人的书法,书写的格调立马上了一个层次。
加上他自身的创新能力,融汇贯通,汲取北魏、六朝金石书法的营养,自成一家,与清代翁方纲、铁宝、成亲王并称“清四家”,对于清代后期的碑学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你觉得呢?同意的朋友麻烦点个赞关注一下啦。
刘墉(1719—1804年),字崇如,号石庵、谥文清,成长在名门相府,自小受到良好的教育。刘墉早年书法学赵孟頫、董其昌,笔法稚嫩妍美,正如徐珂《清稗类钞》所云:“文清书法……其少年时为赵体,珠圆玉润,如美女簪花”。中年书学苏东坡、颜真卿、钟繇等,笔法雄深雅健,骨肉相兼,气苍韵遒,独具一格。《清稗类钞》云:“中年以后,笔力雄健,局势堂皇,迨入台阁,则炫烂归于平淡,而臻炉火纯青之境矣”。以考取进士入仕,是清乾隆、嘉庆两朝重臣,官至体仁阁大学士,以奉公守法、清正廉洁、峭直敢谏闻名于世。其书法味厚神藏,有廊庙气度,是清代最有名的帖学大家,被誉为清代四大书法家之一(另三人为成亲王、翁方纲、铁保)。刘墉之书尤善小楷,后人称赞其小楷不仅有钟繇、王羲之、颜真卿和苏轼的法度,还深得魏晋小楷风致,博***众长,自成一家。
我认为刘墉的书法不是馆阁体,相反的他比馆阁体更具有个人特色。要想说清楚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要弄清楚什么是“馆阁”。
馆阁,顾名思义,就是长期的生活在宫廷苑囿、亭台楼阁地方的文人。他们所创作的艺术作品有个特点,那就是没有真情实感,显得苍白文弱,喜欢堆砌辞藻,重视技巧、外形,而忽略内在。
其创作范围、主题都在宫廷台阁一角,没有一个较为宽广的视野,题材狭窄而且往往重复。
那么书法中的馆阁体自然就是这些人写书法时候用的书体了。
通俗一点讲,馆阁体就好像一个整天爱臭美的人,喜欢把自己打扮的漂漂亮亮,外表光鲜靓丽,其实内在一点没有内涵,基本上一张嘴就知道是个没有教养的人,而且面对任何事情,他只有一个反应,没有一点真实感,好像一个机器人。
例如,我们所熟知的二田书法就有很多人诟病是馆阁体书法,但是到底是不是,目前尚无定论。只能说有这个嫌疑。
那么。刘墉书法到底算不算馆阁体呢?我认为不算。
刘墉的官衔是什么?
刘墉(1719年 — 1804年),字崇如,号石庵,清朝政治家、书法家,父亲刘统勋是清乾隆年间重臣。乾隆十六年(1751年)中进士,历任翰林院庶吉士、太原府知府、江宁府知府、内阁学士、体仁阁大学士等职,以奉公守法、清正廉洁闻名于世。刘墉的书法造诣深厚,是清代著名的帖学大家,被世人称为“浓墨宰相”。 嘉庆九年十二月(1805年1月)病逝,谥号文清。
刘墉出身名门相府,祖上数辈都是进士出身。父亲刘统勋更是官居宰相,深得乾隆皇帝倚重,因此刘墉走上仕途具备深厚的家族渊源。刘墉一生为官五十余载,宦海沉浮,几经起落,官职最高时做到体仁阁大学士,总体而言清正廉洁,继承了父亲刘统勋的衣钵,成为乾隆、嘉庆朝的重要大臣。[
刘墉不仅是政治家,更是著名的书法家,是帖学之集大成者,
被誉为清代四大书法家之一(其余三人为成亲王、翁方纲、铁保)。清朝徐珂称赞刘墉:“文清书法,论者譬之以黄钟大吕之音,清庙明堂之器,推为一代书家之冠。盖以其融会历代诸大家书法而自成一家。所谓金声玉振,集群圣之大成也。其自入词馆以迄登台阁,体格屡变,神妙莫测。” 刘墉是一位善学前贤而又富有创造性的书法家,师古而不拘泥。刘墉书法的特点是用墨厚重,体丰骨劲,浑厚敦实,别具面目。刘墉之书尤善小楷,后人称赞其小楷不仅有钟繇、王羲之、颜真卿和苏轼的法度,还深得魏晋小楷风致。刘墉还兼工文翰,博通百家经史,精研古文考辨,工书善文,名盛一时。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刘墉草书如何练好字体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刘墉草书如何练好字体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