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行书字体练字诀窍大全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行书字体练字诀窍大全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行书如何在保证速度的前提下写得好看又出笔锋?
楷书,先有楷书扎实娴熟的技法功夫,书写速度略微快与楷书,连带书写就能够如题主所希望的那样。
在就是先有楷书基础,以楷书的书写速度与用笔技法临摹行书,努力做到行书用笔如楷,技法精熟,法度完备,自然行书中见楷书之法度。实际上草书也应当以楷书笔法写,我们看古代的草书莫不如此,如【十七帖】中的草书作品,其用笔完全处于楷书,只不过是以楷书用笔技法来书写草化的连带书法字符而已。就是古代狂草大家的楷书功夫仍然和自己的草书造诣不下上下。
正因为有了楷书的用笔功夫,行草书才能够笔笔不苟,笔笔见笔法,笔笔见法度,虽然名曰狂草,但一点一画,一个字符,一个空间没有一丝一毫的苟且懈怠之笔,故古人的行草书能够成为经典的原因就在于此。现代一些人的草书或行草作品多多楷书专研不深,有有些心糙气浮,临摹行草多一知半解,图写其形。临摹功夫不够精准,在创作时又甩开经典,方笔以己盲目涂抹,甚至以自己的浅尝辄止当做精通古法自诩,然后落笔,草草一挥,又怎么能够写好书法。又怎么真正知道书法的艺术之内涵的深刻与博大。
下图为临摹作品,源于网络。用笔如楷可见一斑。
插图为视频截图,所录制的***,书写速度在20~30字/分钟不等,25字/分钟居多。
我练字硬笔字,就是简单突出实用性与书法性的平衡。
而且,也确信上述速度下行书的结构,注定要理解并掌握行书的化繁为简、节奏感、行书的笔顺等等――
至于题主提到的笔锋,倒是其次了,这么多需要注意的,在我看来,书写时,把握一个字的结构和节奏感,其他都是打包解决的问题。
笔锋,快写的状态下,无非就是轻重感与书写速度。但是在行书中,有的笔画适合出锋,如悬针,平捺等。
而有的,不适合出锋,如:撇,在快写的状态下,撇若出锋往往容易打乱快写时的节奏感,除非撇之后的下一笔是平捺,除此外,大多都可写成附钩撇,运笔均匀,不出锋。
出锋的笔画,往往是主笔,或是行书曲线笔画。只要行书的结构正确、把握好速度与节奏感――其他都是打包解决的问题,当然也包括适当的出锋~
行书不是靠速度来取胜,速度一般体现笔划出锋与牵丝引带,以及字与字的连笔上面。
需要明白的是,行书不是楷书的快写,也不是草书的慢写。行书有行书的一套笔法规则,绝不可以用楷书笔法来写行书,但用草书笔法写行书,则是可以的。
比如王羲之的《圣教序》,带得有楷书的成分,但仔细去分析,会发现,无论是笔划的露锋与藏锋,甚至转折,都很灵动,是十足的行书笔法,并非楷法。遇到这样的字,就需要沉住气,用笔慢一点。
而有的字,带得有草书成分,甚至本身就是草书,那么就需要加快速度。速度慢了,就显得拖沓,速度快,就很迅捷,仿佛游蛇入草,惊鸟飞空。尤其在字与字的连笔之间,笔划应做到快而有力,犹如一根钢丝穿线。
怎么做到速度快,而又写的好看呢?那就需要多临摹书法字帖了。加深对字帖的理解和训练,尤其在连笔精彩的段落,要多多临写。通过实际临写,背着临写,创作型临写,这三种方式来训练,一定可以有很好的效果的。
行书要在保证速度的前提下写得好看又出笔锋,取决于两个条件,一是对行书熟练掌握;二是要有一定的笔锋技巧,二者相辅相成。
首先强调:很多朋友认为收笔才有笔锋,其实是片面的认识,起笔也要写出笔锋才是高手!
切笔不同于楷书的藏头护尾,藏头护尾即把笔锋藏起来,以凛冽之刀法入纸,更能显示笔锋,这在王羲之的行书中常见。如《晋 · 王羲之 · 丧乱帖》顿字:
凌空起笔,往往出尖,与上一笔呼应,如《宋 · 吴琚 · 杂诗帖等》披字的起笔;
对比一下《宋 · 米芾 · 苕溪诗帖》中的“他”字出锋收笔和《元 · 赵孟頫 · 杜甫秋兴诗》中的“他”字藏锋收笔,即可明白收笔出锋的效果。
(上图:“他”字出锋收笔)
行草之书不能慢腾腾地书写,慢就是描,就是画!
但是真正能做到快慢适度,顿挫有节,也不是普通人可以随意而为的。
什么地方需要快?什么地方需要慢?
入笔需要快,有个比喻说入笔就像老鹰捕食一般,看准目标迅速俯冲。
折是顿笔之处,是行笔最慢的地方,好的顿笔似刀砍斧剁,强健遒劲,而差的顿笔则拖沓绵软,败笔横生!圆转是需要行笔有力且快捷的,毫锋圆转柔韧灵动,韵味酣足,是力与美的完美结合!
掌握好快与慢,才能使你的行书方圆得体,劲灵适中,才能保证你在高速行笔中,保持线条的姿态与笔锋!
30了,因为字不好看想练字,是练楷书合适还是练行书合适?
上图为《怀仁集王羲之书圣教序》局部
练行书,建议从《怀仁集王羲之书圣教序》入手。《怀仁集王羲之书圣教序》绝大多数都是王羲之的行书真迹,而《兰亭序集》则不是王羲之的行书真迹,流传下来的都是摹本,要学,就学王羲之行书真迹,摹本是变了“味”的,已不是王羲之原汁原味的行书作品。临摹《怀仁集王羲之书圣教序》,要“透过刀锋看笔锋”,因为《怀仁集王羲之书圣教序》是碑刻作品。
上图为《怀仁集王羲之书圣教序》局部。
如果题主认为行书入门较难的话,可先临摹一段时间汉隶或唐楷,之后再转入行书学习。
练行书,应专工一个碑帖。如果题主有兴趣的话,不妨临摹一下颜真卿的行书《祭侄文稿》和苏轼的《黄州寒食诗帖》,这两个行书字帖都是行书中的上品。
练行书,先临出形似,再向神***方面努力。重点要掌握好行书的用笔和结字规律。我认为,书圣王羲之的行书可学之,因为王羲之的行书已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
先练正楷比较稳妥,这个年龄已经有了一些楷书基础,练起来更上手快一点。然后再练行书会避免一些毛病和弯路。那些让你直接练行书的人,估计楷书一塌糊涂,正所谓以其浑浑使人昭昭。
我看到很多老师已经从毛笔字方面回答了这个问题,那么我从硬笔字来说说这个问题。题主的问题是想练字,因此我猜想应该是想练习硬笔的日常书写,如果是这样的话,不妨先从行书学起。
练字未必一定要先从楷书练起
成年人练字有两个方向:一个是以实际应用为前提,主要能够满足日常书写,写得工整、大方符合规范就好;还有一个是向着硬笔书法方向发展,这个方向的话要求就高一些。
如果是以后想好好练硬笔书法的话,还是需要先练楷书比较好,而且选帖的话以毛笔小楷或者毛笔字帖为范本比较好。
如果只是从实际使用考虑的话,从行书练起实用性比较高。练习的话可以以当代硬笔书法名家的一些行书字帖为主。
怎样练好硬笔行书呢?
不管练习哪种书体,临摹是必须的,临摹之前先要选帖。练习实用性硬笔行书,以当代硬笔书法名家字帖为主,这里推荐三位市面常见的老师,吴玉生、田英章、荆霄鹏三位老师。
为何选这三位呢?因为他们都有着比较深厚的传统书法的根基,他们的硬笔书法符合大众的审美需求,属于雅俗共赏的那种。而且教学经验比较丰富,市面上各种字帖版本较多,能够满足大多数硬笔书法爱好者的需求。
临帖的时候,按照字帖上面的编排来练。练的时候最好是先摹写,也就是拿张纸覆盖在上面描着写,写几遍熟悉行笔后再临写,就是把字帖放在一边对着写。
练字不能只是苦练,还要学会巧练,什么是巧练呢?就是学会总结,举一反三。学习硬笔行书,可以先把主要的偏旁部首学会,打个比方学会“木”字旁,所有“木”字旁的字:林、柯、棵、栋等等,这些字的偏旁就都会写了;再例如学会写“青”字,那么你就顺便把下面这些字学会了:清、请、情、晴、倩、精、靖等等。
另外在练习的时候,边练习还可以边创作,例如可以抄写古诗,提前找出每个字的行书写法,然后自己按照正确的写法,写在一起,也就是古代的集字方法。
其实练字这个事情,就是一种长期坚持,打消速成的想法,按照正确的方法持之以恒,相信很快就能练出一笔漂亮的实用手写体了。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行书字体练字诀窍大全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行书字体练字诀窍大全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