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准则两字行书字体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准则两字行书字体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鉴赏书法有哪些准则?如何具备这些准则?
欣赏书法的准则,自晋唐特别是孙过庭《书谱》问世以来,各种书论都有涉及,不外乎以下几点:一是看师承出处。无师承的一般视为不正统,野狐禪,有书无法,属于不入门;二是看整体气息。一副书法作品特别是行草书,如果形不成整体气息、浑然一体,就是气韵呆滞,不生动,不是好作品;三是看章法结体。章法是结构布局,讲究阴阳搭配,计白当黑、疏可跑马密不透风等。结体是每个字的间架结构,笔画设计,内敛外张,取势守朴等处理要得当准确;四是看笔法墨法。笔法讲究中锋用笔,骨法用笔,如锥画沙如屋漏痕等。墨法是指干湿浓淡,墨分五色的应用能力;五是看线条质量。有人说书法就是线条的艺术,虽然偏激,但也说明线条的重要。线条讲究要有筋骨,所谓“瘦能通神”,所谓“颜筋柳骨”,包括飞白等,都说明线条的流畅、质感、变化形成的线条质量,是检验一副书法作品优劣的重要标准。当然,欣赏书法作品优劣的准则不止这些,还有书写的内容、书体、落款等是否符合艺术总体效果等。但这只是一般的说法,我认为欣赏一幅书法作品,更重要的是注意三个方面:一是师承不等于模仿,入古要能出新,师别人贵在有我,熟练不是修炼,熟腻必然落俗,只有始终做到“半生半熟”,做到“书到生时是熟时”,才能技道融通,甚至进入化境。很多书法作品碑帖都模仿得很熟,但没有书写者自己的面貌,甚至千人一面,二王一面,曹全一面,熟腻可憎。这样作品,品位高也有限。二是不能当抄书抄诗匠。很多作品都是抄唐诗宋词或者“北国风光”,有的作者甚至一辈子就写那么几首古诗,少见自作诗词或有感而发的妙语佳句,这样的书法作品只能算半成品,字是你写的,词是别人的,与完全原创作品是差档次的。三是不要只看头衔,还要看作品质量。一副书法作品好不好,现在的硬道理是值不值钱,而值不值钱又与作者的官位和名气有联系,这样容易误导人们的审美观念和欣赏品位,造成作品的艺术价值错位,判断的准则失灵,不利于书法艺术的传承和健康发展。以上是我不成熟的浅见,欢迎批评指正。
行书中笔画之间是牵连的,但字与字之间还是独立的?
不一定行书存在着一个字的笔与笔相连,字与字之间的连带 特点 大小相兼。就是每个字呈现大小不同,存在着一个字的笔与笔相连,字与字之间的连带,既有实连,也有意连,有断有连,顾盼呼应。 收放结合。一般是线条短的为收,线条长的为放;回锋为收,侧锋为放;多数是左收右放,上收下放,但也可以互相转换,不排除左放右收,上放下收。 疏密得体。一般是上密下疏,左密右疏,内密外疏。中宫紧结,凡是框进去的留白越小越好,划圈的笔画留白也是越小越好。布局上字距紧压,行距拉开,跌扑纵跃,苍劲多姿 浓淡相融。行书书写应轻松、活泼、迅捷,掌握好疾与迟、动与静的结合。墨色安排上应首字为浓,末字为枯。线条长细短粗,轻重适宜,浓淡相间。和草书差不多,但没那么草。 在书写过程中,笔毫的使转,在点画的各种形态上都表现得较为明显,这种笔毫的运动往往在点画之间,字与字之间留下了相互牵连,细若游丝的痕迹,这就是牵丝。 行书是楷书的快写,是楷书的流动。经过对几组楷书与行书个字的分析,发现楷书与行书书写时,点画的写法,用笔需遵循的准则,如中锋,铺毫,逆入平出,提按起主,藏锋等都是一致的,只是行书书写时比较舒展,流动。 行书是在隶书的基础上发展起源的,介于楷书、草书之间的一种字体,是为了弥补楷书的书写速度太慢和草书的难于辨认而产生的。"行"是"行走"的意思,因此它不像草书那样潦草,也不像楷书那样端正。实质上它是楷书的草化或草书的楷化。楷法多于草法的叫"行楷",草法多于楷法的叫"行草"。 行书代表作中最著名的是东晋书法家王羲之的《兰亭序》,前人以"龙跳天门,虎卧凤阙"形容其字雄强俊秀,赞誉为"天下第一行书"。唐·颜真卿所书《祭侄稿》,写得劲挺奔放,古人评之为"天下第二行书"。而苏轼的《黄州寒食帖》则被称为"天下第三行书"。行楷中著名的代表作品是唐代李邕的《麓山寺碑》,畅达而腴润。还有如宋代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元代的赵孟頫、鲜于枢、康里巙,明代的祝允明、文徵明、董其昌、王铎,清代的刘墉、何绍基,现代的钟致帅等,都擅长行书或行草,有不少作品传世。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准则两字行书字体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准则两字行书字体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